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团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11 10:50:00

导语:大学生网络社团问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网络社团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上虚拟社团在大学生中悄悄地形成、壮大和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的一个新课题。笔者探讨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虚拟性强、互动能力强、活动隐蔽性强、管理难度大等4个特点以及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了从文化氛围营造、专题网站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和网络技术手段等4个方面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团;网络管理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globenetworkingandinformationization,thevirtualnetworkassociationshavebeendevelopingamongcollegestudents,whichhasalsobecomeanewtaskforcollegeadministrativesystem.Byexploringthecurrent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networkassociations,thispaperanalyzesthefourcharacteristics:virtualization,interaction,concealment,anddifficultyforadministration.Besides,thepositiveandpassiveimpactsofnetworkassociationsaredisscussed,basedonwhichfoursuggestionsareputforwardinrespectofcreatingculturalatmosphere,buildingsubcategorizedwebsites,improvingtheadministrativesystem,andadoptingsufficientnetworktechniques,etc.

Keywords:collegestudent;networkassociation;network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中PC机的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迅猛增长。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1.3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3.4%。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这部分人群大多数集中在高校。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同时,参加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14.0%,平均每人参与的网络社团为1.99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邓希泉也指出:“从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并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1]实践表明,互联网虚拟社会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由此伴生了一种新的组织动员形式,以大学生网友为主体、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社团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并日趋活跃。它们多为自发性、松散型,有的靠兴趣聚合,有的因公益凝集,也有的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这些网络社团不仅活跃在虚拟空间,也开始走向现实。它既具有传统学生社团的特点,也具有网络文化印记的社团新特点,它拓宽了大学生知识交流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但却以其传播迅速、活动隐蔽性强、难以控制的特性,使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具有相似爱好或目的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虚拟身份组建具有明确或特定宗旨的群体组织,利用互联网在网上进行交流和管理等活动,组成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目前,大学生网络社团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组织形态:

第一,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大学生网络使用率的提高,现实学生社团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社团影响和扩大社团活动空间,纷纷触网,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实现网络化交流和管理,促进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第二,利用一些专业网站提供的平台自建俱乐部。如在上海影响较大的东方网俱乐部已建了7000多个俱乐部,10万多个注册用户,其中比较活跃的俱乐部有1000多个。第三,建立专属网站。该类社团已形成稳固的组织机构、鲜明的组织文化和服务宗旨,参与者多为对某种文化、技能或事物有特殊爱好的大学生群体或固守某种生活而寻找同类的大学生。第四,在大型网站BBS平台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虚拟社区,如西祠胡同南林之家等。高校学生参与较多的主要是校园网BBS上的虚拟社团、商业网站提供的校友录、QQ群或其他以运动、音乐及娱乐等为主题的社团。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形式主要是网上交流和网下聚会,这些社团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园地。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依托于互联网而存在的虚拟社团,它不仅有与现实社团一样的共性,更有其鲜明的特性。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虚拟性强

经过十年多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大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甚至是不可或缺。所以,网络社团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大学生网络社团只需要提供上网环境,便可不受时间、地域、年龄的限制,把兴趣相同的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交流。在网络社团中的大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有的以现实身份和诚实心态参与其中;有的以匿名虚拟身份、多重角色与其他人或群体进行各种联系和交流。网络社团会员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并存,形影游离,一旦对社团服务不满或对社团中一些成员、言论不认同,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有时甚至出现社团消亡的情况。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互动能力强

由于网络的结构可以比任何其他现有的组织以速度更快、更富有情感、更节省能源的方式沟通信息,倾向于组织结构的水平延伸和扁平化,而不是纵向发展和等级制。这对现实组织的等级体系、等级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就是说,网络关系是同等级间的横向联系,它最大的好处在于消除了等级观念。另外,大学生社团目前主要由高校党委领导、团组织具体指导和管理,导致社团成员的自治管理较弱,主动参与行为较差。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则主要依靠社团成员的自治。一个网络社团要想存在,不仅要网络管理员提供技术保障,更需要社团成员的投入。社团成员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社团设施的使用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和社团设施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网络社团为成员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环境,使参与者充满了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互动中激发了成员广泛的参与热情,形成强大的动员宣传能力。如2007年我国猪肉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9月份开学后,一些大学生网络社团就呼吁学生罢餐、罢课,一时间响应者众多,为此,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平息了学生的情绪。

(三)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活动隐蔽性强

现实社团通常强调地域环境的影响,其社团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大学生网络社团则不然,其存在“空间”是无形的,而且还跨越了地域上的限制。大学生网络社团无论在什么环境,或身居何处都不影响社团的构成。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非空间组织形态,使其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即一个大学生也可以超越空间的障碍生活在好几个网上社团里。另外,网络化组织动员行为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可在瞬间完成。组织活动证据多存于电磁介质如程序、数据等传输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网络化组织动员并没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活动组织人利用各自的微机、手机组织,其行为又具有非直观性。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能成为组织活动的工具。只要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和网络操作技能,就可对活动进行组织和遥控。这些也都使得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更具隐蔽性。

(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难度大

高校学生现实社团,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提交相关材料,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成立。社团的活动也是在相关部门或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而大学生网络社团则是由网缘而生,其成员依据“网缘”相互连结,无明显核心,即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空间,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和价值取向等交换信息、传播知识、宣泄情感,并彼此联系与连接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群落。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成员有很大的自主性,往往以匿名虚拟身份、多重角色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交流;其流动频繁、分布广泛及其活动的隐蔽性,导致监督和管理难度增大。

