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论文:赞自由软件(六)

时间:2022-08-31 05:05:00

导语:计算机毕业论文:赞自由软件(六)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算机毕业论文:赞自由软件(六)

摘要:自由软件(freeware)是舶来品。笔者是自由软件的推崇者,从1996年开始写《赞自由软件》的系列文章,2004年上半年推出第六集。第六集的立论是自由软件如何获利。欲知详情请读全文。

关键词:自由软件

《赞自由软件》的第一集发表于《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创刊之初的1996第3期(总第3期)。当时主要是受国内外正在兴起的自由软件思想的影响,站在工程地质应用软件交流的角度,希望通过自由软件理念的探讨,使专业性应用软件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更好地服务于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确立了这样的基本方针,我们的实际行动就是创造交流的环境,搭建沟通的平台,这是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的主要任务之一。

自由软件、自由软件思想和“自由”这个名词本身,都是舶来品,这一点笔者已经在《赞自由软件》的前五集和《论软件思想》(共四集)等文章中作了考证性阐述和一定深度的探讨。前不久,一位在美国研究法律的访问学者,从网上提取了笔者关于自由软件的系列文章,通过电子邮件与笔者探讨自由软件的法律问题,这可是把我给难住了。但读了该学者从网上发来的关于自由软件的法学问题的研究文章,倒是又获得了新的启迪。在《赞自由软件》第一集“自由软件的存在基础”一节中笔者已有明确提示:“如果有人能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心理学、人性的本能等多学科广角度全方位去研究这一问题,肯定会有惊人发现,说不定能获得诺贝尔奖”。果不然,这些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自由软件存在基础的研究,不但涵盖了以上学科,甚至已经扩展到了哲学、法学等领域,可喜可贺!

自由软件与自由软件思想的诱人魅力、研究意义及社会价值,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探索与争鸣,这不难理解。媒体对自由软件炒作热烈,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全世界除了微软之外的几乎所有IT大公司都跟着起哄,并投入巨资支持自由软件,这就令许多人难以理解。因为人们的固有概念中已经将企业厂商定位于惟利是图的范畴,而自由软件与商业软件在利益上是矛盾的,自由软件如何获利的问题没有解决,就相当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其他一切问题都失去了探索的根基。因此,本集《赞自由软件》的立论就从这里开始。

1自由软件的最新动态

为了便于立论,我们还是先来回味一番近一年来自由软件的精彩表演。

自由软件在计算机业界的火爆程度逐年升温,开放源代码运动从民间自发状态转化到由各国政府大力支持的社会形态,大有世界软件一体化的阵势。自由软件的典型代表Linux将成为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以替代多年来微软垄断下强加给广大用户的封闭的Windows系统,这已经不再仅仅是软件理想主义者们的追求目标,而是实实在在的软件发展趋势。政府、企业、研究、应用等等方面对Linux投入的激情和寄予的希望,可以从如下事实获得确认。

在政府支持方面,2002年底媒体报道支持Linux的有2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德国、法国、芬兰、韩国、巴西、澳大利亚等),2003年又新增加了以南非为首的非洲国家。日本政府紧跟其后并付之实际行动,宣布采用Linux系统来管理中央政府80万雇员的工资和其他个人数据。

在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运动中,政府出面影响最大的,是中、日、韩三国为共同推进开放源代码软件而开展的合作。2004年4月3日至4日,中、日、韩三国IT局长OSS(开放源代码软件)会议在北京召开,三国签署了《开放源代码软件合作备忘录》,决定以Linux等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为基础,在标准制定、软件开发、推广应用、认证服务、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备忘录还指出,OSS是软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使用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有利于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作为OSS典型代表的Linux,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也为中、日、韩三国的软件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政府对Linux的支持力度,我们还可以信手拈来更多的公开信息请读者自己判断。2003年11月,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组织召开软件产业研讨会,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式组成Linux标准工作组,通过联合国内产、学、研、用等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等各方力量,进行有关Linux的标准研究和编制修订工作,以确定Linux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Linux在我国的应用。Linux国家标准工作组目前已经完成了对Linux应用编程界面(API)规范、Linux桌面操作系统技术规范、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技术规范、Linux用户界面等四个方面规范草案的编写,并进入社会意见征求阶段。这在国内软件业是前所未有的。

