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养殖业污染问题

时间:2022-09-07 05:01:50

导语:论乡村养殖业污染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乡村养殖业污染问题

养殖业不仅成为中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又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和来源。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养殖业有了跨越式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业的集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在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身体健康。

1农村养殖业现状

以蛟河市农村养殖业统计为例,市畜禽存栏量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约占总量的70%左右,非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畜禽存栏量约占总量的30%左右。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产生畜禽粪便中,其中70%的畜禽粪便用作农家肥,剩余部分在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附近露天堆放;非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距离居民区较近,大量畜禽粪便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随意堆放,有的甚至故意堆放在河流附近,随雨水排入河流;畜禽散放混养、人畜混居情况还没有解决好。这样使得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2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的原理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的化合物,特别是饲料中的氨基酸不平衡、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含量更高。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壤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过高会使土地失去生产价值,并且容易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后,蚊蝇及其它昆虫大量孳生;粪便中因含有硫化氢、粪臭素(甲基吲哚)、脂肪族的醛类、硫醇、胺类和氨气等,臭气难闻,如果粪便排出后不能及时处理会使臭味增加扩散恶化环境,危害人畜的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患病或隐性带病的畜禽会排出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如果不能作适当处理,不仅会造成大量蚊虫孳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直接危害畜禽生产和人体健康。

3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1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的畜牧业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产生的粪尿可通过周围农田进行自然消化,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平衡体系。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禽饲养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户)迅速发展,养殖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畜禽粪尿等无害化处理出现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已经或随时会对人们生活和畜禽生产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2畜禽粪便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使得农牧脱节,最终导致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分离,养殖者不种地,种地者不利用农家肥料,畜禽粪便及废弃物没有土地来消纳,粪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综合利用,从而导致大量畜禽粪便、废弃物被随意堆放、丢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3.3畜禽养殖场(户)标准化进程缓慢现在中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虽然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但仍处于标准化初级阶段,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还需完善,至今,畜禽所产生的粪便污水仍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着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4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4.1确定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1.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养殖业环境污染整治目标,以控制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排放量为主线,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畜牧业为方向,通过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等排泄物治理技术,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的又快又好和可持续发展。另外着力搞好宣传工作,形成人人行动起来,齐抓共管的局面。

4.1.2主要目标建立“禁养区”和“限养区”,并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的关停转迁,“限养区”内散养畜禽存栏削减20%,完成存栏猪100头以上、存栏牛2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新建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同时,为降低饲养密集地区畜禽散养户对环境的影响,市里应当成立一个畜禽粪便治理服务中心。

4.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4.2.1对策

第一,强化领导,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市里应成立农村畜禽粪便整治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和督导乡镇街做好农村畜禽粪便治理工作。乡级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对辖区的环境质量负总责。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市政府应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乡镇街政府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第二,增强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养殖合理治污理念。养殖业的发展与疫病防治是息息相关的,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广大养殖户应该抓紧时机转变理念科学发展养殖业,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有力推进养殖业的科学发展。畜禽粪便是污染源,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污染治理应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导方向,使之进入资源循环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而非传统的“达标排放”思路。结合实际,积极推行经济实用的堆肥技术工艺和高技术低成本的堆肥技术,对提高粪污治理效果至关重要。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肥料化技术,限制化肥使用量,从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的角度立法,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措施。

第三,合理规划,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管理水平。全市各乡镇街要科学制定生态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整治禽畜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确定禽畜养殖规模,科学指导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要将农村的环境建设规划与禽畜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划定宜养区、禁养区、限养区等,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建设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养殖场粪污达标排放,实现禽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

第四,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不按规定进行科学规划整治的行为。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新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增进执法合力,加大督察督办力度,推进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着力解决好畜禽养殖业给养殖业与群众健康带来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查严管,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对地处禁养区内的禽畜养殖场要责令其限期搬迁。对未建禽畜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设施不能正常运转以及污水不能达标排放的禽畜养殖场,要提请政府进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停产治理或关闭。对未采取措施致使储存的禽畜废弃物渗漏、溢流、散发恶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罚。

第五,加大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中央、省、市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养殖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禽畜废水做到了零排放,对这样的排污达标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行广泛推广,在蛟河市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六,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念,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以此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引导农民改变养殖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养殖方式,加强对村民、养殖企业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开展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追求环境权利的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好农民的权益。

4.2.2建议

4.2.2.1建立生态型养殖场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将畜禽粪尿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发酵处理,利用沼气回收能源,沼渣和沼液还田,从而实现畜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达到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2.2.2实施达标排放对那些土地少、土地消纳量小,又不具备沼气设施的规模养殖场、户,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畜禽粪尿、废弃物、养殖场污水等实行达标排放。相关部门要加大环境检测力度,征收排污费。对限期治理不达标的、不治理污染的,除征收排污费外,政府应责令其转产或停产。对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户,必须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对未通过环保评估的,决不允许开工建设。

4.2.2.3加强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4.2.2.4建立激励机制建议政府建立规模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鼓励规模养殖户投资养殖污染治理,对积极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规模养殖场、户,在养殖用地、信用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扶持。

4.2.2.5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发挥畜牧职能部门的作用,定期开展养殖培训班。一是指导养殖场、户正确合理选用饲料。依据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产目的,采用不同的饲料,既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减少过量摄入养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指导养殖场、户严格遵守国家兽药管理相关规定,在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严格用药规程,控制畜禽用药,确保畜产品安全,减少药物残留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大力宣传牧业环保知识,增强全民尤其是养殖场、户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