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时间:2022-02-20 03:09:50
导语:“四个自信”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的重要方面,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领域的实践探索、理论建构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中,坚定道路自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方向,坚定理论自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坚定制度自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坚定“四个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生态文明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既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又秉持了中国特色的路径抉择,是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抓手,需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道路自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践行方向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延续传统的模板,不能套用经典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其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与我一体思想,穿透时空界限,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而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时空的延展也必将具有更加具体深入与现实的内容,因此,不能简单延续传统生态智慧的母版。其二,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给予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定的政治信念与深厚的理论来源,但基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单纯套用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亦无法解决当下的生态难题。其三,诸如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环境治理的思考值得借鉴,但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一成不变,反而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发生变化,可见,不能简单套用其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其四,当下,绿色现代化理念在国外受到广泛推崇,客观上为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些参考,但西方资本主义治理方式日益暴露的弊病也无不警告我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保障广大人民的生态权益为目标,“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1]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到绿色化内涵的丰富再到新发展理念的日渐深入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无不体现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解决生态问题为先并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这一道路是应对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以自信和以何自信的力量所在。
二、理论自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思想指南
坚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坚定中国能够合理应对生态问题并为全球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智慧的信心。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南的理论方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意旨。在应对生态问题上,秉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采用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是现实理论纷争中必须要明确与回答的问题,是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及是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论关切。事实上,面对生态问题,中西方理论界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与路径,也存在着诸多争论,诸如是秉持以人类自身价值为出发点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以自然为内在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正是在直面中国现实生态问题、应对一系列理论纷争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具有中国智慧、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解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新篇章,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眼界,打破了生态优先还是环境优先的思维困境,突破了生态文明概念在形态论与成果论之间的激烈争论,推动了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属性的进一步确证,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由此,坚信并落实这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在众说纷纭中得以思想立足与理论站位的指引和支撑。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南的历史总结: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形成。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形成可分为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完善时期三个阶段。其一,探索时期,即从改革开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这一时期,中国积极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实践,先后提出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工程,推动和引导了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其二,发展时期,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其三,完善时期,即从生态文明观提出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得到飞跃式发展,中国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下,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提出了“绿色化”、绿色发展理念、“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总之,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炼的理论精华和进行的系统总结。
三、制度自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制度保障
坚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生态文明实践基础上不断构建与完善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规范和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并丰富其内在蕴含。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的内在主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提出和构建的约束、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强制性要求,构成了包含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及生态修复和补偿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逻辑明晰、运行协调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一,制度体系的初步形成。自改革开放至党的十七大期间,中央明确提出将环境保护纳入宪法,并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制度支持。其二,制度体系的基本确立。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开启了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及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等方面逐步构建和完善其体制机制,打开了推动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新局面。其三,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央建立了系统的制度体系,通过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来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及指导方案等,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在生态文明维度实现现代化。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的核心内容: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原则、观念和目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为目标,进一步建立涉及生态文明基本要素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具体制度。具体而言,第一,在根本制度层面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证明,“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2](P133)。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有利于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与自然造成的劫难,也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自身的优越性,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第二,在基本制度层面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为指导,真正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应在统筹总体布局的框架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以此推动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体系逐步走向健全。第四,在具体制度层面上,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要以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基本要素为划分依据,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工作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
四、文化自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精神力量
坚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的源泉动力,并在文明构成的角度下不断丰富其内涵。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的源泉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在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根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引鉴当代中西方生态观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符合中国气派、中国智慧、中国作风的生态文化。其一,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精髓,汲取经历了时间积淀的宝贵生态思维及理念,指引中国破解现代困境并推动现代生态转向的生态文化。其二,根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系统整体中、实践探索中和制度追求中系统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运动,在结合中国现实的同时,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化。其三,引鉴当代中西方生态观念。扬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地理学历史唯物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和流派的生态观念,从中国视角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文化理念的构建,形成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的丰富内涵:中国生态文化的文明向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作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生态文化自信是生态文明维度的文化自信。从文明构成的角度考量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包括物质向度、政治向度、精神向度、社会向度和绿色向度等方面。其中,生态文化的物质向度是从物质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态文化,要求其作为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向,进行节约发展、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富强。生态文化的政治向度是从政治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态文化,要求其作为治理观念推动政治决策与法治保障的绿色选择,实现政治发展的生态民主。生态文化的精神向度是从精神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态文化,要求其作为文化追求推动宣传教育与绿色风尚的形成,增强环保意识、绿色意识、节约意识,实现文化发展的绿色文明。生态文化的社会向度是从社会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态文化,要求其作为社会要求推动民生发展与权益诉求的生态追寻,实现社会发展的生态和谐。生态文化的绿色向度是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探究生态文化,要求其作为目标指引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绿色构建,实现生态发展的美丽目标。
综上,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建设和探索生态文明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得出的中国特色的现实道路,又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同中国生态国情相结合总结出的理论成果,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下结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得出的制度保障,更是汇聚中国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当代先进生态观念形成并积淀的深沉又极具活力的精神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8-05-05(2).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作者:焦冉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马铃薯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 下一篇:生态文明理念下河道综合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