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群颈动脉硬化与干扰
时间:2022-01-22 04:43:06
导语:农村人群颈动脉硬化与干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赵清水张琼黄少平工作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信息科
颈动脉硬化一般情况该人群IMT增厚1249例,检出率为53.26%;其中双侧增厚743例,检出率为31.68%;单侧增厚506例,检出率为21.57%。颈动脉狭窄206例,检出率为8.78%,狭窄程度以<50%为主,占66.50%,≥50%的占26.70%,≥70%的占5.34%,闭塞的占1.46%。共检出有颈动脉斑块1253例,检出率53.43%,斑块以单发、形态规则、质地均匀为主。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颈动脉硬化情况男性IMT增厚的检出率为65.67%,女性为46.83%,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11,P<0.01)。随着年龄增长,IMT增厚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7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80~岁年龄组有所降低。见表1。该人群颈动脉狭窄206例,检出率为8.78%,男性109例,检出率为13.61%,女性97例,检出率为6.28%,男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31,P<0.01)。颈动脉狭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见表2。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53.43%,男性为64.04%,女性为47.93%,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61,P<0.01)。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见表3。颈动脉硬化与血压的关系IMT双侧增厚人群收缩压、脉压高于无增厚人群及单侧增厚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IMT双侧增厚、单侧增厚和无增厚人群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程度随收缩压和脉压的增加而增加。见表4。颈动脉狭窄与无狭窄人群的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人群收缩压、脉压均高于颈动脉无狭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4。颈动脉斑块多发、单发人群高血压检出率和收缩压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动脉斑块多发人群脉压高于单发人群和无斑块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4。颈动脉硬化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由表5可见,男性颈动脉硬化人群吸烟率高于无颈动脉硬化人群,男性有颈动脉斑块人群吸烟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1,P<0.05)。女性颈动脉硬化人群吸烟率高于无颈动脉硬化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动脉硬化人群肥胖率均低于无颈动脉硬化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动脉硬化人群饮酒率均高于无颈动脉硬化人群,除颈动脉狭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动脉硬化人群服用抗凝药物率均高于无颈动脉硬化人群,其中,有颈动脉斑块人群与无颈动脉斑块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动脉硬化可增加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颈动脉超声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无症状性心脑血管疾病及预测预后[5-6]。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1]。本调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狭窄程度和斑块,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硬化的程度。结果显示,男性颈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女性,与李凤莉[2]报道一致。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硬化程度增加。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5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到80岁及以上已达80.72%。由于年龄的增长,动脉壁结构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比例失调,胶原纤维增多,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及功能减退,导致动脉壁增厚、僵硬度增加及顺应性降低,加之某些疾病损害血管内皮,发生内皮功能障碍和结构异常,导致粥样硬化发生[3]。目前,公认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约为无高血压者的3~4倍,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4]。本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脉压越高,颈动脉硬化程度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硬化人群吸烟率明显高于非硬化人群,尤其是对于女性,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硬化与非硬化人群肥胖率研究表明,体重正常和瘦弱人群颈动脉硬化率高于肥胖人群[3],本研究结果与之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差异,本研究对象为5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群,而相关研究为24~89岁人群[3]。由于本研究未能对研究对象进行血生化的检测,无血脂、血糖等数据,需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增加血生化的检测以进一步探讨血脂、血糖等因素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本研究对饮酒和服用抗凝药物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人群的饮酒率和服用抗凝药物的比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人群,其原因可能是有颈动脉斑块的人群中患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高,该人群服用抗凝药物的比率较高,而非抗凝药物对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为颈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要高度重视高血压、吸烟、饮酒等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