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应该主导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
时间:2022-06-17 04:12:00
导语:残联应该主导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福利企业,它以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为主要任务,是一项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经济实体,也是作为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一种具体体现,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减免的同时,对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在每年的由民政局牵头的社会福利企业年检年审工作以及平时的工作当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是十分和谐的音符,这些音符在新形式、新体制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对维护残疾人的正当、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严重的瓶颈作用。
武安市的福利企业起步于?年,截止现在,大小共有60余家,每年国家为其减免税务共6000多万元,这就意味着不管规模大小,平均每一个福利企业每年就免税这一项就100万元,而在现实中究竟一个福利企业安排了多少比例的残疾人,而这100万元真正用在残疾人身上的又有多少呢,从每年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不断上访和大批残疾职工闲置在家来看,说明真正为残疾人之所想,为残疾人之所急的福利企业已是凤毛麟角了。这对作为残疾人事业具有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的各级残联组织只能管理残疾人分散就业,在福利企业认定和管理中充当着次要的地位,而和残疾人利益扯不上关系的民政部门却担任直接管理部门的现状是不公平的,对广大残疾人来说更是极大的不公平。
当前,我们在强调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放松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某些落后东西的存在,恰恰正是因为这些落后的,负面的东西的存在,便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绊脚石。福利企业也不例外,我们承认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具体到每个福利企业主,由于他们思想不到位,素质上不去,出现了一些诸如“虚假运作”、“比例不足”等等,为残疾人就业服务为假,以骗取国家高额的返还税额为真;表面上安排残疾职工达到了国家要求的35%以上,而实际生产中却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由正常人代替残疾人,以致比例根本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要求。造成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代表残疾人利益,替残疾人说话的残联不具备对其的管理职能,而福利企业的直接管理部门却睁一眼、闭一只眼、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心只维护福利企业主和企业的利益,把本来就很困难的残疾人的利益搁置一旁,致使残疾人雪上加霜,造成残疾人上访、群访、甚至越级上访的情况就顺理成章了。
福利企业的虚假运作不单单体现在“挂羊头、卖狗肉”这一种形式上,它是多形式的,譬如残疾职工的“隐形失业”、“被动失业”、“周期失业”等。所谓隐形失业就指的是有一技之长,或者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不能被安排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不能各尽其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或者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对残疾职工的一种鄙视。被动失业就是企业以残疾职工干活慢、少或企业效益不好为由,压低其工资标准,不给残疾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致使残疾职工不甚忍受而被迫离开企业,这是对残疾职工的一种歧视。周期失业是企业一开始承诺残疾职工工资如何、福利如何,而等到中期残疾职工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后,却以种种理由把残疾人打发回家,每年象征性地发些福利,到后期发展到上级主管单位来检查一次,把安排在家的残疾职工找来冒充在岗,蒙混检查,然后再发些福利,接着打发其回家,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这是对残疾职工的一种蔑视。这些有违残疾人利益的种种,导致了福利企业改变了它原有的为残疾人服务性质,破坏了党和政府在残疾人心中的光辉形象。试问,福利企业倒底是在为残疾人谋利益,还是在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这种现象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性的,它是必然的,它是落后的、不合理的旧体制造成的。假如由代表残疾人利益的残联对其实行管理,拥有其认定资格和年审权利,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还会发生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残疾人“安置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片”的社会安定局面,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完整统一的残疾人组织,各地的“盲聋哑协会”设在民政部门,福利企业归口民政部门管理是无可非议的。但自1988年以来,全国乡以上的行政区都相继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专门从事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人事、财务、管理等关系也随着从民政部门脱离出来,形成了完整的、独立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既然残联是专门从事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那么参与管理以安排残疾人为主的福利企业主是理所应当的。再者,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福利企业的模式已经社会化。以前,福利企业都是由政府举办,政府管理,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种由政府单一举办福利企业模式已被打破,代之以社会各界,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经济组织都可以创办福利企业,这不仅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意味着以往由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已与之不相适应。因此,福利企业的主管、认定和年审的资格必须由受政府委托,专门负责残疾人工作,具有群团性质的残疾人联合会拥有,不应旁落他人。这也符合社会发展和推动福利企业合理前进的必然要求。
以往的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再把这种失败的,落后的旧体制再延续下去了,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志说过,“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要让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所以要改变目前福利企业混乱的现状,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地将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职能移交到各级残联手中,并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新形式下的残疾人就业的管理办法,这对于给残疾人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社会竞争的平台和福利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残联主导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我们国家现在有六千多万残疾人,涉及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关系到这么多人的重要社会问题,必须要解决好,不能回避。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优秀传统的礼仪之邦,人道主义处处可见,那么所谓人道主义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首先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也我们每个残疾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残疾人这个社会脆弱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福利企业应当在残联的管理和指引下,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成为党和国家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它不仅要解决好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工作,而且还要带领广大残疾人共同致富,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努力成为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杆新旗帜。
其次,残联主导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是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样,残联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也是要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残联具有对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权和主管权,也只有这样,在广大残疾职工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的同时,才能好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残联具有对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权和主管权,才能更好利用福利企业的管理经费,为广大残疾人服务,在残疾人康复、扶贫、维权、文体、宣传、就业、用品用具等方面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实现“取之与残疾人,用之于残疾人”,“取之于福利企业,用之于福利事业”实实在在为广大残疾人谋利益、谋幸福,让在同一蓝天下的广大残疾人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
再其次,残联主导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是保持福利企业基本特性的重要举措。残疾人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是福利企业的基本特性。鉴定福利企业是否具备和保持了这个基本特性,除了税务部门外,残联更是责无旁贷,甚至可以讲占主导地位,原因就是残联可以在对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年检中做好以下几个重要事项:首先是招工关。残联是国家指定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惟一机构。只有经过县经上以医疗卫生部门的严格检测,出具权威性的残疾证明,残联才能发放相应的“残疾人证”。因此,福利企业招收的残疾职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只有残联是最有发言权的。其次是比例关。残联根据福利企业上报的职工情况年报表,将残疾职工和“残疾人证”逐一核对,鉴定真伪后,计算出健全职工和残疾职工的确切比例,为税务部门核发福利企业合格证书和确定对该福利企业实行减免税费的等级提供可靠依据。最后是保持关。残联通过参与每年的年度检查,可以对福利企业进行不间断的监管,以免出现个别福利企业在通过资格认定后又减少残疾职工的现象发生,始终保持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和福利企业的基本特性。
最后,残联主导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是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减少残疾人上访的迫切需要。福利企业重在福利,它是残疾人的福利,也应该成为残疾人的福地。残疾人由于本身生理上的缺陷,在生产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福利企业在按劳取酬这一点上应该明显地趋向于残疾职工。在具体操作当中和在工种的分配上,应该对残疾职工有一个明显的倾斜。目前,有些福利企业不但做不到对残疾人政策上的倾斜,而且还存在侵害残疾职工权益的现象。他们在安排工种和岗位等方面无视残疾职工的实际情况,甚至安排脏活、重活和危险岗位。还有的福利企业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表面上招收了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实际上不安排残疾人上岗,只给些少的可怜的生活费。而自己却从国家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大捞好处。到最后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根本没有改善,劳动的权利也得到有效的保障,被迫找上政府,想出上访这条出路,也是再所难免的。为消除这种不良现象,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局面,迫切需要残联应广大残疾人的强烈要求,直接参加对这项工作的监管,包括主导对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年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