2003年春惊心动魄的SARS疫情战役,北京市政府为了不使病毒由城市扩散到农村,迅速搭建了京郊农村SARS疫病防控信息平台,选用的是红旗Linux系统。中国石化、中央电视台、中国邮政等都是Turbolinux的重要客户。北京、海南等省市政府与IBM签定了共同发展Linux的备忘录。广东省财政厅的全省决算中心系统覆盖广东全省1300多个乡镇和城市,采用IBMDB2forLinux平台。IBMLinux高性能群集技术为打造超级计算机显露优势,南开大学的“南开之星”被称为目前国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操作系统是Linux。2004年3月,信息产业部与惠普公司宣布共建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Linux软件实验室(MII-HPLinux软件实验室)。惠普承诺,将在未来三年内为Linux服务平台提供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及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共同推动Linux的产业化进程。

业界应用方面的信息,更为全面地勾画出了开放源代码的自由软件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当前正在热炒的网格计算(GirdComputing),选择Linux为网格计算业界标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格计算工程之一,服务器操作系统也是Linux。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申报的“Linux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撑体系研究”项目获国家支持。HP与红旗软件缔结Linux战略联盟,HP宣布与拓林思签订协议,在整个亚洲地区销售LinuxPC。据IDG报道,开放源码数据库系统功能正在增加,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销售额2003年比2002年增长49.8%。AMR公司预计,从2006年起,开放源码数据库将被用来实现“关键任务系统中的路由选择”。

IBM对Linux的支持与贡献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最近,IBM要在中国举办全国高校Linux设计大赛,2004年4月15日开始网上报名(网址:)。在国际上,IMB从1997年起就开始赞助世界计算机协作会的国际大专编程竞赛(ICPC),2003年和2004年均采用开放源代码的Liunx竞赛环境。

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是被称之为Linux内核的那一部分,其他所有Linux应用都是在此内核的基础上各自尽情发挥的。在Linux2.4内核基础上作了许多重大修改后,于2003年底了Linux2.6内核,业内人士认为它能使Linux更好地应用于PC和服务器。2004年3月,Novell推出基于Linux2.6内核的SUSELinux9.1个人版和专业版;拓林思业界首款采用Linux2.6内核的最新桌面产品Turbolinux10Desktop。足以可见业界对Linux2.6内核应用反应之快,有力地支持着信息社会快鱼吃慢鱼的宏论!

Novell是世界知名网络软件厂商,也是最后一个站出来支持Linux的知名世界级企业。在全世界网络系统领域,许多重要的关键系统的用户都是采用Novell的NetWare网络系统。笔者至今还保存着一件圆领短袖白汗衫,是好几年以前应邀参加Novell的网络研讨会时获赠的礼品。汗衫背上的图案是两个脑袋很小的时髦男女用一根网络线连接在一起后就成了大脑共享器,很有创意的网络广告衫。近年来在世界各大软件硬件和网络厂商都纷纷宣布支持Linux的时候,Novell一直没有表态。可是到了2004年2月,Novell的惊人之举是收购了Linux厂商SUSELINUX,一跃而成为Linux世界中最有实力的厂商,就连IBM的服务器也将捆绑Novell的Linux软件产品。2004年3月,Novell与IBM、惠普签订对Linux系统的支持协议,宣布正在开发一套完整的Linux桌面系统,以取代Windows系统。

2微软对自由软件的恐慌性表演

自从2003年初微软在开放源代码的重压之下,不得已而宣布向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公开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之后,最近也有一些新举动。2004年4月6日,微软在网站上了WindowsXML(WiX)安装工具包的XML源代码,并声明WiX的使用的是“通用公共许可”(CPL),开发人员能够修改源代码,并在商业性产品中使用这些源代码。

请读者注意,微软同时还指出:“许多在SourceForge上的项目都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建立的,WiX技术的开放将能够使开发者们开发出更好的Windows软件”。广大追求自由的程序员同志们该清醒了吧!微软开放源代码的目的仍然是让更多的程序员写出“更好的Windows软件”。请注意!用微软的源代码永远也写不出能跨出Windows系统束缚的应用软件!由此可见,即使微软开放所有的源代码,仍然是对自身系统的开放式保护和美丽外衣下的进一步垄断!因为Windows应用软件越多,越能巩固Windows的阵地。

微软在神秘的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过程中是立了大功的,视窗系统使计算机操作简单化可视化。微软在市场运作中的成功案例,也许永远都值得MBA教师和学员们研究。微软通过市场垄断挣了许多钱,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却宣布只为后代留下2000万美元,其余数百亿美元全部回报社会!这样的境界在我们身边的富翁中是很难找到的。然而,微软的Windows通吃了PC操作系统,形成了事实垄断,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刹车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全世界针对微软垄断的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运动,其实也不可能将微软置于死地,也没有这个必要。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最为冠冕堂皇的理念。

