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人口与现代农业的矛盾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29 03:27:22
导语:留守人口与现代农业的矛盾与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留守人口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农村留守人口总量庞大与农业规模化的矛盾我国人多地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首先要减少农业人口,促进土地相对集中,走规模化经营道路.而现实的土地和农村留守人口状况却与之矛盾.第一,受土地经营状况影响,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我国农村幅员面积广,地块零碎,由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农户操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渠道尚不畅通、制度尚不完善、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土地难以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第二,受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偏大.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历来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尽管去年首次少于城镇人口,但绝对数量仍达6565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8.7%[2].第三,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留守人口总量庞大.我国现存的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制度等人为设定的城乡壁垒,抑制了城镇人口的增加.尚不发达的小城镇、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减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速度.落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高昂的城市房价阻扰了农民变市民.大多数农业人口进城不能转成非农业户口,更不能在工资、招生、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上学、政治权利、社会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公平的待遇,加上打工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把土地当成养老防身的最后一道防线,并让他们的父母、配偶、子女留守农村生活和务农,致使农村留守人口数量偏大.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主持的“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已经高达8700万,其中:留守老人近2000万,80.6%依靠农业劳动进行自养;留守妇女4700万,92.4%成为“男工女耕”模式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留守儿童2000万,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情况较多[3].农村留守人口结构失衡与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的矛盾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性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依靠农民个人无力抵御,单靠政府的力量也难以解决,只有通过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抗御农业风险或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产品质量,但农村留守人口的结构现状却与之矛盾.一是在年龄上呈老龄化趋势.据调查,农村留守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老人比例最高,他们既要下田农耕,又要亲自做家务,还要负责孙子、孙女的日常管教,身体上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精神上缺少应有的关心和关爱,生产上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凭借经验只能简单维持农业生产,难以达到专业化水平.二是在性别上呈“女性化”趋势.许多妇女因城市对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用工单位的性别偏好等因素的制约,而很少有机会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她们留守农村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和农业种植活动,同时也承担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劳动负担重,两地分居苦,基本无瑕顾及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操作方法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更难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在来源上呈单一性.几乎所有农村留守人口都来自农村,并从一出生就被打上农民的烙印.他们土生土长,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年龄、性别、证书、门槛要求,种什么、怎么种、怎样拿到市场上去卖,都由自己说了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单一,农业发展尚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供给、销售、管理未成一条龙,加上国家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专业的服务,农业难以按照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标准进行专业化生产,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农业抗市场风险弱,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留守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现实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不仅遭遇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而且面临农村留守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瓶颈,与建设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一是文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要求.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少,农村办学条件落后,农村教育资源大量向城市集中,使得一部分农村学生因贫困或农村学校撤并而退学、辍学,还有部分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农村培训体制不健全,教育体系不完整,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农村人口少.农村留守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他们大多数依靠体力、传统经验和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进行生产,农业田间管理、农药化肥的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水平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不重科学、不顾长远、掠夺式经营比较普遍,靠天吃饭、靠经验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二是身体素质偏弱,不能胜任现代农业对生产的体力要求.农村留守人口常年承担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身体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致使其身体健康受损.许多人保留着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只注重“吃饱”,而不讲究“吃好”,食无定餐,品种单调、缺乏营养,卫生习惯差,医疗保障不完善,造成其身体质量差,发病率高,不仅影响了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不能胜任农业现代化对生产的体力要求,导致农业劳动的投入少、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农村许多地方,农村人口还没有冲破贫穷落后的恶性循环,旧的思想观念还大量存在.他们居住分散,地域观念强,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金钱至上的思想被极力推崇,传统的民风、民俗受到冲击,家庭伦理道德弱化,不懂法、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人把幸福指数锁定在吃饱穿暖的标准上,本分种田、户户小而全,逐渐养成了墨守成规的生产模式,滋生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怕冒风险的思想.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家庭意外的发生,大多表现为茫然无措、致富无门,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等、靠、要”的习惯盛行.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乡风文明进程相对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有农村留守人口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能力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留守人口投入不足与农业集约化的矛盾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业实行集约化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尤有特殊重要意义.农业集约化要求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农村留守人口的投入不足却与之矛盾.一是农业劳动投入少.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外转移,农忙返乡从事农业的时间少.新一代农民一般不愿呆在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很少.农村留守老人由于体力限制只能靠简单的农业劳动养活自己.农村留守妇女无法脱身外出打工,缺乏发展农业的热情.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得完成学业,帮助家人从事农业的劳动时间有限.二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留守人口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农业收入,小部分来自外面打工收入.农业收入主要是耕种土地、饲养家畜家禽的收入,由于我国各地、各农户农业种植结构基本相同,农产品市场饱和,农产品品质和价格偏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风险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持续增收难.外面打工取得的收入,由于城乡之间的就业壁垒,加上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收入不高,且极不稳定,扣除各项生活开支外,拿回农村的收入少,能够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更少.据统计,我国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月均纯收入58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月均纯收入中位数为516元[2].可以想象,若将农村非农业收入、日常生活开支扣除,农村留守人口可自由支配的农业纯收入究竟有多少.三是农业技术匮乏.农村留守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程度低,懂科技的人才少,许多人不识良种,不懂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不知道农药、化肥、机械科学使用方法,不懂精耕细作,不愿意接受新的方法技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农业仍停留在传统、落后的发展水平.
