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软实力思索
时间:2022-06-07 10:24:00
导语:互联网软实力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重大。无庸置疑,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互联网加速和加强了文化、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社会凝聚力,影响一国国民对另一国国民的好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互联网能够产生软实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学术界对互联网中存在的软实力已有涉及,吴瑛[1]、陈江宁[2]、李智[3]等主要是从媒体传播的视角探讨网络媒体的软实力功能。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也以“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网络媒体新发展”为主题[4]。约瑟夫•奈近年来对互联网中的软实力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在其新作《权力的未来》(thefutureofpower)中,他重点阐述了信息网络时代对权力性质的影响,提出了网络权力(cyberpower)的概念并对网络权力的软硬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5]。此外,他还在纽约时报、CNN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文章,谈论互联网对软实力的影响。总的看来,上述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层面,对于互联网为什么会产生软实力,互联网如何产生软实力等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系统论述,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力图探寻互联网与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一、软实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国家实力包括有形的物质性因素和无形的非物质性因素两个方面。关于国家实力的非物质要素层面,学者早有论述[6]。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power)概念的则是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在约瑟夫•奈看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所谓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有形实力。它是一种直接的指示性和命令式的权力方式,主要通过诱惑或威胁来实现;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非物质性因素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同化力(co-optivepower)。这种吸引力、影响力和同化力能够让B国自觉自愿地跟随A国或遵循A国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A国的设想行事[7~9]。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软实力及其理论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增加。用约瑟夫•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很高兴看到这一概念进入公共话语,被美国国务卿、英国外交大臣、政治领袖、社论作家和全世界的学者广泛使用。”[8]在中国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论述软实力问题。目前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字“软实力”和“软权力”,有约4000篇相关文章。国内的国际问题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进行评介;二是开展软实力的国别研究,尤其是挖掘中国的软实力资源,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建言献策;三是进行软实力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之间软实力的优劣势。此外,在国内的软实力研究中,还有一种把软实力内涵泛化的趋向,提出所谓的某个城市的软实力,某个企业的软实力、某个高校的软实力等,这与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已经相去甚远。秦亚青教授非常精炼地概括了软实力的三个基本特征:“权力资源的非物质性、权力手段的非强制性以及权力受动者的自愿性。”[10]本文所探讨的互联网中的软实力,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软实力问题。
二、互联网产生软实力
自上个世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伴随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扩展和普及,形成了整个世界互通互联的全球互联网络。这种全球互通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互动方式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通过网络对另一方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甚至是行为方式施加影响,使对方从己所愿,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重要的。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1]因此,互联网产生软实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互联网是如何产生软实力的,其内在逻辑何在?不管我们如何去定义软实力,它存在的一个前提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接受的,即认同。不管是把软实力看成是吸引力、影响力和同化力,还是看作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都必须以认同为前提和基础。没有认同,这一切便无法发生。所谓认同,是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一般根源于文化传统和经验事实并内在于意识结构之中,成为判断的前提或不言自明的公理。从对象来分,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认同的形式和来源来分,认同又可分为合法性认同、拒斥性认同和计划性认同[12]。从国内来说,国家凝聚力提高的前提是该国国民对本国主流价值观、国家主要行为、重要制度和政策的认同;从国际来说,要让B国自觉自愿地跟随A国或遵循A国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A国的设想行事,必须要有B国对A国文化、价值观、行为、制度和政策的认同。认同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一般是主体先要接触某种信息、思想、观念,经过主体的体验和过滤,从而达成认同。一个人或团体要对某种思想或观念形成认同,首先必须要接触这种思想或观念,因此认同的首要前提是接触。国家也是如此。日益普及的互联网络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交流的超时空性,便利了各种信息、思想和观念的交流与传播。正是互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原先无法接触的各种新信息、思想和观念的无限机会,在打破人们旧有认同的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建构各种新的认同的可能,催生了各种新的认同。正如纽曼儿•卡斯特在《网络星河》中所说:“互联网可以把利益和价值观完全不同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人汇聚到一起。”[13]这就是互联网络的意义所在。除了提供接触、塑造认同,为软实力的产生创造可能之外,互联网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特点也很好的切合了秦亚青教授所说的软实力的非物质性、非强制性和受动者的自愿性的要求。首先,非物质性。虽然互联网中的内容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本质而言,互联网上流动和传播的是知识、信息、思想和观念。这些显然都具有非物质性特征,符合软实力资源的特征要求。其次,非强制性。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既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任何一个个人、团体或国家,在不违背基本网络协议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由信息(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当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的制约),但并不能强制信息的接收者接受该信息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等。当今世界,即使是在互联网中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也不能在互联网上强制另一个国家接受其思想和价值观。在2010年的中美谷歌事件中,美国也只是提出要么中国完全开放互联网,要么谷歌退出中国。它无法做到强制中国接受它的要求[14]。最后,受动者的自愿性。在互联网中,受动者的自愿性是与施动者的非强制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施动者不能强制受动者接受或不接受某一信息,使得受动者能够自主选择,因此,受动者接受某一信息就是出于自愿。
