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时间:2022-05-30 07:21:00

导语:论新闻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新闻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社会进步和时展的今时今日,新闻媒体监督和导向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作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事业,怎样才能更好的传达社情民意,服务与社会大众,我认为它与操作具体环节的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密不可分。

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职业精神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理念,正如士兵为什么要放弃人最宝贵的生命去冲锋陷阵?教师为什么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追求,更是对这种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尊重,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全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因为你是士兵,职业需要你为冲锋陷阵而随时准备放弃生命;因为你是教师,职业需要你为培育他人而燃烧自己。虽然职业有别,但责任无异,为承担责任而自觉地奉献与牺牲无异。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因为你是记者、是编辑,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需要你具备主动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的职业精神。

新闻工作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社会职业。新闻工作者要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整个社会的进程,推动社会的前进。60多年前,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现在都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过日子,要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知工作的艰苦,便不致一遇困难便心灰意冷,兴趣索然。”“知责任的重大”,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责任,一种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被军阀杀害、献出宝贵生命的邵飘萍;就不会有报道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动荡的大西北》《陕北之行》等新闻史上的名篇,开创中国旅行通讯、战地通讯的范长江;就不会有以“勿忘人民”为毕生信念、与普通农民同宿一条炕,一聊就是一宿的穆青;也不会有在建国前后为真实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和新闻事件的现场,最终牺牲宝贵生命的一百多位新华社烈士。社会因有这种责任更加进步,民族因有这种责任更加团结,国家因有这种责任更加强大,历史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真实。

二、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社会个体在其从事的职业中,所应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从事这个职业的所有人员的一个普遍性要求。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为官要有“官德”,医生要有“医德”,教师要有“师德”,演员要有“艺德”。职业道德是任何一个秩序正常的社会所必需的。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属于历史范畴,其内容是由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复杂化会使原有的某些职业道德失去它的规范作用,或者使其约束功能弱化。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违反和亵渎职业道德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人们对贪赃枉法的官员、抄袭剽窃的学者、收受红包的医生、假唱假踢的明星、搞有偿新闻的记者等,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这说明,在当前条件下,职业道德滑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17至18世纪,随着西方产业革命的发展,新闻传播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之也出现了编造假消息、肆意诽谤、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于是一些新闻机构和新闻团体分别制订《报业信条》、《记者守则》等规约,作为报业和新闻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行为准则。1874年,瑞典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新闻自律组织——舆论俱乐部,并订有职业守则,作为各报行为的指导纲领。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定《新闻规约》,这是西方第一个由新闻同业制订的自律规约。1954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草拟了《国际新闻道德公约》,由联合国大会发给各会员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参照执行。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增加,新闻职业道德的范围也从报业扩展到广播、电视等整个新闻传媒行业。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大约有60多个国家订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守则。

新中国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198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各新闻单位共同制定的《记者守则(试行草案)》。1991年,全国记协又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我国较为完备的新闻职业道德规约。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职业道德制度体系。

三、为什么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第一,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正确履行职责的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职责和地位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革命战争年代,党初期的新闻工作者跟随党中央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和平建设时期,新闻工作者传播新中国的声音,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所以说,只有建立好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职业道德体系,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有损新闻行业声誉和形象的问题。如:少数记者作风浮躁,采访调研蜻蜓点水;有的利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谋取私利;有的利用职务之便有意掩盖事实真相,搞“有偿不闻”;少数经营人员违法经营“砸牌”“毁牌”;个别领导干部自律意识差,道德滑坡,发生违法违纪案件。凡此种种,给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二,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是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科技进步将人类社会引入信息爆炸时代,这催生了传媒之间的激烈竞争。近两年来新闻从业人员接二连三地发生违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事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2003年,《京华时报》记者孙振利用掌握的部分新闻线索,向当事人敲诈十多万元,损害了创刊不久的《京华时报》的信誉;包括新华社山西分社鄯宝红等4名记者在内的11名记者在山西繁峙矿难采访中收受贿赂,更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滑坡,已经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媒体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媒体与媒体之间,都是竞争关系。谁不说真话,谁就有可能失去公信力;谁缺乏职业操守,谁就会丧失影响力。在目前我国新闻法律尚不健全,媒体自律机制很不完备的情况下,强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11月,等四部委作出部署,在全国新闻界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以推动新闻行业的自律,增强媒体公信力。

