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时间:2022-05-30 05:22:00

导语:关于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劳务经济是指大量的农民离开乡土,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小康战略步伐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事实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也就是要扩大农民就业,特别是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劳务经济这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新突破。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研究。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111.5万人,农业人口86.8万,农村劳动力40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46%。按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剩余劳动力20万人左右。全县耕地面积435万亩,人均耕地4.5亩,低于全国人均5.5亩的平均水平。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耕地稀缺的问题非常突出。只有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农村偏枯问题。

2002年以来,我县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使这项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多,2002年15万人次,2003年18万人次,今年达到19万人次。其中县外转移达到10万人次以上,省外28,000人,境外2,600人。全县劳务收入达到6.5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0%左右。

全县初步形成了由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县、乡、村、组四级组织领导体系,层层落实了工作目标责任制。一些乡镇,还制定了奖惩措施,做到了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有指标。

宣传力度逐年加大,营造了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2002年以来,劳动部门与电视台专题部联合拍摄了四部《黄龙儿女走四方》系列专题片,并在电视台“社会关注”栏目开辟专栏,专门报道劳务输出工作。在农民外出打工旺季,电视台几乎每周都有劳务输出的新闻报道。今年6月3日,全省“劳务输出市州行”采访团在长春地区首站来到我县,国家和省市14家新闻单位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国农民报》、《中国就业杂志》、《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吉林就业信息》等报刊,22次刊发报道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去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劳务输出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县作为唯一的县级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经验,省市领导对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总结宣传了一批工作典型和劳务致富典型。

加强了服务平台建设。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符合“三化”(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要求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培训中心,实现了同省市的微机联网,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了就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各乡镇都加强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基础工作薄册。基本上能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报名、登记、体检、护送等各项服务。

建立了输出窗口,扩大了输出渠道。与省市就业部门、省内外一些大企业集团、劳务中介组织、境外就业服务机构近40多家单位建立了“手拉手”的供求关系。注重发挥能人、经纪人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初步建设了一支劳务输出能人队伍。

很多乡镇还制定了优惠政策措施,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务工。

由于采取了上述的一些措施和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连续三年都稳定在16—18万人次左右,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能达到4万多人。域外输出达到10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与长春地区外市县相比,也处于领先位置。境外输出也突破了千人大关,达到2,600多人。今年到蒙古国打工一次就输出了115人,明年可达到200人以上。

二、当前劳务输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劳务输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按省里的要求,与其它市县相比,与县域经济的自身发展要求和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些干部对加快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业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抓劳务业门路少,困难多,群众工作难做,易出风险,怕惹麻烦,不愿做。二是对劳动力转移,对加快土地流转,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扩大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对如何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放、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激活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研究探讨的不深刻。

2、市场意识不强、渠道不宽、思想保守。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劳务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如何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扩大规模,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城市接轨,与发达地区和国际接轨探讨研究的不够,导致劳动力对外输出窗口不多、渠道不宽、流动不畅。到目前,虽然县乡在周边地区有些大城市、大企业和一些用人单位、中介组织建立了一些供求关系,协作关系,有了一些窗口和基地,但还不能满足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要求的需要。在域外没有设立专门的联络、办事机构。县乡政府所能提供的域外就业岗位每年不超过2万个,仅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0%左右,这与我县剩余劳动力20万人的资源总量相比,远远不能适应转移的需求。

3、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难以达到多层次,宽领域、规模化的输出要求。全县劳动力平均年龄35.9岁,平均受教育程度6.98年,技能型人才仅占20%左右。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劳动力转移中出现体能打工的多,技能打工的少,临时性打工的多,常年性打工的少,招工报名应聘的多,录用合格的少的“三多、三少”局面。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4、职业技能教育不适应城乡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需要。我县每年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大约3,800人左右,转业兵200人左右,这4,000人都面临职业教育和就业问题。近几年,由于受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部门和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可程度大大降低。就我县而言,农村的职业高中相继关闭,县职教中心在校生仅有900多人,年招生量不足600人,仅占应教育人数的15%。社会力量办学数量少,规模小、信誉低。整体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师资规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就业渠道上都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5、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缓慢,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缺少专门力量。到目前,我县只实现了县与省市的微机联网。各乡镇虽然配备了微机、传真机,都是政府办公用,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微机、传真机等设备,更谈不上联网。这就给劳务信息的及时采集、传递和带来一定困难。多数乡镇都是由助理员兼职,没有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这就出现了兼而不兼的问题。个别乡镇数字没人统计,表不能及时报,情况不能及时反映,使劳务输出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及对策

