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
时间:2022-08-31 03:46:00
导语:氟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抑郁障碍;心理治疗;氟西汀;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
【摘要】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氟西汀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心理治疗。8w疗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门诊随访1次・mo-1,共6mo,观察复发情况。治疗前与治疗第8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w末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7,P<0.05);两组治疗8w末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随访6mo末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67,P<0.01)。结论氟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抑郁障碍;心理治疗;氟西汀;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
Aclinicalstudyoffluoxetinecombinedwi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treatmentofdepressivedisorder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urativeeffectoffloxetinecombinedwi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depressivedisorder.Methods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andHamiltonAnxietyRatingScale(HAMA)werecarriedoutin62patientswithdepressivedisorder.Theyweredividedrandomlyinto2groups:thestudygroup(n=32)receivedbothfloxetineandpsychotherapy,whilethecontrolgroup(n=30)onlyreceiveddrugtherapy.After8weeks,thetherapeuticeffectswereevaluated.ResultsComparedwithprotreatment,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inbothgroupsposttreatment(P<0.01).Thelevelsofanxietyanddepressionwerereduced.ThescoresofHAMDandHAMAin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1).After8weeksof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study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Therecurrencerateofstudygroupwasobvious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atthe6monthsoffollowup.Conclu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mbinedwithdrugtherapyismoreeffectivethansimpledrugtherapyindepressivedisorder.
【Keywords】Depressivedisorder;psychotherapy;floxetine;theHAMD;theHAMA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者可出现木僵、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目前临床上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为此作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了心理治疗方法,以探讨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湖南省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住院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2)均由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诊断为“恶劣心境”、“环性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者;(3)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评分≥18分;(4)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物质依赖、严重自杀倾向及药物过敏史等。共入组62例,将入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60±10.20)a,病程1a~14a。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70±9.60)a,病程1a~12a。两组病种、病情、病程、性别、年龄等经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氟西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疗程8w。8w疗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门诊随访1次・mo-1,共随访6mo。
1.2.2心理治疗根据认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理论,以面对面的个别心理治疗为主,每次40min~50min,第1w~第4w为2次・w-1,第5w~第8w为1次・w-1。治疗初始阶段:对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治疗阶段:通过设置一系列特定的情境(也可通过心理测验),了解患者近来发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及人格特征等,识别患者的认知模式,帮助其找出负性的、歪曲的核心认知。通过行为实验、逻辑辩论、证据检验(现实性检验)、角色扮演、想象重建和问题解决等途径改变患者的归因模式,充分利用其社会支持系统改变某些环境和现实情况,提高患者的控制感。治疗后期:以预防复发为主,纠正导致抑郁复发的长期行为模式、问题或主题等。
1.2.3评定工具于治疗前及治疗第8w末由1名专职心理测验员采用HAMD(24项)、HAMA[1]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以HAMD、HAMA总分减分率和临床症状判断临床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
1.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HAMD、HAMA评分结果(略)
注:**P<0.01
表1显示,治疗8w末两组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两组间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w末研究组较对照组评分下降更显著,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临床疗效研究组痊愈26例(81.25%),显著进步4例(12.50%),进步2例(6.25%),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19例(63.33%),显著进步3例(10.00%),进步8例(26.67%),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7,P<0.05)。
2.3门诊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均服药维持治疗,随访6mo末研究组复发1例(3.13%),对照组复发9例(3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67,P<0.01)。
3讨论
截至目前,有关抑郁障碍的病理机制尚无一致的看法。生物因素表明抑郁障碍患者有生化神经递质的改变;社会因素表明,大多数抑郁障碍是由生活事件或正在经历的困难所引发,但生活事件是一种外因,而抑郁障碍的发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谓内因主要是指遗传、个性特征、认知评价,在这些因素中,自我防御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关于抑郁障碍的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心理治疗报道较少,而抑郁障碍的认知模型认为认知、行为、生物化学都是抑郁障碍的主要成分。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8w末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说明药物治疗有良好的效果[2]。心理治疗主要从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进行干预,不仅改变着抑郁障碍患者认知,还改变着他们的特征性心境、行为及其神经生化状况。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8w末临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心理治疗确实对抑郁障碍有很好的疗效。抑郁障碍的认知歪曲在处理信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郁障碍患者负性的、歪曲的认知是他们的核心,他们对自己,对所处的世界以及将来都存在负性的认知,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无价值的、不完善的、没有人爱的和有缺点的;他们将所处的环境看作是灾难性的、有着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最终他们总会经历失败或丧失;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不足以改变自己糟糕的生活,对将来负性的观点常导致自杀的企图和行为。抑郁障碍的这些认知图式是长期生活风格的一贯表现,单靠药物治疗难以改变其认知模式。由于抑郁障碍患者缺乏自我正性强化和升华的能力,只有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其改变认知,改变他们特征性的心境、行为,从而影响或改变神经生化状况。
本研究在治疗8w末进行了6mo的随访,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6.67,P<0.01),可能与心理治疗有关,国外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3,4]。还有研究表明[5],仅用心理治疗疗效相当或优于抗抑郁药治疗。但由于本研究测评次数少,关于疗效产生的时间、变化规律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0
[2]陈佐明.米氮平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伴有焦虑疗效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8
[3]GlouguenV,CottrauxJ,CucheratM.Ametaanalysisoftheeffectsofcognitivetherapyindepressedpatients[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1998,49:59
[4]FavaGA,RafanelliC,GrandiS,etal.Preventionofrecurrentdepressionwith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Preliminaryfindings[J].ArchivesofGeneralPsycbiatry,1998,55(9),816
[5]HautzingerM.JongMeyerR.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versuspharmacotherapyindepression[J].Gaskell/RoyalCollegeofPsychiatrists,1996,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