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时间:2022-05-30 05:21:00

导语:当前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障碍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政策管理部门素质及社会信誉的主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体制和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经济发展软环境成为区域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集中体现越来越突出。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创造凝聚力、形成吸引力、提高生产力。因此,面对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挑战,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已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障碍

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办事态度得到进一步好转。如普遍建立了办证大厅,开通了软环境和招商引资投诉电话,畅通投诉渠道,加大了对“三乱”现象的整治力度,及时解决了一批“中梗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各地区软环境发展还很不平衡,影响软环境建设的障碍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对优化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开放意识仍然不够,重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干部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没有认识到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加强发展软环境建设在优化经济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的极其重要性。一些地方一味强调对外招商引资,却忽视本地发展软环境建设,出现只亲商招商不护商养商的怪现象。有的机关部门仅把企业纯粹作为管理对象,而不是把企业作为服务对象,认为服务就是管理,服务就是审批,服务就是执法,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同时,也有些干部对经济软环境的评估过于乐观,对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认识不足,或者对改善经济软环境显得信心不够。

(二)经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是尚未完全理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该下放的职能没有下放,该转移的职能没有转移,该加强职能的没有加强,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而不该管的事情却到处伸手、插手。如某企业要上一个新项目,到计委立项后,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一些部门片面地认为该项目经济效益不高,且会与其他经营造成竞争,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同意该项目的审批。本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私营业主投资办企业,生产经营是亏是盈,效益是好是坏,应该说是企业的事,与政府管理部门没有关系,而不少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经济的微观管理上,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不少企业虽完成了转制工作,但仍存在“婆婆”多的现象。二是不少部门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职责不明确,行政效率低,尤其是人事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在目前的体制下,只要进了公务员队伍,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只要坐到了重要岗位,就等于掌握了某种特权。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还不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竞争力,绝大多数机关干部没有危机感和压力感,坐在办公室,一杯茶水、一张报纸就过一天,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工作能力不强,个体素质差,长期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只要不犯错误组织奈何不了我,每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但要处理这部分公务员非常难,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而企事业单位中一些年轻的优秀人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很难进公务员队伍。此外,临时工和协管人员的用工机制也是导致类似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临时人员从事执法、协助执法和窗口服务等关键岗位工作,大多集中在城建、土地、银行、工商、税务、交通等与企业、工商户联系较多的部门。一些执法和服务部门在聘用临时或协管人员时把关不严,随意性较大,存在有关领导说了算现象,加之平时又疏于教育管理和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个别人员文化程度比偏低,无相应的专业知识,素质水平和工作作风差等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政府形象,群众反映强烈。这些部门为开支临时用工人员的工资费用,又设立一批收费项目,导致乱收费问题屡屡出现。三是政府的管理运行机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审批环节多、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等这些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没有得到彻底改革。尽管这些年来在各地推行了政务公开制度,但公开的内容和程度依然繁琐、复杂,群众看不懂,也记不住,有的连办事人员自己也搞不清楚,办事方法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某公司到有关部门办理一个仅几十万元的基建项目审批,经办人员上门跑了30多趟,费时近3个月才算基本办好有关手续。又如企业要上一个新项目,从征用土地到基建工程开工要办理20多道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乃至科室,要盖几十个公章,没有两三个月时间办不下来的,这与其他先进地区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究其根源是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时转变政府职能,管理体制滞后所造成的。

