文化语言差异研究论文
时间:2022-03-17 01:31:00
导语:文化语言差异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的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无独有偶,在我们地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为不懂文化的内涵,同样犯了大笑话。BraniffAirlines(布兰尼夫空公司)想宣传其舒适的座位,可当它的广告语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告诉人们乘坐他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服。同样theChevroletautomobilecompany(雪佛莱公司)试图在拉丁美洲推销theChevyNovacar,广告译文同样也很糟糕。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故而,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
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例如:
Restonone’soars暂时放一放
Allatsea不知所措
Drankthefish牛饮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革命地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地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义,外国人势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同样,中国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难耐,通常人们觉得不舒服。但是英国的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莎士比亚曾经写了《仲夏夜之梦》,并且还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ure.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式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叙述事实的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几个甚至十几个句子。譬如在《水浒传》中就多采用这样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到各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层层叠加,形成“树杈形”的句式结构。所以在英文翻译中,译者通常用连词“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从句来表达原文层层递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反映了中国人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重本体的思维方式。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地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四、人名文化的差异
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结构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家族的辈分,第三个才是名。名字的选取代表着取名者的所寄托的希望。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有名有姓,但是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这种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顺序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族观念,而姓代表这宗族、氏族、群体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代表宗族、家族的“姓”必然在前,而代表个性的“名”理应在后。然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更强调个性和个体,尊重个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所以必然把代表个体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故而,这种“重姓”和“重名”的观念识中西方人人名文化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差异。所以中国有“百家姓”,蕴含深厚的文化积累,但西方的“姓”则多来源与以父姓、地名、诨名、职业、颜色或自然现象。
五、意识形态文化的不同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其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
(一)政治上的概念和知识
中国传统信奉儒家学说,所以“孔孟”特指儒家学说。在美国,MartinLutherKing是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他的生日“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法定的节日,象征着着民权,尤其是黑人的民权。“lobby”是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常用词。原指“休息室”,国会在会议期间对议员的游说活动多半在议会前面的休息室进行。“lobby”在政治生活中特指对议员进行游說。“Naverick”指在政治生活中我行我素。“Naverick”原为美国德克萨斯农场主的名字。因其养牛方法上与众人不同,以我行我素著称。所以这个词指在政治生活中不循规常理、出人意料、不墨守成规,与一般人政见不同的人。(二)经济上的概念和知识
以美国为例,“NikkeiIndex”即我们常常听到的“日经指数”。它是由东京证劵交易所根据美国道琼斯阿囡公司的股价修正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每日股价指数,列入计算表的股票有225种。它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亚洲经济状况的晴雨表。“Fed’(federalReserveBank)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SiliconValley”(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县,该地区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导体公司及新兴地信息产业而声名远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原料,这个地区便称之“硅谷”。同时,硅谷有时一大批网络公司的聚集地。“硅谷“已经成为高科技信息产业地代名词。例如中国北京西北海淀区地中关村汇集了大批知名信息产业,被称为“中国的硅谷”。“bioeconomy”(生物经济)是本世纪出现的一个新词。它指以生物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例如克隆技术、生物工程食品、优生等生物技术。
(三)文化中的概念和知识
同样以美国为例,“Hippie”指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对现实不满,标新立异,崇尚先锋派艺术,表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称之“嬉皮士”。”Yuppie”是指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雅皮士,即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士,是”YoungUrbanProfessional”的缩写。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钱和享受、衣着讲究、追崇时尚。”Broadway”是一条纵横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大街”,集中了众多家剧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戏剧和娱乐演出,是被公认为纽约戏剧和娱乐中心,是美国戏剧和娱乐业的代名词。著名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究坐落在百老汇大街上。
(四)其他典故传说的反映
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典故传说具有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传说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中的“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据说赵国大臣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十五座城,献璧时秦王拒不给城,“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由于这个典故,汉语成语“怒发冲冠”形容头发竖立,表示非常愤怒。
有些典故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闻鸡起舞”等。
有些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例如“助纣为虐”、“殷鉴不远”等。
在神话传说中,汉语“点石成金”来源于古代神仙故事,说的是仙人用法术可以使铁或石编委金子。还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通过这些神话传说,表达说话人的见解或对现实的隐喻。
在西方,“aJudaskiss”(犹大之吻)比喻口腹蜜剑,阴险的背叛,源自《圣经》。指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以接吻为暗号出卖耶稣,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TheGordianknot”(戈尔迪结)比喻棘手的问题,源自希腊传说,戈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皆无法解开的绳结,后由亚历山大王一刀斩开。
“theswordofDamocles”(达摩克里斯之剑)比喻临头的危险,源自希腊传说,古Syracuse过往命令其廷丞达摩克斯坐在以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多危。
“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Eden”(伊甸园)比喻乐园,安乐之所。“olivebranch”(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aSphinx’riddle”(斯芬克斯)比喻难题或难解之谜。“Solomon”
(所罗门)比喻聪明人或贤人。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翻译。“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不同地文化需要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语言地的翻译,文化及其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地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化负载的内涵和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只有对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6.
3、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MarySnell-Hornby.翻译研究:综合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8、科米萨诺夫.当代翻译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10、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 上一篇:英语幽默语音探讨论文
- 下一篇:市科研计划课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