历史和现实说明,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解决目前急待解决的“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长远的发展目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抢占用工市场、打造农安品牌、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

(一)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的设想和要求,未来农民的就业格局和农村人口的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一步到2007年要大体上实现农村劳动力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我县40万农村劳动力中,种粮的农民10万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园艺特产业的10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和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达到20万人左右,劳务收入达到13亿元,比现在翻一翻,占农村人均收入的40%以上,三分之一的乡镇、村屯要达到50%以上。第二步是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农村人口实现三分天下的格局。我县86.8万农村人口,25万人进入大中城市;25万人进入县城或小城镇;35万人留在农村。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全省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劳务输出为措施,以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突破。

(二)要充分认识劳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也在于有限的耕地承载过多的劳动力。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约束,南方有些省市包括两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劳务业早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谋生和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农民外出务工早已成为习惯。就我县目前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单靠发展粮食生产来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没有大的文章可做,牧业生产需要成本,有一定风险,投入产出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它产业又没形成规模。因此要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加快土地流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劳动力转移。只有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扩大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上看,很多富余农民离土离乡外出打工,不但带回了资金技术回乡创业,也带回了致富信息和先进观念。给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劳动力转移,不但可以富裕农民,而且可以改造农民,外出打工的农民,经过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洗礼和科学技术的武装,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由此必将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必须把发展劳务业同发展农业、牧业一样作为主导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放到重要的位置去抓。

(三)要进一步明确劳务业的发展方向

劳务业作为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一是要坚持“四个转变”不动摇。即:由域内输出向域外输出转变;由体能输出向技能输出转变;由短期输出向长期输出转变;由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这“四个转变”既是劳务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奋斗目标。目前,我们县转移的19万多人当中,在县内经商务工的有7.8万人;省内的有8.3万人;省外的有2.8万人;境外的仅有2,600多人。在全部外出务工人员中,靠技能打工的不足25%,规模输出不足30%,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定不移的抓好“四个转变”,扭转目前“三多、三少”的局面。

二是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竞争。劳务业也一样,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在研究劳务,发展劳务,近两三年内,谁抓住了机遇,谁占领了市场,谁就争取了主动。因此,我们必须不失时机,捷足先登,把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集团,发达地区。而且要力争在省外、境外劳务的数量上有大的突破。特别是要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国家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扩大输出领地。到2007年,常年外出务工的要达到10万人以上,境外劳务要达到1万人以上,技能输出人数达到80%左右,每年都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要向规模化、技能化、品牌化发展,增强竞争力。比如我县青山乡的“大亮施工队”等十几个施工队,每年都能组织出去一二百人,年年有活干;靠山镇东排木村的农民技术员,每年都能出去几十人承包“大棚”技术指导;现在这个村技能打工人数达到197人,占总数的54%,平均年收入9,234元,是体能打工年平均收入5,012元的1.84倍。合隆镇谷家村的地沟挖掘队,40多人常年在一汽承包施工任务,由于干出了窍门,挖出了信誉,施工单位每天车接车送。这充分说明,今后的劳务业必须向规模化、技能化、品牌化发展。

四是树立全民办劳务的思想,要大力培养能人、经纪人队伍。就目前来讲,要实现全县20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标,单靠政府组织是有一定困难的,必须发动群众,帮助政府做工作。因此,必须注意发现能人、培养能人、联系经纪人。各乡镇可考虑成立“劳务经济协会”,把“能人”、“经济人”和“劳务输出基地”的联系人吸收组织起来,研究发展战略,落实工作任务和措施,有效地加强和扩展政府对劳务经济的组织程度。

