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激励与以人为本
时间:2022-05-30 06:12:00
导语:试述激励与以人为本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少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曾有过多少不可思议的卓越发明,也曾有过多少令人惊叹的宏伟工程,但所有这些重大事件、卓越发明和宏伟工程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创造。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科学技术的发明者,是经济的推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企业系统中,人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一切活动要靠人来进行。只有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生产的效率。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都非常重视人的作用,并将人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海尔集团总裁张锐敏指出“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管理人”,张瑞敏视每个员工为企业的细胞,不断推出各种激励措施试图激活每一个细胞,希望每一个细胞都动,都有活力,从而实现企业由大变强的目标。
何谓激励?不同的管理学家对激励下的定义不同。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人都有各种需要的追求,激励就是通过对人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来达到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激励是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对于调动人的潜在积极性,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目标,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与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一)通过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人不同于物,不是机械的,而是灵动的、理智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通过外界适当的刺激和自身努力,可以发挥出建设性的内在潜力。激励就是通过各种强化手段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使人朝着组织期望的目标作出持久的努力。当个人的努力得到组织的肯定后,会得到心理上满足,心理满足的体验会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
(二)通过激励可以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性。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刺激。有目标,才有奔头,才能产生动力。但各人的目标不同,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又不尽一致。这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可以通过激励进行协调。比如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水平,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等等,都会使员工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有效的激励措施会增强员工的自豪感,提高集体观念,自觉维护专营企业的形象。
(三)通过激励可以吸引各种有用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产品是由人为资源而产生的,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人员过多与人才短缺同时存在,有些人才可以通过内部培训解决,而一些高素质、专家型的人才需要从外部引进,激励便是取得人才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潜在能力进行挖掘,说到底就是一种人才开发的方法。科学有效的激励途径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出发点,尊重人的价值,理解人的需求,承认人的差别。
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就是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即使是水平最低的人也有其独到之处。唐代陆贽指出:“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李白则以非常自信的语调唱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至理名言。所以,只要用人所长,做到“智者尽其谋,劳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的用人原则,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就能形成合力。
理解人的需求:人无所求,是坏事,不是好事。正是因为人类有不断增长的需求,社会才会进步。当然,人的需求千差万别,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现实的,有不现实的;有低层次的,有高层次的。只要善于因势利导,尽力满足多数人合理的、现实的需求,并将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引导。这样,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员工的素质也会提高,企业的发展也就会越快。
承认人的差别: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别的,不可能千人一面,铁板一块。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境有好有差,学识有深有浅,经历有繁有简,交际有宽有窄等等,总之,十根指头不一般齐。古代有首歌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无多苛求。”形象地说明了差别的存在和适才适用的重要性。就像花园里只有百花齐放才会姹紫嫣红一样,企业里只有存在不同年龄、不同知识、不同性格的人才,企业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二个转变,二个结合:
(一)普遍化的激励向个性化的激励转变。普遍化的激励是以组织的需要为出发点制定固定统一的激励措施。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不同的人需求也不同。可以说,没有一组激励手段对所有的人在同一时期内或者对同一个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同等效力,不断重复的激励措施,效力会逐步降低。因此,企业应定期进行员工的需要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职务、地位、受教育程度的员工不同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因人制宜,就是要关注员工的个人需求,如对有重要贡献及突出表现的员工分别奖励休假、提薪,对生活困难的员工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对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多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帮助,对成熟员工要信任放权。一般来说,基层以及普通员工比较重视安全感、工作受赞赏和报酬等,中高层员工则更加注重发挥才能、有成就感、职务升迁等。因时制宜,就是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比如根据经营业绩,经常变化奖金或增加新的激励措施,都会给人以新的刺激,增强激励效果。
(二)数字式的激励向人文式的激励转变。数字式的激励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激励的主要依据,以物质激励作为激励的主要方式。而人文式的激励则更加注重人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内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它还要受天时、地利的影响。当个人工作努力了,但由于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完成经济指标时,给不给予奖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个人的情感肯定会受到伤害,积极性也会逐步消退。因此,不能以数字论英雄。人文式的激励重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在激励方式上要求尊重员工,让哪怕是最不重要岗位的员工都有被重视的感觉;关心员工,让每一个员工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身心愉快,思维反映就会快,工作效率也会高;强调沟通,消除群体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外优秀企业对这种企业文化式的激励非常重视,并通过特定的公司“语言”表达出来,如德尔塔航空公司的语言是“这是回家的感觉”。沃尔—玛特公司的语言是:“我们关心我们的员工”。这些口号式的语言并非仅仅是口号,它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同心协力朝着企业的目标努力。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出发,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物质激励多以加薪、奖金和福利的形式出现。精神激励是从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出发,通过对人们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来达到激励的目的。精神激励多以授予称号、颁发奖状、公开表扬、宣传事迹等形式出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仍是重要手段。它对强化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和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物质激励毕竟是最低层次的激励,企业职工是社会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刺激。正如威廉·曼彻斯特描述他在二战中当步兵时的经历时说:“一个人绝不会把生命卖给你,但如果你奖给他绶带,没准他会为你赴汤蹈火。”研究动机的科学家发现:在对人们起作用的激励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自我感觉。充分说明了精神力量之强大。因此,应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在工作中,要及时奖励工作干得好的人,使其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四)工作激励与成就激励相结合。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以工作任务激励员工首先要合理分配工作,尽可能地照顾员工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促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把工作做好。其次是设置的目标要适合员工的能力,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也就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摘到的“果子”最容易使人产生成就感。由于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所以,在企业取得阶段性成绩后,要及时给予成果奖励,既让员工体验到自身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起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要让员工分享到企业成长的快乐,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在一些优秀企业中,成果激励的例子比比皆是,如IBM、惠普、麦当劳还有中国的海尔等,这些企业的共同之处就是:每个普通的员工都有可能成为成功者。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就是要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利用各种途径,调动全员积极性,建立起一支勤奋快乐、忠实奉献、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