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9-27 08:46:23
导语:参与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作为我国高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包含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巧,然而现阶段在该门课程教学中依旧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该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为被动接收的学生通常会觉得教学课堂浮躁乏味[1]。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务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对参与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参与教学法概述
参与式教学法理论依据包括有心理学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理论及佛洛姆期望理论等,属于一种合作式或者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其依托各式各样情景活动使参与者自主思考自身的经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参与教学中教师作用在于引导及现场控制,学生则通过自我发现、分享以实现自身知识技能的增长。参与教学法下,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受众,而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动参与者的角色。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有着不尽相同的背景,但计算机基础知识普遍不多,对于他们来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相较于被动接受乏味的知识理论要明显更具吸引力,且能够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效[2]。参与教学法十分适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究其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较为浅显易懂,学生仅需积极准备、参与便可达成对新知识的有效接收。所以,可将参与教学法引入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各使用的参与方法。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伴随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推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便展开了对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因而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然而因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及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水平等的不尽相同,使得大学生进入高校时,计算机基础存在极大差异。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倘若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做区别对待,则极易使计算机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丧失兴趣;而计算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则难以有效理解、掌握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及操作方法。如此一来,会导致基础相对好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出现学不会、不敢学的情况。(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统一片面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然难以满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求。统一的教材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一味借助多媒体工具对课件予以呈现,教学环节推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与过去利用黑板开展课堂教学缺乏本质区别,只不过是将黑板内容转移至大屏幕,再对屏幕上教学内容进行机械式灌输,进而对学术学习主观能动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方法太过依赖课堂教学及上机体验的教学模式,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新形势下,倡导学生实践的教学宗旨,使得学生在非认知能力层面难以实现有效提高,进一步形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的教学局面。(三)课程设置缺乏与专业的有效结合。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诸多行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不同行业领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尽相同,然而,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通常依旧选取统一的教材内容,即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多媒体技术、操作系统等。计算机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是文科、艺术类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存在不小的难度,再加上教材内容缺乏与学生专业的有效联系,进而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三、参与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有着多层次性的特征,自计算机基础层面而言,包括有东部沿海学生、中部学生、西部学生等;自专业层面而言,包括有理科、文科、艺术类等;自个体差异层面而言,学生自身理解、接受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选取不同针对的教案。因而,教师可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有效针对的教学大纲,依据专业不同设置有效针对的教学目标、要求。例如,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侧重教授编程、硬件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对于文科、艺术类学生而言,教师可采取选修或者辅修的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学习[3]。如此一来,让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基础对计算机基础内容展开学习,进而防止一个教学大纲、一个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习面临诸多迷茫、疑虑。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师与学生开展后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之初,应当结合学生专业特征,为学生讲述计算机学习的相关刚要,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方向。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阐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目的及重要性,让学生自主思考在计算机基础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教师可借助发电子邮件方式,对每位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帮助学生制定适宜自身的计算机学习计划。唯有在学生对自身学习体系形成有效了解前提下方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才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二)开展好教学环节、作业设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教育形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不断反思、革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针对的教学课堂。首先,教师应当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以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好比,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5~10min时间设计为“个性”时间,让哪些计算机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展示自身的作品,或展示通过网络途径下载的有意义的作品,并表达自身的看法、观点[4]。依托该种方式,既能够促进学生收获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成就感,还可推进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其次,除去让计算机基础相对好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生参与性之外,还应当考虑计算机基础相对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因而,该部分“个性”时间同样属于计算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又如,每次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步情况予以明确记录,并让学生对自身作品进行展示、讲解,与此期间,该部分学生同样可对自身实践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设计教学环节、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的重要一环,有效明确学生个体差异,进而设计出每一位学生均有展示空间的课件、作业。(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操作的学习习惯。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实践操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操作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还是操作实践的主体,因而,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就好比,在计算机具体实验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设计实验内容,在为学生提供有效自我表现空间的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简单的操作。基于此,设计相关小课题,引导学生相互间开展交流、互动。如此一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既能够促进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掌握,又能够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计算机相关理论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多行业领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对计算机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有效提高。因而,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参与教学法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加强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好教学环节、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操作的学习习惯”等,积极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方贤勇,罗斌,仲红.参与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02):43-46.
[2]贾遂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6,05(08):87-89.
[3]郑晓娟.参与式教学法在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6X):157-158.
[4]郭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91):125-126.
作者:董云峰 张宏伟 刘昊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措施
- 下一篇: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