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08-06 10:31:00
导语:独家原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课程,它是一门注重培养操作技能的课程,现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本文探讨了该门的教学方法及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学校、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必须通过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必学的一门技术。由于本门课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处于入门的位置,多数学生开始时往往抱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计算机必须先掌握大量抽象的基础知识和枯燥的操作要领,再进行操作训练。显然,这与学生预先的想象和急欲动手的要求是有矛盾的,会使其浓厚的热情与积极性颇受打击。而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把握典型机型和软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那么,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已成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几种教学法
(一)范例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教给学生什么?从课程目标角度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学科角度看,则应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对信息社会和计算机基础的整体认识、全局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范例作用的个别例子,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还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销售协议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等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后作业里,布置了通过Word制作销售管理手册、项目评估报告等练习项目。引导他们发现规律,作出总结。
(二)教师演示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要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教师必须首先示范操作。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如何通过Excel制作工资分析表等”这章内容时,课堂演示,个别指导。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有关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演示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个隐含新知识点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任务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给每人发一张包含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的操作题,在下课前十五分钟,对上机指导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四)分组学习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而非理论性课程,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练、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有的放矢地自觉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羊式”的上机是不能取得实效的。每组内有一两个好学生,这样做不仅对于后进生是一种帮助、辅导,而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一种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深化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手来,在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可以指点一下后进生。
(五)分层次教学法
目前,由于技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农村学生多,甚至有些农村学生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的现象,给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
二、教师计算机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一)注重课程知识基础性和实验性
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实现教学人机交融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的多。所以,每节课,我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不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次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都是随机辅导,最后,把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总结出来,再次演示、讲解,这样,每节课遇到的疑难问题,都能随时解决,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学’。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当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后,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自荐表、贺卡、板报、校刊等设计制作;当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结合经济管理专业,增设“Excel在统计和会计中应用”实验。学习完网页制作后,要求学生设计个人网页。学习多媒体制作后,增设“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的实验。让学生边学边设计,学会紧跟技术发展潮流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以上实验或设计中,教师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过程的多样性,而且只作适当提示、恰当点拨,最终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将实验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设计和上机操作,一方面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的学习从原来“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另一方面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三、结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必将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高专教育工作总体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8(12卷)02期
[2]李文斌赖锦辉李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J]-2009(01期)
[3]魏德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福建电脑-2005(08期)
[4]谢小玲-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4期)
[5]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窦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构想[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 上一篇:独家原创:MPLS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国家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