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植污染治理如何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时间:2022-01-26 09:30:15

导语:养植污染治理如何推进渔业绿色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养植污染治理如何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盐城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持续开展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生态健康、环境友好。

(一)突出重点,大力开展“一虾两鱼”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整治。2019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展设施大棚虾、黑鱼、泥鳅等“一虾两鱼”高密度水产养殖治理。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技术培训、深化服务引导、加强督查检查等措施,实行建改整治一批、调整转产一批、退出养殖一批等“三个一批”办法,有力地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2019年全市“一虾两鱼”高密度水产养殖场整治率达100%,建成尾水净化设施或配套生态净化区220户,调整转产68户,退出养殖100户,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700余万元,配套养殖尾水净化区4308亩,净化区面积平均占比达17.29%。2020年以来,针对设施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无序发展的乱象,继续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依法清理违规设施大棚虾。对违规占用基本农田、非法取用地下水、未通过环评审批备案、造成耕地土壤盐渍化的设施大棚虾养殖,明确要求各地依法坚决予以整治清退。东台、大丰、射阳、建湖、滨海等县相继出台实施办法,东台市专项清理了沿海新建在建的设施大棚虾养殖面积7000多亩,响水县清理了利用基本农田开展设施大棚虾养殖面积300多亩。一方面,对合法合规养殖的设施大棚虾实行“逐户管理”制度,建立设施大棚虾养殖档案卡,标明养殖基本情况及土地、取水、环评等手续情况、尾水配套面积,实行“一户一卡”上墙,确保做到“两个到位、一个保证”,即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和尾水净化区配套到位,养殖尾水排放申报备案到位,保证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二)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一是编制池塘生态化改造方案。结合全省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试点建设工作要求,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编制出台了《盐城市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2020-2022)》,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市120万亩养殖池塘实施生态化建设,有效减少不达标尾水排放。二是开展规模连片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根据养殖品种技术要求,采取多种模式,对池塘结构、进排水系、设施配套、尾水处理等4个方面进行技术改造,2019-2021年主要开展集中连片池塘养殖生态化改造,全市已累计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面积33.49万亩,占全市池塘养殖面积26.8%。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严格对照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督促养殖户落实尾水治理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尾水排放登记备案工作,做好“三个严禁”,即严禁违禁投入品使用,严禁直排偷排,严禁不达标养殖尾水排入公共水域,确保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三)转变养殖方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一是积极发展池塘工业化循环养殖。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池塘工业化循环养殖示范基地,示范点发展到32个、12.95万平方米,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池塘工业化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对养殖水槽、增氧推水设备、残饵与粪便回收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和示范应用,实现了对养殖尾水的有效处理和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二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充分利用已有的稻田资源,将水稻、水产两个农业产业有机结合,一田双用,稻渔互促,提质增效,生态环保。全市发展多种模式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8万亩,产生了较好的“稳粮、增收、生态”的三重叠加效应。三是探索发展湖区生态增殖养殖。盐都区对大纵湖分别于2011年、2018年两次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分别清退260户养殖户、养殖水面14160.1亩和134户养殖户、水面4479亩,实现了湖区零人工养殖。从2020年开始连续两年进行了增殖放流,实行“人放天养”,恢复了湖区水域生态环境,常年水质达三级以上标准。盐城市推进水产污染防治和水产绿色转型,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人认为池塘水能养好水产品,本身水质差不到哪里,谈不上水产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比起畜禽养殖污染要好得多,开展水产污染防治有点小题大做,多此一举,因而对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行动不快。二是尾水处理技术不够成熟。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不够成熟,现多采取尾水生物净化、物理处理等方式,效果好坏不一。如何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因地制定采取不同的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还需要深入试点试验探索。三是资金投入机制不够健全。推进尾水处理设施或尾水净化区建设所需投入资金较大,财政暂无明确的资金扶持政策,养殖户视养殖尾水处理为负担,投入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四是尾水排放监管不够有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面广量大,且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的随意性较强,排放时间和排放量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计量性,取证难度较大,对造成污染的违法行为,查处的法律支撑不够,执法手段不足,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作者:杨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