第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成长的需要。职业道德是根本,职业精神是灵魂。恪守职业道德,保证我们把事情做对;弘扬职业精神,促使我们把事情做好。新参加新闻工作的同志,有的刚从大学毕业,有的从军队转业,开始了自己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对所有人来说,起点都是一样的,谁跑得更快,谁走得更远,与大家的主观努力程度及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

凡是有理想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做到最好,最大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新闻工作者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国家、人民联系起来,挥洒自己的汗水,工作是繁重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大家在洒下汗水的同时,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愉悦和满足。

“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四句话道出了新闻工作者手中权力的重要性,也道出了这些权力被滥用将会导致的后果。新闻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其相关的制度和纪律都是血和泪的总结,是用沉痛教训换来的,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严格遵守。

五、如何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于如何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以为,以下五个字至关重要:

首先是“勤”。对于记者来说,勤主要体现在:口勤多问、腿勤多跑、脑勤多想、手勤多写。“勤”是新闻真实的第一步。

“勤”是记者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也是记者形成敏锐新闻判断力的基础。记者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源于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判断与分析。对一些基本规律的忽视,有可能成为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致命盲区。新闻单位不是机关,记者不是机关干部。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上海分社任社长时,就明确提出:记者没有八小时的内外之分,必须是全天候的思考和工作。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必须召之即来;同时,有无八小时以外的学习和思考,从记者的稿件中就可以明显看得出高下。因此,在做好份内工作之余,广泛关心和研究各种问题,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是记者所必备的职业素养。

第二是“韧”。韧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勤奋,就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和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既是个人内在的需要,也是职业的要求。从个人内在品质上说,持续的“勤”就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记者到了一定的年纪,各种私事找上门来,牵扯精力特别多,能始终将注意力保持在工作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尤其让很多同志感到困惑的是,勤奋不一定就顺利。比如自己认为很好的一个选题,没有受到肯定;一篇很用心的稿件发出去了,没有得到一点回应;或者一些观点引起争议甚至被否定,等等。这里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只有经过了一定的努力,记者才会感到这样的困惑,这种所谓的“逆境”恰恰是记者的努力到了一个阶段的标志;另一方面,作为新手上路,一定还有自己所没有认识和掌握的东西,每一个挫折和不如意,都是学习的机会,都是学习和了解他人想法,学习新角度、掌握新规律的机会,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愈挫愈勇”。逆境本是人生的“常态”,忍耐种种不如意,继续努力,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成绩。“韧”还体现在对真实和真相的不懈追求上。另外,在具体采访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中,记者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阻挠和障碍,有时甚至会遭遇跟踪、恐吓和围攻。这种时候,往往最能考验我们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是否坚定和坚韧。

第三是“静”。“静”就是甘于寂寞,就是力戒浮躁,拒绝诱惑,就是内心守一不动。记者一入行,就面对“名”的诱惑,随后,会有“利”的诱惑,慢慢地还会有“位”的诱惑。记者出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诱惑而来。“静”,不是要求大家都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惑,不为额外的名利做不该做的事。借用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的话说,“能够促使年轻记者早日成材的,除了‘战略眼光’,最要紧的就是‘不分心’。”“静”就是“不分心”,提高自己拒绝诱惑的内在定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第四是“公”。公者,众也,与私相对。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利于私,必不利于公,公与私不两胜,利与害不两能。”。“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首先要有“公心”,事前多考虑此事是否为公、是否奉公,是否损公肥私,或者损人利己。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心,而无或少私心和私虑。新华社的记者和编辑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无论是采访还是编辑,目的都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把视野放宽,眼界放广,我们就能从一己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

第五是“美”。“美”是新闻职业的最高境界,是记者追求真实、追求真理的集中体现。一个不懈追求文辞之美、义理之美、结构之美、情感之美、大义之美的新闻工作者,是绝不会丧失职业操守和道德的,是绝不会为金钱和物欲所降服的。一生“勿忘人民”的著名记者穆青,能够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一篇脍炙人口、影响几代人的长篇通讯,就是因为他一生不忘人民,一生追求真善美的结晶。

行文美是一个方面,心灵美、品德美更重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爱憎分明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恪守这些品德。“文如其人”,在新闻界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有佳作流传于世,也因高尚的人品而为后人所称颂。今天的青年人是未来历史的书写者,所以我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加入新闻行业的同志,培养自己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艰苦奋斗,早日成才,争做人品与文品俱美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