缓解农村留守人口与建设现代农业矛盾的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根基不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就会受影响.我们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来引导农村留守人口调整,优化农村留守人口结构,使农村留守人口越来越少,农业工人越来越多,现代农业越来越发达,以此缓解农村留守人口与建设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减少农村留守人口劳动强度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以先进的农业机械逐步取代畜力和手工工具,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各个生产部门乃至农村,一切能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改善农业生产装备条件,突破劳动者生理器官功能的制约,减少农村留守人口的数量及其劳动强度,增强农业劳动者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一要加强农业物资装备条件研究.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对物资条件装备的需要.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选择好现代物资条件装备的目标.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适用耐用的装备种类、型号和配套装置研究.要研究落实农业物资装备购置补贴及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快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及推广,优化农业物资装备结构,提升农业物资装备水平.二要改善农业物资装备条件.要加强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林网等设施,守好耕地“底线”,保护好农业发展空间.要启动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积肥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用地质量.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基础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推广节水技术,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要建立一大批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支持开展标准化改造,改善养殖生产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管网改造工程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三要加快农业机械化.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广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农机化技术,积极推进园艺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要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要加强农机操作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机械操作熟练程度和普及程度,提高农机生产水平.四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要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要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建立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能够共享的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村留守人口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既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也是提高农村留守人口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一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做好统筹规划,找准研究方向.要建立研究机构,配备研究人员,专门从事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方向,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争在农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国内与国际进行农业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二要推广“两型”农业技术.要推广节地技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要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减少土地耕作活动,保护土壤环境.要积极推广良种技术,逐步实现作物、树木、畜禽的良种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科学集水、蓄水和用水,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强供水和防洪能力.要推广节肥、节药、节膜和循环农业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等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物资消耗,不断提高农业化学品利用效率.要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要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要推广沼气工程节能技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节省农民对能源和肥料等的支出.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转变.三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引导科技入户.要推进农业技术试点示范,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和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网络,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科技入户条件.要健全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帮助科技入户.要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加快农民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感受到农业技术应用的好处,从而将农业技术推广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促进农村留守人口转移就业和增收现代产业体系是农业产业的延伸.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利益关系更加直接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转移农村留守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一要以种植业为突破口.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改善粮食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以建设粮食优势产业带为重点,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发展抗高温、耐干旱品种,扶持中药材、蚕桑、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二要放眼大农业.要大力植树造林,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要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推广优良品种,加强病害防治,提高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水平.要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要扶持和壮大渔业发展,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三要着力培育特色产业.要加强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鼓励和支持大宗农产品生产.要打造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区和经济隆起带,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要以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条件为基础,着力培植优质粮、棉花、油料、蔬菜、畜禽、林果、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集约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园区农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四要大力发展农业企业.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企业.要扶持种子、饲料、农药、薄膜等公司发展,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给.要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保鲜、加工、贮藏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要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政策、补助、税收、信贷、信息等服务手段,支持个体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私营企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知名专家、优秀人才参与农业企业发展.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让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更多地分享农村发展成果.