三、互联网产生软实力的三个维度
互联网通过为人们提供接触原先无法接触的新的信息、思想和观念,塑造认同,从而为软实力的产生和实现提供了可能,并且互联网在本质上又是切合软实力要求的,那么,互联网又是如何产生软实力的呢?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维度:首先,互联网技术。它包括计算机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和网络搜索、检测和屏蔽技术等。这些技术产生了根服务器和域名的控制权、IP地址的分配权、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和网络话语权。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上述权力决定了一国可以在网络上说什么和说不了什么,一国的话语有多少受众,还决定了网民在网络上能够接触什么信息和不能接触到什么信息。最极端的案例是,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就凭借自己掌握的互联网技术优势,让伊拉克一度从国际互联网上消失[15]。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技术对于软实力在互联网中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其次,互联网语言。计算机使用的语言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底层是二进制的编码语言,这种二进制的编码语言对于所有计算机使用者来说都是平等的;在编码语言之上的是各种编程语言。常用的编程语言包括C语言、VB、C++等,这些编程语言基本以英语为主,使得英语在程序设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在最表层的是网民日常使用的交流语言。互联网中使用的交流语言是各个民族国家的民族语言。计算机网络必须使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来传播信息,实现交流。一种语言在网络传播和交流中占有多少比重以及该种语言在国际上的普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该种语言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它决定着在网络中以这种语言形式存在的信息量的比重。这对于软实力在互联网中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举例来说,当前在互联网使用的语言中,英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英语国家用英语在互联网上的某条信息,可以获得最广泛的关注,而非英语国家要想自己的某条信息也获得同样的关注,只有把该条信息翻译成英语在互联网上,才能达到同样效果。对于非英语国家来说,互联网增加了世界了解该国的相对难度。另外,互联网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形式上综合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其传递的信息更加逼真生动,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大。正如约瑟夫•奈在其新作《权力的未来》中所说:“在互联网时代,最会讲故事的团体——而不是实力最强大的团体——将赢得胜利。”[16]最后,互联网文化及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所谓互联网文化,又可称作网络文化,它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创作传播方式,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形式以及文化知识传承、思想道德教育、人际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和审美等活动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还包括依托互联网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网络媒体、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络动漫游戏等。”[17]从软实力视角来看,一国互联网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第一,该国互联网文化的总量多少。在其他因素给定的情况下,总量越多,获得的关注越多,影响越大;第二,该国互联网文化的种类和样式的多寡。种类越多,样式越丰富,越吸引眼球,越能产生影响力;第三,该国互联网文化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适价值。任何一种文化样态背后都包涵特定的理念和价值观。这种理念和价值观是否具有普适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们接受,对于该种文化软实力的实现意义重大。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也不例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化以整个世界为场域,其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交流,其越先进,越具有普适性,越容易为其他地区的人们接受,软实力效应也就越大。对于软实力而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语言和互联网文化这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
互联网技术和语言是外在形式,互联网文化是内在实质。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三个要素的重要程度又是发展变化的。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互联网技术具有超越互联网语言和互联网文化的重要性,它使得文化、价值观等通过互联网从技术强势国家向弱势国家单向流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技术和语言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互联网文化。在未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互联网上的软实力强弱,更重要的是看该国互联网文化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四、结语本文论述的是互联网中的软实力,在此需要补充的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存在,毫无疑问包括软、硬两个层面,笔者无意否认或忽视互联网的硬实力方面。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谈论网络战争的威胁,甚至部分国家已经制定了详细的网络战争计划[18],美国更是不断升级自己的网络战略,力争掌握网络空间的战略制高点[19]。网络黑客更是随处随时可见。
这些都是互联网硬实力的体现。本文想强调的是,互联网战争和黑客等硬实力层面的威胁是直接的、显性的,也是相对易于防范的,而通过互联网影响对手的思想和观念,虽然来得缓慢、间接,但却更隐蔽和更难以防范,影响也将更加深刻和深远。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互联网逐渐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从中美谷歌事件到今年的中东北非动乱,风起云涌的国际政治事件背后都有互联网的身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互联网中的优势地位,以“互联网自由”为借口,输出其民主价值观,肆意干涉别国内部事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应对。
- 上一篇:供销社党委情况报告
- 下一篇:供销社两评一树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