进入2004年后,微软还爆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行动。4月2日,微软与SUN公司宣布双方达成广泛技术合作协议,为此微软向SUN支付高达19.5亿美元的巨额补赏,以解决有关反垄断和专利诉讼以及技术许可费等问题。评论家认为,这种所谓的Unix与Windows的强强联合,目的只有一个,对付日益强大的Linux。SUN本身是支持Linux的,但同时拥有自己的Unix产品市场和著名的Java发明权,早在20世纪90年代,SUN与微软在Java技术和开放Windows接口问题上就成为“宿敌”,一直官司不断。本次联合表明,微软虽然被孤立于Linux世界之外,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重金分化瓦解Linux阵容,正应了中国那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而令Linux阵容担心的是,SUN如果成了Linux的叛徒,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其实不必多虑!SUN的品牌在国际上与IBM、HP等企业是齐名的,为私利而出卖朋友否定自己一直倡导的开放源代码理念,SUN决不会做此等势利小人。比较可能的结局是,SUN在金钱面前会脚踏两只船,暂时放弃对正义的主持,做八面玲珑的和事老。

微软的策略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开放Windows源代码吸引更多的程序员开发Windows应用软件,确保Windows市场。另一方面,与SUN的合作免去了在Java技术上的纠纷,因为Java语言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是Windows、Unix和Linux都可以兼容的跨平台软件,微软并不吃亏,可见微软之高瞻远瞩。不过用户是不会过多地关心这种合作与不合作的,开放源代码和跨平台的应用系统,对用户来说总还是有好处的嘛。

微软分化瓦解Linux阵容还使出了常规性的小动作。据报道,微软最近从SUSELinux挖走一个Linux业绩突出的销售大腕Aigner。类似行动也许还会继续,这将是对Linux阵容的进一步考验。

3自由软件目前最为激烈的争议

2003年在全球Linux业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SCO就Linux向美国犹它州法院提出的法律诉讼,SCO集团状告IBM将Unix的源代码用于Linux,并向全世界采用Linux的用户提出了一些威胁性警告。但SCO的行为私毫没有影响到Linux的发展趋势,反而有点偷鸡不成反蚀米的味道。SCO是世界知名Unix厂商,也是Linux厂商之一,其产品是SCOLinux。大家知道,Linux起源于Unix,许多Unix的源代码可以很容易地移植到Linux。SCO与IBM有合作关系,它当然不能容忍IMB单独在Linux领域比自己更为风光。

SCO的法律诉讼令人感到有些无聊。既然SCO也是Linux厂商,SCOLinux系统就应该遵守GPL协议条款开放源代码,但他却反而去状告和威胁Linux用户,当然就激起了全世界Linux厂商和用户的反感。据最新消息,美国法律不一定支持SCO的诉讼。

SCO的法律诉讼还让我们想到另一些有趣的事。例如某些人某些作品在没有出名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一旦出名了,动不动就要找人打官司。Windows在不出名时对盗版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等你用得像吸毒一样上了瘾之后,你就只有主动掏腰包的命。因此,SCO诉讼的一个重大嫌疑是垄断Linux!这一点虽然值得业界警惕,但SCO也只不过是异想天开地自作多情罢了,Linux是全世界的,谁也垄断不了。

Linux在应用方面的最大争议和软处是支持他的桌面系统尚还达不到微软Office那样的普及程度,但其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国内的永中Office、WPSforLinux和其他桌面系统正在雄起,替代MSOffice也就是早迟而已的事。永中Office采用Java语言开发,是真正的跨平台办公系统,数据集成是她的创新点。可怕的是微软正在模仿永中Office的数据集成思想,将在微软下一代Office中有所表现。微软模仿和吸收他人原创技术的能力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真正的炉火纯青!盖茨赖以扬名并发家致富的Basic语言是20世纪60年代特默斯学院的两位教授创造的;微软起飞的翅膀DOS,是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购买的;Windows用的jXerox和Apple的技术;Excel是Lotus1-2-3的复制品;word纯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风,IE更是Navigator的翻版。因此,微软的模仿,最令人担忧的是挤垮永中Office。

国内自由软件的最大反对派是某些并不是安全专家的媒体评论家!2004年初在《软件报》上发表的《砸烂Linux桌面》的评论文章,言辞凶狠,危言耸听!理由是开放了源代码的操作系统,谁都可以任意攻击,似乎采用了这样的操作系统,敌人随时都可以打进来,我们就要“亡党亡国”了!也难怪,中国的封闭思想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充分表现。别人的政府大楼、国会大厦、高等院校都是开放的,咱们的一个小小的区乡政府也要戒备森严,更是少有无围墙的学校和机关!思想的封闭就更不用说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看来并没有把某些人唤醒,教育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