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使农村留守人口身份由农民变农业工人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必须开拓创新,推进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形式的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稳定和完善土地的家庭承包,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补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推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的后续完善,依法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试点,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网上实时监管.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村级股份合作社建设,增加各级财政对村集体的转移支付、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加强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的严格管理,促进资源资产化、资本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管理规范化,确保集体经济发展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层面,促进农业集聚、集约、集中经营.二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引导土地相对集中.要坚决防止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要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搭建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构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强化土地流转服务.要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增加土地流转补贴规模和标准,引导农民积极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经营权租赁、转包、转让和入股,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促进经营向集约化转型,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三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利用当地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和农民种植习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有发展前途和市场前景的优势合作项目.要规范入社条件、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重组和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契约合作、会员合作、部门合作、劳务合作、资金合作等多种方式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分批建设、强化辅导、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强对合作社的分类指导,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尽快能解决合作社发展难题,推动合作社转型升级,推进合作社发展壮大.要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用地用电、金融信贷等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农户+合作组织+公司”等一体化组织形式,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结机制,形成以产权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减少市场风险,促进更多农民变为农业工人,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提升农村留守人口思想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也是农业发展思想和观念的巨大转变.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着重树立六种理念:一要树立农业产业发展理念.要把现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体系来看待,既推进农、林、牧、渔业建设,又促进各种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储运、营销等有关服务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农业生产部门之间、各业内部的关系,避免出现短板,做到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二要树立农业工业新理念.要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严格执行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引导农户、加工企业、营销商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健康的、安全的农产品.四要树立资源危机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方式,珍惜和节约每一农业资源和能源,减少各种浪费,降低农业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五要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要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厉行节约,讲求实效,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要切实转变只讲数量产量不重质量效益的观念,不仅讲求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讲求农业社会效益,实现农业数量、质量、规模、效益、结构的统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用现代培训体系发展农业,提升农村留守人口综合素质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从农业劳动力就业增收还是从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考虑,都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必须建立农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重点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改善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一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要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其种养水平.要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提高其农业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能力.要大力发展农业免费职业教育,降低农业高等院校入学门槛,提高农村留守人口的文化程度.要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要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各类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二要创新新型农民培训方式.要根据农村留守人口的需要和农业季节性特点,利用农闲或晚上,利用农村户户通电话、家家有电视、村村通公路等有利条件,分年龄、分专业、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办各种学习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免费集中学习、外出参观、技术交流等.要大力推行“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方式,“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满足不同的培训需要.三要完善新型农民培训内容.要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对于潜在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农村儿童,要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重点加强文化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肩上责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农业发展潜质.对于青壮年,要紧紧围绕农业区域特点、现代农业和农村用工需求,重点加强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创业技能、政策法规、道德、心理等全方位的培训,丰富他们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骨干和家庭致富的带头人.对于妇女,要重点加强各种卫生、健康知识、法律咨询、家庭教育和农业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种植养殖能力.四要提升新型农民培训质量.各地要从上到下安排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具体抓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多方联动,形成培训合力.要结合实际,出台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农村留守人口参训的积极性.要加大财力扶持,建立培训基地,配备培训场地、设备、专职教师,健全培训网络.要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对象真实、培训课时充足,发挥培训资金最大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做好跟踪服务,加强过程监督,严格考核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困难重重.现有的农村留守人口就是其瓶颈之一.依靠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显然不现实.解决的理想办法是:让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留在学校接受教育,让所有农村留守老人退出劳动领域安享幸福晚年,让全部青壮年留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然而受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弱势的农村留守人口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目前,只有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等办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此减轻农村留守人口劳动强度,逐步减少农村留守人口数量,让少部分人留守农业,大部分人转移出去,才能缓解农村留守人口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矛盾.
本文作者:刘玉琼谭安富曾玉祥曹宇工作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 上一篇:略论兵家典籍的科技信息
- 下一篇:农科单位政策利用的途径分析
精品范文
10留守儿童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