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养殖污染整治现状
时间:2022-09-07 04:16:10
导语:地方养殖污染整治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养殖业是湖南省浏阳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畜禽养殖稳定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为全面了解“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浏阳市养殖业特别是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笔者就浏阳市养殖产业发展和污染治理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养殖业生产发展基本情况
1.畜禽养殖情况。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出栏生猪190万头,牛2.1万头,羊65.5万只,家禽1110万羽,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突破26.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2%,农民人均增收103元。全市生猪养殖户23501户,生猪养殖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5.34%。
2.发展规划情况。2010年市政府制订了《浏阳市养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禁养区、控养区、适养区;制定了《浏阳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管理办法》,加强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审批与监督管理。以遵循资源依托、市场导向,遵循集约化经营、整体规划,遵循科学布局、综合调整为“十二五”养殖规划制定原则。到2015年,全市主要养殖业发展目标:生猪出栏195万头,肉牛出栏6.0万头,羊出栏75万只,家禽出笼1500万羽,养殖业总产值27.0亿元。
3.标准化规模养殖情况。按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五化”核心要求,制定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计划三年内建设12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近两年来,先后有湘东黑山羊原种场、富华生态原种猪扩繁场等11家养殖场被评为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目前,浏阳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300家,其中,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20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2011年9月,省畜牧兽医水产局将浏阳市列为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建设试点县。
4.养殖产业化经营情况。全市养殖产业化体系逐步完善,先后成立了养猪协会、畜禽流通协会等多个养殖社会合作组织。以“浏阳河、百宜”为代表的饲料加工龙头企业,以“新五丰永安养殖场、百宜原种场、清泉养殖场、富华养殖场、穗丰养殖场、龙华禽业公司和凯歌禽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养殖龙头企业,以饲料经营和畜禽销售为依托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组成浏阳市养殖业“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模式。2006年,浏阳市成为东莞生猪定点供应基地;2009年,在湖南率先获得上海市场准入证;2011年,有1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与湖南红星盛业食品公司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订单生产。养殖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1.养殖污染现状。畜禽养殖污染主要以生猪、牛等排泄量大的牲畜粪尿和冲洗污水为主。据测算,全市生猪养殖粪污排放总量约100万吨左右。
2.养殖污染治理情况。2009年,市政府制定了《浏阳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市畜牧局、环保局联合组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办公室,对存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和部分500头以下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治工作。经过三年治理,已完成养殖栏舍治理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比率达50%。治理原则:一是责任主体原则。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养殖户是养殖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承担养殖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因地制宜原则。针对畜禽养殖品种、养殖规模、治污模式,分类确定治理方案,实施科学治理;三是资源利用原则。畜禽排泄物是资源,要通过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既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技术措施: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低成本”原则,以综合利用为主,设施处理为辅,按照“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大力推进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进程。
3.治理模式。种养平衡治理模式:粪污干湿分离后,干粪进入固体粪污堆积池堆积发酵,污液进入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干粪、沼液用作苗木、果树、蔬菜、水稻等的肥料。该模式适合大、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治理成本较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达标排放模式:粪污干湿分离后,污液进入大型沼气处理系统进行发酵处理,沼液进入污水处理工程进行一系列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沼气可用于供热或发电,沼渣及发酵后的干粪用作肥料或有机肥原料。生物垫料治理模式:利用生物垫料发酵床中的有益微生物迅速降解猪粪尿,并利用发酵热杀死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微生物菌群,从而达到粪污无害化处理,用过后的垫料可用作肥料或有机肥原料。该模式适合大、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对环境基本无排放,治理效果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而且生物垫料对生猪生长、防疫等也产生较大影响,如裕丰强养殖场等。
4.治理措施。加强法规宣传,推广治污实用技术。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制定科学的污染防治技术方案,督促养殖户对栏舍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使养殖污染治理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为。合理规划布局、调优畜禽产业结构。按照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环境可承载的原则,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在合理控制养殖总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优化养殖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准入条件,提升污染监管水平。严格执行“三区”规划原则,全面关闭禁养区内的所有养殖场;对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责令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实行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制度,督促其完善污染处理措施,确保排污达标。对排污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治理,整改到期后仍不能达标的坚决予以关闭。不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责令其停止养殖,依法拆除相关设施;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强对新建、改扩建养殖场的审批监管。
二、存在的问题
1.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不到位。自2008年开展“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以来,已累计完成对460家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治理。但到目前为止,只有部分规模养殖场建有污染物治理设施,大部分没有相应的治理设施。
2.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的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部门的职责模糊不清。相关职能部门由于责任和分工不明,导致了管理上的错位和缺位,造成了养殖场建设监管不到位,建设验收不规范,技术把关到位难等现象。
3.相关政策缺失,行政监管手段乏力。对生猪存栏量在100头以下的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管理,国家还没有适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和指导带来困难;对养殖户违规排放等现象,缺乏村规民约等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手段,对违规排放的处罚没有跟上,致使养殖污染治理成效还不明显。
4.污染治理成本较大。养殖污染治理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治污设备的建设和运转费用高,多数养殖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污染治理。
三、对策与建议
1.严格项目审批。对新建养殖场,在规划土地使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要从空间分布、规模控制等方面把好关,引导农村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规模养殖企业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确保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投入。
2.开展特色治理。因地制宜推行生态养殖和排污生态治理。纯养殖型的养殖场,推行社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污染治理方式,大力推广“三沼”(即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社会化服务形式,实现养殖户、种植户、公司的共赢。
3.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治污政策的宣传,不断增强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 上一篇:工商机关党委活动意见2篇
- 下一篇:工商局文明单位创优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