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策略

时间:2022-03-30 04:14:00

导语:小议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将通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相关现状分析,发现其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

于200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专家组曾为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参考意见,当中不但强调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需要以基础理论教育支撑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且还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按学科的分类进行内容上的筛选的教学思路等等[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方法并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积累了知识[2],要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志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就意味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逐步进入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能动教育模式行列之中。

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方法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并且较为抽象,教师普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却很多,按照传统方式授课时,常常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好奇心与兴趣,然而当面对枯燥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甚至对此望而生畏,直接影响到该门科目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内容重复、滞后

计算机已经走入百姓家庭之中,全国各地的中学基本均已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目,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小学就已设立计算机基础科目。然而当前大学所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依然还是以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为主,如制作网页、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多媒体文件处理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材上却未能见到详细阐述,难以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发展的需要。

(三)不同专业对掌握计算机技能的要求有所不同,学生计算机基础存有明显差异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全部是依据统一的教材来进行教授的,可谓千篇一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照顾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对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而且没有顾虑到不同专业背景对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也是各有所异的。如经济管理专业偏重于电子表格处理及应用会计软件等,中文专业则主要侧重于文字处理与排版软件的操作方面[3]。

二、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相应措施

(一)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需要从传统课堂照本宣科形式改为多媒体教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操作为主线的基本课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迪式的实例教学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并用,以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与生动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教师可以设定一台ftp服务器或者是制作一个网页,从而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拓展空间。内容可以涉及教师的电子课件、课后习题、实例操作精选、参考教材、考试模拟以及优秀的学生作品等等,以供学习、展示、交流,为该科目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体系[4]。

(二)教学内容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单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难以满足日后工作需要,因此需要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与全面,应增加如文字处理软件可增加高级文本功能、文档的管理与打印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高级操作内容。电子表格软件可增加单元格有效数据审核、规划求解与模拟运算表等,结合不同专业,可适当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习题与选学内容等。

(三)实施分层次分专业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必须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现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由于学习起点与专业的差别较大,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创造条件尽可能的满足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例如设计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环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学习与能力指导,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与模拟,从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作业与测试,使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弹性选择并完成,还需要不时的对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采用具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需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综合业务水平。惟有这样,才能够依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目的特点,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本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莫燚,范大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4):136

[2]李忠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