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时间:2022-11-12 04:44:34

导语: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土鸡林下生态养殖论文

1土鸡生态养殖发展现状

土鸡生态养殖采取“林(果、茶)—鸡”的放养方式,天然草料和人工投料相结合,采食自由,不仅节省饲养成本,而且土鸡肉质鲜美细嫩,卖相极好,市场上十分畅销。农户利用山坡林地的有利条件放养土鸡,生产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鸡肉和土鸡蛋,土鸡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既满足昌宁居民对鸡肉鸡蛋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昌宁县2013年末土鸡存栏122.4万羽,出栏146.2万羽,鸡肉产量4849t,鸡蛋产量1734t。分布于全县珠街、耇街、漭水等13乡镇。散养主要为农户利用自家庭院放养,户均饲养10~30羽,数量众多且分散;适度规模养殖有田园镇四角田村,耇街乡打平、水炉村和柯街镇联合、玉地里和仙药村发展了8个饲养场,存栏规模为600~3000羽,养殖模式为林(核桃园、桃园、桔子园及杂木林)下种草牧养,饲养品种有武定壮鸡、武定乌鸡及本地土鸡,年内出栏17800羽,年末存栏肉鸡16060羽。

2发展土鸡生态养殖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优化畜牧业结构

当前畜牧业已进入绿色健康发展阶段。在畜产品市场供应丰富和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下,昌宁县畜牧业暴露出养殖规模偏小、缺乏自身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弊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立足本县市场,发挥昌宁山地众多的自然优势,提高禽产品的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

2.2有利于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大重点养殖示范户的扶持力度,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优质土鸡养殖场基础设施的改造、扩建,加强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土鸡饲养配套技术开发,达到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最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有利于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广优良土鸡生态养殖,是新时期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也是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土鸡生态养殖的实施,培训、指导、培养一批土鸡养殖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户转变观念,创新养殖方式,提高昌宁县畜牧业的科学养殖水平。

3发展优势

3.1区位优势

昌宁县地处滇西保山、临沧、大理三地州市结合部,东接漾濞、巍山,北邻永平,南与凤庆、永德相连,西靠施甸、保山,境内交通发达,距保山86km。云保公路贯穿全境,把昌宁与保山、大理、楚雄、昆明、德宏、思茅、西双版纳等周边地州乃至中缅边境城市连成一体,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公路的建设,昌宁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具备发展外向型畜牧业的优势和条件。

3.2气候资源优势

昌宁县海拔分布608~2875m,立体气候明显,属典型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2.8~21.3℃,年日照1170~1368h,年均无霜期300~358d,年均降雨量1100mm。由于境内海拔相差较大,南高北低,特殊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和立体气候、充足的雨量,雨热同季,温光同步,四季分明为动物生长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

3.3丰富的林业资源

全县林地总面积378万亩,森林覆盖率64%,退耕还林(果)面积12.4万亩,泡核桃种植面积166.2万亩,油茶0.08万亩,桉树2.25万亩,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还有25万亩的茶叶,2.15万亩的梨和2.3万亩的柑橘、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地可以发展林下生态养殖

3.4饲草饲料资源条件与优势

全县家庭承包草原面积176.11万亩,历年累计保留草地总面积为8.637万亩,其中人工草地为5.163万亩,改良草地为3.474万亩。为发展生态土鸡养殖有坚实的物性饲料资源优势。

3.5政策导向优势

畜牧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作为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年强化了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的宏伟目标,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若干意见》。市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县委政府也提出了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决定,并树立了“加快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真正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各级领导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给畜牧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6技术支撑体系的优势

目前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有县级二级单位和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共计16个,有县乡镇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79人,13个乡镇124个村均建有兽医室,并有择优布点建立县乡镇牛冻精改良站(网)点2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镇)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执法体系。

3.7实现林畜共生双赢

利用林果、林虫、树叶、草等供土鸡采食,鸡粪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起到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林地可以营造出空气清新、凉爽舒适的环境,适宜土鸡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药物使用量。同时土鸡可以吃到林下“活食”和新鲜的野草,减少饲料消耗,降低饲养成本,还能生产出生态环保、健康无公害的畜产品,实现“鸡-粪-果”的良性循环,有效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林畜共生,两相得益。

4昌宁林下土鸡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

4.1认识不够,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门对林下养殖、林畜结合,开发林下资源生产优质生态畜产品的认识不够到位,畜牧与林业部门沟通协调不够,科技人员对林下生态养殖的研究不够深入,一直只讲林畜矛盾,没有寻求共生双赢的有效途径,以至多年来引导性的资金投入较少,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动。

4.2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

养殖户对优良品种不够了解,长期按习惯进行选择,良种化程度低,出栏率低,效益不高。

4.3技术欠缺

对不同林地下饲养土鸡密度如何定,如何饲养才能发挥好的经济效益,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如何饲养、饲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优质生态等无直接经验,都有待进一步摸索。

4.4零星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养殖户靠自发饲养,产品量少,知名度低,没有相应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帮助开拓市场,饲养出来的优质生态鸡,饲养周期长,养殖成本高,优质不能优价,甚至养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市场。

4.5基础条件差

林下养殖区域绝大部分都是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致使一些先进养殖技术无法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下生态养鸡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5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对策

5.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广泛宣传和进行正面引导,对发展林下养殖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让更多农户了解、认识林下生态养殖发展前景。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召开户主会和参观考察等方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生态养鸡的热情和积极性。

5.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政策引导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结合、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结合、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多模式、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林下养殖的发展潜力。对林地、果园、茶园采取草山改良、果园套种优质人工牧草如鸭茅、海法白三叶等。根据养殖规模,按照亩林地(果园、茶园)饲养60只养殖密度(过小植被未得到充分利用,过大植被受到破坏,且饲养成本增大)分区围栏、轮牧。

5.3培植龙头,示范带动

培植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林下养殖,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开拓生态畜产品市场,开展生态畜产品加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申办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认证和优质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商标,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做大做强昌宁畜产品“生态”品牌。着力发展一批基础强、潜力大、机制新,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高,发展能力强的示范场(户)。加快提升林下生态养殖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养平衡,实现清洁生产,全面提高全县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4强化服务,合力推进

组织市、县、乡畜牧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搞好服务,开展各种养殖培训,为林下养殖从业者送去实用的畜禽养殖技术,做到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针对性解疑答惑,努力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素质,培育养殖能手和养殖致富带头人;不断总结林下养殖的经验,如养殖密度、养殖技术、最佳出栏时间、疾病防治等,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完善预警分析平台。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市场行业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结构,实时销售,及时补栏,增加收入。

5.5多方筹措,确保投入

各级财政应把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保压力纳入财政预算,随着财政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投入,引导其它资金的投入。按照“自愿发展,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农户自筹为主,银行贷款和政策扶持为辅,加大对林下生态养殖的扶持力度。积极落实用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优惠贷款、财政扶持、养殖用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林下生态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贷款规模和额度,创新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养殖业融资难、用地难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协调各部门对生态养殖的投入。

作者:徐开华王猛王文庶单位:云南省昌宁县畜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