(三)政府管理方式不规范。一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不力。不少企业经营者对司法公正存在有疑虑,在兴办企业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经济纠纷案件,往往很难通过司法程序得到公正处理,无奈之中只得寻求行政帮助。一些私营企业家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往往心存疑虑,对一些有才能但无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背景的人才不敢放手使用,害怕这些人才会做出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如携款而去或通过各种手段侵占企业财产,企业没有办法追回。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当前有关司法部门对侵害企业财产,损害企业利益的不法行为打击不力,对企业合法权益未能实施有效的保护和保障。一些执法部门未能对扰乱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严加惩治,使得企业长期在一个极不良好的环境中运作,其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二是政策执行没有到位,透明度不够。存在政策为我所用的现象。一些部门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把部门、行业规定凌驾于地方政府政策之上,有利于部门利益的执行,不利于部门利益的就拖着不办;政策执行往往向部门一边倾斜,有些政府有明文规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如某企业因技改项目需要扩建厂户,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到某部门办理有关缴费减免手续,该部门却以不知道有此项优惠政策为由要求企业找县领导发抄告单才得以落实。政策执行随意性大。如有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时存在对人不对事,对关系、看面子,随意性很大的现象,关系好的,多往优惠方面靠,关系一般的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如某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在收取某项管理费用时,存在收人情费、关系费现象,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亲戚,往往收得很少甚至免收,而对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工商户则照收不误,毫无通融、商量余地。政策的透明度不高,使企业无法及时掌握政策,理解政策,不能用足用好政策,如一些企业对政府出口贴息、税率减免等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所知甚少,使企业发展失去了一些很好的应有机遇。三是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科室之间工作缺乏联系,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足。一些职能部门在形式上制定了一套又一套表面上看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但制度形同虚设,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我行我素,工作缺乏相互联系,导致某些环节脱节,形成连环差错,对造成的后果却相互推诿、推卸责任。一些部门各科室职能分散,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运作方式缺乏统一性,办事公式化、机械化,明明一次性可以说清楚的,却要分好几次说,让企业不知所措,疲于奔命。如企业到部门办事往往在这个科室通过却被那个科室卡住,这环节办好了又在另一个环节遇新障碍。有些部门的主动意识不强,与企业联系沟通不足,导致矛盾问题的产生。四是“三乱”现象和“吃卡拿要”现象仍比较严重。在一些地方税外收费名目繁多,收费项目多,收费部门多,未批先收费,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强制性收费,重复收费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向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收取所谓押金、管理费、服务费,一些单位违规成立中介机构,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为单位、个人、小团体谋取私利等等。一些部门利用行政手段乱办班,把培训班收益多少作为培训的目的,财务管理混乱,办班收入不入账,用于请客送礼开支,或给单位职工增加福利,甚至被小部分人私分等现象较为严重。有些部门利用手要权力,从部门利益出发,巧立名目,向企业、个体户拉赞助、拉广告,强制征订各类报刊。有的党政机关领导利用权力参与入股分红,以权谋私。一些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卡这卡那,没有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阻碍了经济发展。

(四)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一是企业“进得来”和“留得住”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投资者选择一个地区投资办企业,与该地区的市场准入环境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办事手续方便,服务优良,收费合理,投资者就愿意到这个地方办企业。而就目前广西乃至玉林等地方的状况看,企业的市场准入环境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具体表现在企业开办最初的登记问题上前置审批项目过多过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办证费用过多过高,如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许可证都要收费,而且有的费用收得相当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企业进入门槛过高,严重影响了从外地引进企业和资金。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在对企业检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各种检查评比行为过多过滥,检查部门和名目繁多;一些管理部门不仅热衷于各种检查,而且一查就是十天半个月,还要企业专人陪,供吃供喝,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开支,及占用领导人员许多宝贵时间,加重了企业负担;有些地方社会治安问题突出,一些地方黑势力和流氓团伙敲诈勒索,外来人口增多且管理存在欠缺,侵害企业利益和经营者人身安全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难以“留得住”企业。二是经济服务机构不够健全。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各种类型的经济服务机构,既是微观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这一方面,广西许多地方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部门虽然根据各自需要推出和开设了一些窗口服务,但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效果不明显。一些服务窗口形同虚设,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力量配备明显不足,群众上门办事碰到一些具体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跨部门办理的手续仍然要多头跑、多次跑,长时间地跑,未能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办事,一条龙服务、按承诺时间办完事”的承诺,服务窗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群众称之为“摆设”。三是服务意识薄弱,企业办事“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服务方式简单,服务水平不高;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疏于学习,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研究不够,尤其是对当前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碰到问题往往是敷衍了事,甚至在工作上造成失误。