4自由软件的市场操作

本文开篇提出要回答“自由软件如何获利”的问题,其实市场常识就已经回答了,只不过我们并不很清楚厂商们是怎样获利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基于Linux平台的应用软件,也许都是利用网上的开放源码组装而成。所以,在全世界,开放源码软件已经形成了一个尚无法探知的巨大市场,中国也不例外,请看以下报道。

某老板的底气来自于“开放源代码”,这也是他死活也不愿透露自己真实公司的原因。“说起来还是有点丢脸,”他告诉记者,“其实国内许多企业,甚至包括IBM、HP这样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地利用开放源代码软件。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几乎任何领域的软件源码,下载下来,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重新编写、汉化之后,就可以使用了。整个过程对于熟悉Linux的人士而言,三个月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就是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完善软件功能。之所以不张扬,是利用了不要钱的源代码自己总有一种‘占便宜’的犯罪感”。可见,表面上看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好像缺市场缺用户,但却有许多偷着乐的毫不张扬的精明企业,正在利用网上免费的源代码资源为自己赢得第一桶金。

上面这个应用的成功案例很精彩吧!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用户!用户追求的是应用,是能为用户带来效益的解决方案。对于你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是网上来的还是其他途径来的,用户并不是很清楚,也不一定很关注。例如你的网络系统是选Unix、Linux还是Windows,是网络决策者的事,是网络管理员的技术专长,终端用户根本不用关心。又如一些专门的应用系统,你可以选跨平台应用的Java编程,也可以用微软的VC或VB编程,也可以用其他编程语言或工具;你的数据库系统可以是微软的、Oracl的或IBM的,而与用户见面的都是通用的窗口形式,对终端用户来说都没有任何关系!

最近,有IT评论家又在误导用户:“Linux不乏技术,就缺市场包装和宣传”。笔者同意此评论的前半句,将后半句中的“包装和宣传”去掉后基本上可以站住脚。大家不会怀疑,吹牛最没有底的就是IT包装和宣传。2000年微软在中国搞了一个“维纳斯”风暴,其包装和宣传可是舍得花钱的,再凭微软在市场中的巨无霸地位,蒙倒一大批用户那还不简单。可这个“维纳斯”的确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用户对其不予认可,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Linux之所以缺市场,其实也不全是包装和宣传的问题,而是“先入为主”的人性习惯。Windows先入PC应用,占尽了先机,要由新的系统来替代人们已经熟悉了的系统,难!问题就是如此之简单!我们只要处于清醒状态,就不会被复杂化了的简单问题所蒙骗。

既然人们普遍存在从众心理,Linux真正缺的是领头羊!就像股市一样,有了领头羊,就不愁走不出牛市行情。Linux还缺突破口,只要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应用中撕开了口子,Linux就可以像洪水猛兽,风卷残云般地迅速挤占Windows市场。Linux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知名企业的支持(联想是国内知名IT企业,但一年前却在Linux问题上打了退堂鼓,有釜底抽薪之嫌疑!不过最近有报道说联想也在讨好用户和政府采购,在两款商用电脑中预装中科红旗Linux),缺的是应用支持,观念支持。

所以,对于那些应用软件开发商,单一地将自己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完全地挂在微软战车上是很危险的!如果你选用跨平台的开放源代码的编程语言,你的应用系统就是通用型的,既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也可以在Linux平台上奔驰,为什么还不行动?好好学习一下上例中的这位小老板,也好好学习一下连微软都要模仿的永中Office。

文章写到这里,读者已经不难理解本文的立论:软件企业是如何利用自由软件赚钱的。

5结语

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至今还没有一家以工程技术应用软件为主业的Linux公司,这是一个冷门。想想看,国家建设哪一项不需要工程技术?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应用市场。而优秀的工程技术应用软件,比尔·盖茨是编不出来!

因此笔者顺便建议那些认可Linux理念的有点小胆量的投资者,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欢迎与笔者联系,咱们合伙来搞一个立足于行业应用和工程技术专业应用的Linux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具体事项可电邮或面议。

自由软件是人性的,人性是自由的。倡导自由,倡导人性,是社会永恒的话题。自由软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全球共享的知识财富,Linux风光无限。

主要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中国计算机报》,《软件报》,《中国电脑教育报》,《计算机世界》报,《每周电脑报》,互联网计算机专业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