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了高校生源异常复杂,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素质存在差异,异质性程度较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也增加了管理引导的难度。[2]

三、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新形式,是互联网和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利弊并存,应予以辩证地、全面地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积极影响

第一,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网络文化的全方位、多层次和迅捷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发展,网络社团的成员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交流沟通,共享文化、学术信息,或围绕共同兴趣和目标,统一开展活动和研究课题。第二,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社会变革的加剧,使得大学生需求、喜好日新月异、千差万别。在学校,正式组织是从教育目标出发,以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为主要特征,因此它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部需要,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实现展示个人才能、宣泄情感、传递信息、增添情趣等的需要,体味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第三,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在网络社团中,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所有的人都是网络一部分,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最终管理者,体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民主性和无权威性,成员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自然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张扬。网络社团衍生的新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使大学生网民拥有一个自我选择的自由、平等的渴求本能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可以尽情挥洒个性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第五,拓宽了大学生受教育的途径。高校可通过培训网络社团负责人、建立红色网络社团、开办网上党团学校,发挥网络阵地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社团进出自由、言论随意,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掩护性强,且尚未建立或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网络空间各种思想泛滥,其中不乏“西化”、“分化”、“弱化”思潮以及各种功利主义思想的涌动,长期游逛在这种思想各异的平台上,容易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错位,使得大学生认识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第二,网络社团成员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会对网络生存环境的虚拟性产生依赖心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远、道德滑坡,甚至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紧张、孤僻及其他健康问题。第三,大学生网络社团活动随意,往往仅凭召集人的影响和魅力,振臂一挥,或出游、或集会、或筹款,有很大的盲目性,又处于第二方力量监管的“真空”状态,容易产生成员矛盾和社会问题,甚至发生内部欺骗和重大事故等。第四,大学生网络社团往往没有指定的主管部门,因而一些在现实中没有发展环境的不良社团纷纷把阵地转移到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了校园的纪律,有的甚至触犯了国家的法律。第五,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集合起来,同时也就把高校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网络社团的群体压力,胁迫大量的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逆流,造成社会和学校很难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2]

四、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路径探析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性又决定了从微观具体技术层面上去强化管理将很难奏效,所以,笔者认为应考虑从宏观层面加以引导,再辅助以计算机技术对其管理。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校园文化是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高校应重视用厚重的校园文化把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情趣留在校园里,用在学习上。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共性引导,更应重视个性发展,要正确地区别看待学生,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喜欢写诗作文的,学校帮助结集出版;喜欢唱歌跳舞的,学校出资聘请老师指导;喜欢发明创造的,学校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施。内涵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真正能吸引学生的根本所在。不能把校园文化简单视为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也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而应以“娱乐于人”为基点向外辐射,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和自主参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环节设计中加入大学生喜欢的时尚元素,从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二)建立校园主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高校应积极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①首先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使高校校园网真正成为广泛吸引大学生、为大学生喜爱、受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要支持以人为本的网上互动交流,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及时解决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其次,高校党团组织还应结合实际,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专题网站要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专题网站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最后,高校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①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制度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它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或限制它的存在和发展。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制度,将网络社团的活动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我们要积极丰富校园学生正式组织,抑制网上不良社团,通过制度建设帮助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黄色文化、反动言论等对他们的诱惑,营造健康的社团文化氛围。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资料库,要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网络社团之所以难管理关键是成员信息的虚拟性,我们很难把现实中的自然人和虚拟中的昵称相对应起来。这就需要在建立网络社团时对每个加入会员进行实名认证,这样一来使会员在社团内部是虚拟的,但在管理人员眼中确实真实的。要培训网络社团的管理人员,做好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起决定作用的“核心人物”的工作,使他们能准确把握成员动向,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引导社团成员的思想,从而使网络社团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是目前许多大学生网络社团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和高校要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帮助大学生网络社团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实现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鼓励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四)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管理

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需要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管理。这是由计算机特性决定的,是管理好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基础手段、核心环节。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智能化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网络嗅探技术的思路。第一是智能信息检索。网络社团管理部门需要掌握对网上社团各领域的有关信息以便作出检查和决策,必须研究利用新型的网上信息搜索技术从大量的网上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管理机关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第二是智能化网络监控。网络管理是通过规划、监视、分析、扩充和控制来保证网络社团监控的有效实现,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3]智能网络能主动发现敏感关键字,及时锁定发言者信息并向管理者发送信息或保存相关信息以备核查。第三是网络嗅探技术。管理员通过网络嗅探技术可以把校园网络外部虚拟社团成员信息与校园网络内部人员信息做比对,从而更完善地掌握大学生虚拟活动的信息。通过以上措施把网络社团转换成现实社团,做到对网络社团“管”而不“僵”,“活”而不“乱”,实现网络社团的“公转”与“自转”一致,充分体现网络社团管理的“自由性”。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拓展了传统社团的内涵和组织形式,赋予了传统社团新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扶持、帮助,使其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可把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杰.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EB/OL].(2005-05-02)./history/newscenter/200505102-2.htm.

[2]张冠文.关于高校学生网络化组织动员方式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1):82-85.

[3]李磊,王名,沈恒超.网上社团及其管理:NGO新领域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2(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