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发展策略
时间:2022-07-29 08:36:23
导语:网络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而尽管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正在慢慢地更新与发展,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整体体系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对此,相关专业人员应当着重分析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安全管理技术所覆盖的领域做出相应的探索与改革,创新出切实有效的网络安全维护体系,并以此来提高我国网络领域的安全性。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仍然是计算机网络领域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有关于网络的社会工作都需要在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运行。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与信息安全的管理技术,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需要不断的通过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等方式来打造出完善的网络信息保护体系,且此项管理技术值得相关从事人员对其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浅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网络安全防护为计算机工作运行提供保障
网络的互通性带给我们生活便捷性的同时也具有多种隐患,为了保证人们在应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时免受网络安全隐患的干扰,人们需要借助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特性来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例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网络服务功能在电子邮件的过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的计算机能够通过运用网络服务的功能来过滤所接收的文件,且在网页的浏览当中能够自动地帮助使用者过滤具有病毒等因素的不良网站,为计算机的文件数据接收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次,部分信息安全防护功能能够有效的防护外界因素对计算机内部的权限随意更改。常见的网络服务器当中使用了强密码、物理隔离以及高权限审核与验证等安全保护技术,当外界的一些病毒程序妄图侵犯并篡改服务器中的数据时,系统会自动生成防火墙来将外界病毒进行隔离,以此来保障服务器运行的稳定性。
1.2安全技术管理能够为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安全提供保障
信息储备也是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表现之一,当前计算机网络能够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云储存,因此,保障云空间中的数据免受侵犯也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素之一,而安全技术管理能够有效地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其表现在数据的接收与输送,以及数据的云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存储中,主要的安全管理措施为数据的加密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技术,加密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保障数据储存的安全性,实际上是维护了信息数据所有者的权利,加密技术能够为个人的信息数据云空间增加一道安全屏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保障信息的使用。而安全管理技术当中的备份技术能够有效地保障网络信息数据的完整性,由于信息数据云盘必须要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储存数据信息,而当前我国大部分数据网络的安全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侵犯,云储存信息难免会出现丢失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备份技术来防止网络信息数据的丢失与泄露问题。
1.3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当前网络信息才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力度能够营造出一种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对此,当前从事该方面的人员会借助先进的技术管理工具来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的目标。在2011年某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中超过400万的用户账号信息受到了侵害,此项网络安全惨案的发生原因在于平台系统对于用户的安全管理方式缺乏严谨性,其用户账号管理方式未能及时的创新,导致用户的账号隐私受到侵犯,其中一些隐私信息还被用于交易买卖,使得网络环境乌烟瘴气。而后来,该企业部门完善了内部网络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将用户原有的明文密码进行了深度的清理,并采取了新的账号管理,使用加密密码的方式来进一步保护用户的信息保密程度,最终改善了恶劣的网络环境现象。
二、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形成因素与表现
2.1整体网络信息系统尚未完善
当前网络信息的管理系统体系尚不成熟,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本身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此类特性影响了网络系统对信息传输安全的判断。首先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来看,大部分网络信息都是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使用者,这就导致了网络信息安全极其容易受到攻击的现象,尽管在外界攻击的情况下,网络系统也必须以全开放的姿态投入使用,因此,当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够通过制定网络信息保护措施来防止外界威胁因素的侵害。而从网络系统的共享性来看,网络系统自身并不具备对信息数据共享的辨别功能,公开的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信息流通性,一些不法人员很容易通过小手段来获取公共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资料,信息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2.2网络数据储存防护系统的缺陷
网络数据储存的防护系统也是当前网络安全管理值得注意的地方,作为当前主要的信息存储工具,数据库通过信息数据的共享来帮助人们存储和输送信息,而这一工具已经成为当前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事物,其防护系统的缺陷毫无疑问会对其工作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大部分的数据库空间采用的都是基本的加密方式,此方式只能简单地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审核,其本质缺乏保护信息数据安全的相关功能,当加密系统被破解之后,内部的信息与数据能够直接被更改。总的来说,当前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防护系统尚未完善,信息的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的威胁。
2.3网络安全管理病毒应对系统更新速度慢
网络病毒可以说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其本身具有自我执行与自我复制的能力,在侵入计算机网络之后,病毒会根据设定的执行命令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之内,待到相应的触发条件生成之后,病毒能够以极快的复制速度侵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每一部分,据统计,每年受病毒影响的网络信息损耗非常之大。而当前面对计算机病毒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新频率较慢,从而导致病毒在网络信息系统当中存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得到解决,尽管当前应对病毒的有效程序软件较多,但却没能得到合理的归类,以至于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病毒应对措施仍然以防火墙为主,病毒的查杀手段无法与病毒的出现频率相同步,使得病毒危害对网络安全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2.4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缺乏适用性
由于当前国内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以至于全国的网络体系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因此也会衍生出多种网络安全保护操作系统。但当前大部分网民在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这方面的存在缺陷,使得尽管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具备强大的安全保护功能却无用武之地,由于操作系统过于复杂,使用者缺乏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认识,在安全隐患发生的时候也束手无策。总的来说,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保护系统操作要求性过高,其本身缺乏自动管理的能力,只有熟悉安全保护系统的使用者才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使用效果,这就暴露了当前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缺乏适用性的表现。
三、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发展策略
3.1完善计算机网络的访问与控制技术
基于网络安全技术管理,当前计算机网络的访问与控制技术需要得到加强与完善。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控制技术能够隔离不具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其次便是能够有效的过滤网络中无效信息的传输,而通过此类保护管理能够保障注册用户的权限不受侵害。而为了完善访问与控制技术,目前可以从较为常见的受托者指派控制与用户权限屏蔽控制入手,首先是加强受托者指派控制与访问的实施力度,通过网络信息目录的安全控制来制定相应的访问形式,而用户权限的屏蔽控制则需要与网络端口与节点的控制相结合,确保用户权限登录的准确性,以此来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3.2提高网络自我监测系统的性能
网络安全管理中计算机的网络自我监测系统是一项实用性较大的功能,当前我国网络用户比例巨大,但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管理操作系统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对此,为了加强另一部分网民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入侵检测技术水平,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网络自我监测系统的性能水平来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自我防护。在某一个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普查中,调查者抽取了1000名调查对象,并对他们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评估,如表1所示,从概率结果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网民并不熟练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手动操作步骤,且对网络自我监测系统的需求意愿较高。对此,计算机软硬件与程序的开发者并需要不断的完善当前网络自我监测系统的性能,以此来满足国内网络使用者的需求,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3.3完善网络防护系统的自我防护功能
网络防护系统的自我防护功能表现在网络系统的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以及反病毒技术,完善这一类计算机网络功能能够有效的隔绝大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隐患,而完善防护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安全措施的层级,将专门针对用户权限进行控制的OS管理措施以及针对网络安全访问的控制措施等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促进网络信息管理措施安全性的目的。其次,为了加强网络信息的反制技术的性能,相关人员需要在网络信息系统中设置相应的病毒预防、检测以及消除程序,通过自动化反制手段来消除网络防护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以此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力度。
四、结束语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需要建立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完善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安全防护技术。在计算机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个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会愈发重要。所以要对其安全技术管理不断完善,从而全面地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金红华.基于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对措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1):103-105.
[2]关云飞.如何有效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水平[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05):212-214.
[3]袁伟伟.探析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05):156-157+160.
[4]宁静雁.以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分析[J].船舶职业教育,2018,6(06):67-69.
作者:张东其 单位: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
- 上一篇: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策略
-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智慧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