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下形成共识,多层次全方位采取措施,才能取得实效。在此,笔者认为需要突出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努力打造重商、亲商、护商的人文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窗口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要以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载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的治理发展软环境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人人是投资环境,个个是发展形象”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在全社会营造不但重商招商,更要护商养商的浓厚氛围。

(二)努力打造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构成区域经济软环境的重要方面,是政府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体现主动性的主要途径。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然要求善于发现和把握自身优势,形成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导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优势。一要抓政策的调整完善,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对现有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文件规定要一律取消或调整,不完善的重新制定和完善;要放宽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二要确定重点,找准和把握产业导向。要广开思路,拓展利用外资新渠道,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进、科技创新和引进“外智”,大力发展规模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各种新兴优势产业。三要抓政策的执行到位,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政策制定上要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政策宣传的透明度,使企业了解政策,理解政策,用足用够用好用活政策。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阻碍政策落实的问题。政策使用上要力求精简高效,切实可行,在规定时间、选定范围,不折不扣地予以实施,真正体现政策意图,发挥政策应有的巨大作用。四是实行投资者平等待遇。要努力做到对所有企业给以国民待遇,明确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凡进入投资的企业,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享有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给外来的投资者以更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畅通引资渠道。

(三)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优化经济发展软件环境必须突出优质、高效服务的时代特色,必须解决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改善政务环境。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切实在深化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建设上下功夫,全面推行“阳光作业”,打造“阳光机关”,认真解决部门行业中的“四难”和“中梗阻”问题,努力提升机关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经济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的经济服务中心,向企业实行公开办事,“一条龙”对外服务,接受所有企业和投资者的咨询,并进行相关辅导和协助,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同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二是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和手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窗口”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人作风,促进行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四是增强角色意识,加强政务公开、收支两条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建设,确保落实到位。四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履行组织协调职责,促进齐抓共管局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廉政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讲法纪、讲道德、守诚信的良好氛围和健康向上的风气。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学条列、守纪律”为主题,以“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上下功夫,深化政务公开、采取“百企”评机关,实行末位听政的办法不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因整治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造成出现严重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引起外来投资者和企业主强烈反映的,对搞地方、部门保护,压案不查或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从严从速从重查处,不仅严肃查处责任人,同时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并有选择地公开曝光,以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扩大治理软环境的实效。

(四)努力打造安全、严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软环境内容。建设一流的法制环境,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从严治政。一是严格规范行政收费行为。乱收费问题是企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整治乱收费现象。要对乱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公开通报,还要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正在执行的各类收费项目,要认真进行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降低标准的要及时降低标准,使企业的收费负担明显减轻。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缴分离制度,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不得授权或委托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或其他中介机构以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收费。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不得违背企业意愿,以赞助、宣传、资助、检查、评比及其他任何形式搞变相收费或强行摊派。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增强收费的透明度。二是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和“合法、适当、公开、公正”的原则,并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度进行。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随意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不得增加企业负担,经批准进行必要检查的,也不得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借检查为由“吃、拿、卡、要、报”,谋取不正当利益;严禁行政执法人员私自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任何形式的检查,严禁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以任何形式敲诈勒索。三是建设一流的执法队伍。要不断提高行政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坚持经常性地对执法队伍进行整顿,严肃纪律,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从严治政。对于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执法犯法者必须严肃处理,并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同时,要大力加强和健全法制建设,加大对侵占企业财产和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工作,要整合现行的投诉中心,集中力量受理投资者和企业的各种投诉,加大投诉有效认定的力度,切实增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安全感。

(五)努力打造良好的用人机制环境

要不断完善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新体制,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加强和完善临时工用工机制。管理部门使用临时人员,要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杜绝某个领导说了算的不良现象;要严格控制临时人员从事执罚执法岗位和服务窗口工作,有必要使用的也只能限制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要严格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之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方可上岗。要注意加强教育管理,切实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