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猪链球菌的预防与控制
时间:2022-11-12 04:14:03
导语:养殖场猪链球菌的预防与控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规模养猪场链球菌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链球菌病在国外1945年首次报道,在我们国家最早是1945年在上海首次发现该病,到了70年代末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开始大面积流行。目前该病已经成为规模化养猪场中最常见的重要细菌病之一。尤其是在我们山区的规模化养猪场也受到该病的严重困扰。已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县集约化养猪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规模养猪场链球菌病是多种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猪的一种多类别性疫病。引起猪链球菌病的链球菌主要是由C群的兽疫链球菌、S类马链球菌、D群的猪链球菌、L群链球菌、和E群链球菌所导致的。是引起多种疾病的总称。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没有季节性,但以夏秋5—11月份,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该病。链球菌有3种主要成分,即群特异性抗原、型特异性抗原、和核蛋白抗原。其中核蛋白抗原又称P抗原,为非特异性抗原。各种链球菌的P抗原性质相同,是菌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多数链球均为兼性厌氧,个别为严格厌氧,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37℃。但底于10℃或者高于45℃时该菌不生长。该链球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猪链球菌病可见于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其中仔猪、怀孕母猪和保育猪较多见。其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造成该病的流行的主要因素病死猪肉、内脏及废弃物、活猪市场及运输工具的污染。传播途径经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感染,体表外伤、阉割、注射消毒不严感染发病。
二、规模养猪场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5天,依据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最急性,突然死亡,病程长的体温40﹒5-42℃。耳、颈、腹下等皮肤出现紫斑,少数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或者共济失调、昏谁等神经症状。病死率可达80%—90%。此类多见于成年猪,常呈爆发性,脑膜炎型,多见于仔猪,常因断齿、去势、断奶、转群和气候多变或者过于拥挤而引发。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或者老疫区,呈散发流行。病程长久可达1个月,教少引起死亡,但病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病猪在临床上表现如:关节炎、淋巴结脓肿、心内膜炎、乳房炎等,时间较长的可排出脓汁后自愈。该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急性败血性上如:血液凝固不佳,在皮下、黏膜、浆膜出血,鼻腔、喉头及气管黏膜出血,且内有大量的气泡。肺部充血肿胀。脑膜充血、出血,心内膜炎,肺炎。关节炎型一个或者多个关节肿胀,运动机能出现障碍;慢性病列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胶冻样脓性渗出物。在个别的病猪病列上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三、规模养猪场链球菌病鉴别诊断
因为规模养猪场的猪链球菌病的症状、病变较为复杂,在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故该病主要依靠实验室特殊的诊断方法即: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及动物接种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猪链球菌病在实际的鉴别诊断工作中应该与李斯特菌病、猪丹毒、副伤寒和猪瘟等疫病相区别。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大小猪都可以发生如:便秘、腹泻等临床症状,但是没有关节炎和淋巴结脓肿;副伤寒在早期虽然有与链球菌病的一些症状如:有在耳尖、四肢末端、腹下等处皮肤发紫,个别伴随有神经症状,但是其发病率高且多以腹泻为主,常见于断奶前后的猪。而李斯特菌病虽然也有神经症状,但是该病主要发生在仔猪而且一般情况下没有关节炎和淋巴结脓肿,只是个别猪发生,不会出现规模化大群猪的流行。
在预防方面应该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猪只出现外伤应及时进行外科处理,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格执行检疫隔离以及及时淘汰带菌猪等措施对该病的发生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病猪的尸体和外科处理物必须进行严格的销毁处理有利于尽快控制疫情。猪场应该依据本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该病流行的猪场可用菌苗进行预防,目前市场有猪链球菌病的疫苗进行预防,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猪只免疫,保护期一般为半年。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病猪应严格隔离和消毒,发病早期可选用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加抗菌增效剂进行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牛延芳单位:黄龙县石堡镇畜牧兽医站
- 上一篇:推广站农业技术论文
- 下一篇:基于逆作法的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