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研究
时间:2022-04-23 03:02:53
导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在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时,应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评价,逐步向“内涵发展”转型。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策略;研究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当前本科院校的热门专业,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计算机专业设立于1956年,率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开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计算机确立为专业类学科,并设置了基本专业与特设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其中[1]。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呈现出外延发展特征,如今正朝着高质量的内涵阶段发展,新工科建设为这一专业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一)“同质化”现象普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设置了这个专业,但各个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机制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同质化”现象严重。现如今,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都借鉴或者套用了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体系上,大致相同,部分内容可能有所改变,或者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是整体上并没有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不一,各个地方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当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而且,时代在发展,虽然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持续进行,但是与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技术相比,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这导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二)工程实践教学缺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通常会将实际案例纳入教学范畴,但受到教学时间限制,案例是局部的,不是完整的“工程”项目,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遇到实际的项目问题时,无法准确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不少本科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时,学校本身没有完善的实训基地,过分依赖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培训机构,也就是说,学校在实践教学中的影响力较低,无法跟随着新工科的建设转变教学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向“内涵发展”转型。(三)轻理论,重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本科院校在专业教育中,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但是却忽略了理论知识教学,导致学生学科理论基础不扎实。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院校相同,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职业院校毕业生没有太大的区别,使得本科毕业生失去了应有的竞争优势。本科院校是为社会输送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领域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基地,所培养出的学生,除了过硬的技术素养、应用能力外,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部分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职业技术的培养[2]。
二、“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策略
(一)重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应该重新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局,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部分,前者又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四个模块,学校应该有目的地穿插创新创业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机学科类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实训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分析计算机产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关注行业变化,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热爱这个行业,强化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本科院校作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孵化基地,应该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基于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IT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IT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3]。(二)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为了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建设,本科院校应该关注计算机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细化学科分支,创设新专业,并且展开对于新领域的研究,提供专业论证和专业认定。学科交叉融合的目的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培养出能够有效解决工程开发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让各个行业中与计算机相关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使计算机成为改变行业的战略制高点。此外,为了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机技术必然会与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AR和VR设备等技术结合,本科院校应该基于前瞻性角度,培养出复合领域的优质人才,为学科融合发展助力[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承担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与趋势,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责,打造区域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企业基层岗位提供高等技术型人才。(三)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本科院校应该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明确地方产业结构重构及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寻求产教融合契机,紧紧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相匹配的学科教育模式,合理新增计算机专业,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研、应用型教育全面发展。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为学科教育提供案例,为学校实践教育提供场所、设备与技术,学校将企业建设成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为企业提供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技术工艺的革新,同时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寻求双方共赢。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监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及平台,并且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及专业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四)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教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执行者,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自身必须专业素质过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能够成为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榜样,同时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宽厚待人,能在学生学习道路上发挥良好的引导效用。在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本科院校应该相互联合,借助政府及企业的力量,举办科技活动、专业竞赛、创新创业比赛,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赛,这样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教师也能够受到启发,在与年轻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出新的活力,保持对于行业的热爱与赤诚。同时,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或者将教师外派到IT企业,学习新的技术、工艺,提升专业素养,学校可以聘请计算机领域专家,或者是有创业经验、计算机产业管理运营经验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举办知识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5]。(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评价。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所以,本科院校在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时,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驱动力,让学生怀着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热爱,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学校的职责在于研究地方经济发展与趋势,把握专业教育方向,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而教师的职责在于贯彻学校的教育策略,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应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动态监测教师教学工作,予以公平、客观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学生教学成绩相挂钩,督促教师自律、自查、自纠,提升教学素养。
三、结语
据统计,到2016年底,我国共有2956个计算机专业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居于首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工科专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输出了大量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崛起,计算机技术作为被纳入“新工科”范畴的专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找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新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借鉴国内外新工科建设经验,基于地方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专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霞,等.“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154-155.
[2]丁长松,等.基于“新工科”的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9):157-158.
[3]李昭,等.省属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及研究——以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学院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75-76.
[4]赵珊,贾宗璞.基于“一制三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9):
241-242.[5]赵珊,于金霞.以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实验班培养为例[J].科技资讯,2019,17(22):127-128+131.
作者:冯双成 单位:延安大学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研究
- 下一篇:生物工程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