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转向
时间:2022-07-20 03:41:31
导语: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转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只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达到真正的生态文明,创造真正美好的幸福生活。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新形态。本文通过阐述生态文明的属性及特点,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生态危机向生态文明转向的问题,以期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多样性;可持续性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一是原始文明,在远古时代,自然是神秘的,人类敬畏自然;二是农业文明,在封建时期,人类对自然有了最初的认识,人类开始依附于自然;三是工业文明,相较前两种文明来说,工业文明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文明,它推动人类社会迅速的规模化向前发展。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姿态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关乎全球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时展要求。
一、生态文明的属性及特点
生态文明可以分为狭义的生态文明和广义的生态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是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工业文明或说是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融洽、相得益彰,具体体现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将生态提升到文明形态的领域,不只针对生态来说,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得以升华。文明拓展到生态领域,就产生了有关于“生态文明是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的讨论,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持否定意见,认为生态文明并不可能成为新的文明形态,它只不过是被生态化的文明形式,或者说是在现有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化。“生态”不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人类意识到对自然产生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后,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维持自然环境可持续的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致力于建立绿色可持续的文明新形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从对自然无底线的开发、改造、利用,到追求人类发展又能自律,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共生。其实质是开辟一条与生态环境并驾齐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可以说是人类对于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相较于传统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首先,生态文明是多样性与整体性价值的统一。生态系统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要重视各个自然种类资源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的自然资源理念,清楚认知生态是各个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相得益彰的整体性关系。生态文明作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导的文明要素形态,更加遵循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生存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问题不区别于种族和国家,生态危机是当今的世界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球关注。其次,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在所作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报告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可持续不但意味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更加深远的意义是在不损害未来资源且满足当展需要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全球化”。生态环境危机之下的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单纯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禁止性保护,而是要取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的双赢结果。①再次,生态文明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五位一体”的新时代战略目标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直接说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石,它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向,强调生态资源可持续和可修复的和谐再生,具有传承性、人文性的特点。生态文明抛弃了传统文明形态的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经济价值体系,摒弃随传统文明而来的唯利是图的思想,强调生态环境可持续。中国提出的发展性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的和谐统一。②
二、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如果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工业文明,无论是从商业还是科技方面,无不以对自然进行无法修复的破坏为代价,那么,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的退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有关与工业文明的关系问题上,学界众说纷纭,其中大致分为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认为生态文明是“生态化的工业文明”,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进步,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首先,现存的工业文明能否生态化。工业文明的“征服论”属性决定了其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也决定了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所谓“征服论”自然观,就是工业文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自然观,它把自然物化。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开发利用,工业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分裂和毁灭为代价,崇尚理性的科技文化。于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时期,其文明形态的主导思想是以征服自然来谋求最大限度的人类发展,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以人类占据主体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而这种关系无疑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决裂,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所以说,即便在环境急剧恶化的现代社会,不断提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的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中,现存的工业文明也不可能完全生态化。其次,如果工业文明可以生态化,是否能成为“生态文明”。对此,有人认为:“生态技术不过是新的或‘绿色的’工业技术,它仍然属于工业文明的范畴。”④然而,生态文明究其本质就与工业文明具有显著不同,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原则,背后是“和谐论”的自然观做支撑,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宗旨是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不是一味的改造和利用自然,而是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是和谐的生态文明新形态。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因而,即使工业文明能够生态化,也不能成为“生态文明”,只能称为升级版的工业文明;它只是为工业文明添加了生态因素,但本质上依然是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
三、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的转向刍议
现在,环境问题同上世纪比较,表现了不断恶化的特点:首先,从恶化的范围看,环境破坏正在从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其次,从恶化的规模看,环境破坏正在从中等规模到大规模扩展;再者,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环境破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形成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问题。而全球环境发展的大趋势是:地球可再生资源超出其自然再生力;温室气体释放仍然高于《气候变化公约》的规定;自然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因人类扩展逐渐丧失;化学药品超量使用构成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未规划好的城市给周边地区带来的生态压力;能源开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气候、水文周期受环境破坏影响的不断变化等等。恩格斯在著名的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里提到关于人与自然界的问题,并断言在人类与自然界的角逐中,人类每取得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将会对人类“进行报复”。⑤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加速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生态危机成为了当下的世界性话题。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综合性问题,有人将其解释为消费主义导致的生产需求,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的,更多的观点认为是现代科技进步的“扭曲”,无论哪种原因,归根结底无疑是人类贪婪的结果,无度的开发、无尽的战争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其实,如果从生态危机背后的征服自然观的角度来看待,是现有的工业文明形态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模式,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生态危机不仅是关于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更应该认识到的是,生态危机在今天,已经成为文明形态的危机。今天的地球千疮百孔,今天的文明也急需“抢救”。伴随着两次科技革命为人类带来的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人们也渐渐意识到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失控”。这样的声音渐渐出现,并从嘈杂的背景音中突出出来:人类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技术的附庸?《封闭的循环》的作者康芒纳援引了阿齐贝尔德•麦克莱士的表达:“科学并不忠诚于人类,而是忠诚于真理——它自身的真理,科学的法则并不是善的法则——即人类所谓的善、道德、崇高、人道的含以上的法则,而是可能获胜者的法则。”在试图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不可能是自然主动向人类曲服,而是人类主动向自然妥协,即“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这里的“妥协”是辩证的妥协。妥协的原则是积极地、主动地妥协,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妥协;妥协应该有原则、有底线、有尊严,而并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尊严地妥协。人向自然妥协,是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分裂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向社会妥协,是为了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解”;人向自身妥协,是为了追逐自身的精神上的解脱。只有学会妥协,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先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才能真正建成生态文明。生态危机问题若是从哲学角度思考,第一,人类并没有创造物质,并没有创造物质资源。人类的创造只在于,通过技术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使他能为人所用。第二,物质是不灭的,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并没有消失,只有物质形式的转变。这里提出的哲学问题是: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破坏环境是否也是不可避免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要与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和应用领域相结合,生态文明的建设必然要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协作,根据世界局势和各国发展趋势,从社会发展关系的宏观角度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思想理念的提出,正是汇聚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它体现出世界各族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公正、民主、自由等价值目标,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汇聚着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美好愿望,得到世界人民和国际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为人类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智慧的结晶,它与人类共同利益息息相关。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具有“幸福感、尊严感、价值感、舒适感”的生活,务必要协调生态系统;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
作者:周启杰 冯佳茵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 上一篇:公路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管理要求
- 下一篇:海绵城市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性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