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交流的模型及特点

时间:2022-03-24 11:37:00

导语:当代信息交流的模型及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信息交流的模型及特点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分析当代信息交流体系的特点,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模型……

【正文】

信息交流的交流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信息交流的过程及特点,而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当代信息交流体系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及科技发展因素的制约,目前,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信息交流而占主体地位,于是形成了由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构成的当代信息交流体系。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组成,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部,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之间部分取代、部分互补,相互融合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交流体系。

传统非正式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特点比较

附图

对于当代信息交流体系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方式划分,与传统信息交流、网络信息交流相互交叉,形成传统正式交流、传统非正式交流、网络正式交流、网络非正式交流四种方式。在这个交流体系内部,由于网络载体技术优势,导致了当代传统非正式交流大有被网络信息交流取代的趋势:首先网络信息交流完全能够实现传统非正式交流的优点;其次,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缺点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也可以部分被克服,网络可以跨跃时空,扩大交流范围,并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存储,达到信息积累的目的。目前,在发达国家人际之间或各种团体组织之间的书信往来,95%以上通过E-mail进行,使邮政事业大大衰弱,并纷纷转移服务内容。而在我国,只要计算机网络延伸的地方,这种书信往来基本也被网络交流所取代。

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网络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1]。尽管网络环境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即正式交流的受控环节较多,反馈速度相对较慢,但二者承载信息的物理载体都是虚拟的网络载体;传递信息都是靠网络技术来实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都经过各种网站管理及服务器中转;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都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联系起来。鉴于此,本文在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时,对传统非正式交流不再加以分析,而网络信息交流也不作进一步划分。

2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

通过对当代信息交流体系的分析,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构成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如图示)。针对该交流模型,作如下几点说明:

附图

(1)网络型文献由网络出版物和传统出版物的网络版构成,网络型文献有的经过出版部门质量控制,有的没有经过质量控制而直接在网上。

(2)独体文献包括传统的印刷体、录音录像制品以及封装的电子出版物。

(3)数据库服务器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4)网络媒介是指Usenet、E-Mail、Newsgroup、Mailinglist等网络服务器,通过这种网络媒介,可以异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5)网络工具是指Ftp、Telent、Gopher、WWW等信息传输系统;通过网络工具,可以及时、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存贮在世界各地服务器内的信息。

3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通过构建信息交流模型,可以总结出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第一,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第二,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在传统的纸型载体时期,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是有着明确而严格分工的,只有在上一环节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环节的工作。而网络载体的虚拟化模糊了信息交流的各环节。信息流程各环节的工作相对集中于出版环节。

在网络环境中,作为信息环节的新闻、出版机构,不仅完全承担起信息的职能,而且还部分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其它环节,如信息组织、利用、传递等的职能。如《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不仅以网络的方式科技信息,而且还嵌入强大的信息组织与检索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对大量的科学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而且还可能提供多角度、多途径、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注册,以远程登录的方式查找文献信息,并通过网络文献传输获取原文服务。一些新闻机构也通过其网站,将各信息在网上,并建有自己站内搜索引擎(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查找有关的信息,在权限内可以下载信息内容。由此可见,信息的出版部门不仅执行了科学信息的职能,同时也执行了其它信息交流环节的职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环节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组织与检索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主要职能由图书情报部门来承担。在当代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下,这一环节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图书情报部门继续承担组织与检索职能外,信息部门也部分承担起这一职能,一些数据库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各种商业数据库同样也具有信息的组织和检索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环节的功能将被一分为三。[2]

传统的信息传递采取的是“实物送达”,这一职能基本上由发行部门、邮局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和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完成。而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下,网络载体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传递机构部分实现虚拟化,信息传递从理论上可以摆脱实物载体的束缚,实现数字化的网络传递。尽管当代社会信息的传递职能仍然主要由出版机构、邮局、图书馆等部门承担,但网络已使其职能有所弱化。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第四,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3]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一直是衡量信息交流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信息交流史上,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由于受信息载体技术滞后的制约,信息交流的效率始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交流的需要。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科学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科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则直接导致了社会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长。”尽管科技期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纸质载体自身的性能缺陷(载文量少)终究无法使信息交流的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网络载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量与流速。通过对网络载体与纸质载体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网络载体不受信息存贮空间的限制,所以网络出版物不会因文章篇幅的限制,舍弃一些不该舍弃的内容。另外,传统的出版物如图书、期刊等普遍受出版周期长的影响而使信息的流速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平均时滞大约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为12个月。以时效性强而著称的科技期刊尚且如此,在时效性方面远远不如期刊的图书的出版时滞就更长了。[4]

而在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方式多样而灵活,既有网络杂志、网络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网络新闻组、网络会议、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自由选择。即使是一些需要经过质量控制的网络杂志,由于可以实现网络评审,其出版周期也要比传统的出版物短得多。由此可见,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第五,信息的存在形态、传递方式以及信息的中介机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影响信息交流中介机构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载体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交流的载体主要由纸质载体和网络载体构成,因此信息的存在形态由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构成,信息交流的中介机构所整理和组织的信息也由实物载体和虚拟的网络载体构成,传递方式由实物传递与网络传递两种方式构成。由于当代信息交流载体的新特性,即网络载体的虚拟化、网络信息的分布式存储、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导致信息中介机构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存在两种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第六,信息的与获取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客观因素如信息载体的容量、信息的质量等等,而且也有主观因素,如受编辑及评审员的偏见及学术权威的影响,某些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成果被一些著名学术期刊长期拒之门外,得不到及时发表,而一些错误的东西却在一些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利用互联网络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会谈(IRC)、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在网上自己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网络服务器中,供其他人随时使用。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信息消费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消费者只能从出版发行商、零售商、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文献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不仅保持了这些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网络媒介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不仅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七,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传递,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注释

1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258-161

2方卿.论网络载体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特征.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95-98

3同2

4同2

【参考文献】

1方卿.论网络载体的发展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02,(2):13-17

2方卿.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情报学报,2001,(6):290-294

3朱臻,方卿.论网络出版对科技信息交流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01,(1):73-74

4张晓林等.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上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及其影响.图书馆,20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