(四)要为劳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要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新突破,必须树立大劳务意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转移渠道、多层次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领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达到思想创新、服务创新、培训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的目的。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一是召开各种会议,传达贯彻好省委、省政府的会议精神。学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让基层广大干部进一步明确劳务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明确当前的工作差距,增强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组织乡村社干部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劳务经济的大讨论,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在全县形成“打工光荣,走出去光荣,致富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三是要大张旗鼓的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做到县、乡、村、社、层层都有典型,用典型去引导农民、启发农民、教育农民,使他们转变观念,激发他们求大富、赚大钱、发大财的意识,实现由“要我输出”向“我要输出”的宣传目的。

2、强化市场开发力度,扩大输出渠道。在目前门路不多、渠道不宽的情况下,要把农民转移出去,干部必须先走出去,给农民找工作、找岗位。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发扬“叩门招商”的精神,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力量,利用各种关系开辟输出渠道。要在用工量较大的行业和地区,设立联络和办事机构,增加服务窗口,选聘责任心强、有头脑、有外事能力的干部常年在那里工作。负责考察市场,联系用人单位,沟通信息;负责外出人员的管理;帮助他们维权和解决工作、生活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到2007年,每个乡镇都要在域外大中城市或大企业集团建立5个200人或5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

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和带头人队伍。明年每个乡镇要培养20人以上的经纪人和带头人队伍,并不断发展壮大。鼓励有劳务输出能力的经纪人和带头人,成立中介服务机构,实行有偿服务,落实县委、县政府《意见》中提出的各项鼓励措施。

劳动就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主动与省内外就业服务部门、劳务中介机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用工行业沟通联系,广泛搜集各种劳务信息,扩大信息渠道。发展现代信息手段,今年年底前要实现乡镇同县以上劳动就业部门的劳务供求信息联网。定期组织召开大型劳动力就业信息洽谈会、推介会,建立岗位超市,积极开展乡际、县际、市际和省际间的劳务信息交流,形成劳务协作服务的横向网络。劳动就业部门作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单位,要加强综合指导,负责抓好工作目标责任制、驻外办事机构、劳务输出基地的建立和落实。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任务和措施。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有一技之长,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出得去、留得住,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

今后,我县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实施“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核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长短期培训相结合;普通培训与证书培训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一是要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从2005年开始,各乡镇都要在现有的初高中学校,开设二至三个职业教育高中班或中专班,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县内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把现有的专业或学科向乡镇延伸,异地办学,方便农民子女就地就近入学。教育部门要把职业教育同基础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搞好长远规划,培养师资力量,加强指导检查。县、乡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完善设施,力争使每年未能考入上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90%以上,都能接受到正规的职业教育。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争取多元投入。努力改变目前社会力量办学规模小、数量少、信誉低的局面。积极探索具有农安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新规律、新办法。

二是要积极推广“订单培训”。劳动部门要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本人就业要求,按行业、工种、岗位、技术标准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中短期培训,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使有就业要求的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目的。对国家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和岗位,培训后要进行职业技能考核签定,做到持证输出、持证就业、提高培训后的输出率和就业率。在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安全、法制观念、社会公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我县劳务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打造良好的劳务输出品牌。

三是要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适应能力。各乡镇和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的科学技术普及和应用,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强化知识更新和技术指导,使农民的发展观念、创新观念、知识结构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培养一支具有超前发展眼光,掌握高新管理技术,富有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

4、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一是要尽快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及时、准确、快捷地用工信息,定期分析公布用工市场走势。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做到设施完善,薄册齐全,服务到位。三是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取消兼职,选拔素质好、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劳动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乡镇政府要加强管理,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四是认真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工作,严格按照“考察用工单位、洽谈用工意向、组织求职报名、开展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录用、专人护送交接”的工作程序,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5、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几年,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一些乡镇研究制定了一些措施和办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近县委、县政府下发的《意见》,系统的公布了各项鼓励政策和措施,各乡镇必须认真宣传和落实,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积极性。(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做大做强劳务业

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意见》,首先必须加强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而且要抽调三分之一的乡镇干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二是要统筹规划,县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城乡就业,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三是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跟踪检查、考核验收制度。县委、县政府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弄虚作假,虚报数字,工作不实的,要取消考评资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四是各部门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乡镇联系用工信息,开发用工岗位,在全县形成千帆竞发、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富县裕民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