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思考
时间:2022-10-14 05:17:17
导语: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构成国家“五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思想有其学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西方学术思想都有过相关的探讨,其中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提出了重要的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根本指南。文章在借鉴这些学理的基础上,结合红河州实际,从梯田保护、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防治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若干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学理基础;对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考察云南时专门指出,要把云南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红河州作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基础和价值导向
“生态”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提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罗依•莫里森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尽管具体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涵都认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伦理形态,并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生态”这样的明确概念,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哲学尽管有所谓“儒释道”这样的区分,但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从根本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谐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南,同样也是指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南。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作用下,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脱胎于大自然,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早期原始社会,人类被动地从大自然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进入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基本上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要求,获得生产的发展,因此不会在根本上存在生态方面的问题。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发展。与此同时,人类中心主义极大膨胀,强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对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既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更是鲜明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马克思在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恩格斯也在其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这样脍炙人口的话语:“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这充分说明,生产力要在新的层次上获得持续发展,人类社会要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新的理念、新的文明来取代已经日益落伍、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旧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然不可能直接提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理论,但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巨大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新时代,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实际,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七大开始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到十八大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辩证有机系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同时,各地根据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使各地在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优势的同时,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有序、趋优的整体性功能来。因此,结合红河州实际,既融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又根据自身的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学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红河州作为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把生态文明作为红河州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之一,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十三五”以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共红河州委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的鲜明导向,按照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的工作思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协同并进成效最好的时期。坚持生态优先态度之坚前所未有。坚决贯彻落实考察云南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奋力推动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落实见效。哈尼梯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更加靓丽。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15个森林(湿地)公园建设成为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标志性项目,通道和面山绿化工程扎实推进,开远、石屏、泸西、河口、元阳创建为云南生态文明示范县,2017年红河州被国务院列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四个州市之一,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末的47%上升到2019年末的52.47%。红河州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各族群众对良好生态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也成为红河州的根本价值导向之一,反过来又促进了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和战略目标定位
推进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州上下已经形成共识。但从红河州的实际情况看,红河州作为一个边疆民族自治州,尽管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全国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红河州经济社会总体还处在欠发达的状况,实现红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域发展同样是红河州面临的重大任务。如何实现红河州高质量的跨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具体地说,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在梯田保护、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防治污染几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因此,应该下大力气抓好这几方面的工作。要抓好这几方面的工作,又要首先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定位,这是推进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一)努力成为保护优先的样板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二)努力成为发展优化的先行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持续推进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优化、技术标准优化、服务保障优化,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在红河州边疆民族地区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三)努力成为治污有效的示范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眼长远,加强规划引领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鼓励试点先行与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对策举措
(一)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重要关系。推进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石屏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是石屏县人民的母亲湖,但一度因围湖造田和发展传统产业等原因污染严重,水质为劣Ⅴ类。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州县党委、政府坚持科学精准、有效治污原则,科学规划,发动人民群众,异龙湖污染取得了重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二是正确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进而培育发展新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如个旧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较多。近年来,个旧市一方面坚决淘汰涉重金属粗铅冶炼鼓风炉和关停淘汰落后选矿企业,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引导选矿企业整合进入工业园区规范生产,加快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极大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淘汰了那些污染严重,效益差的企业,建立了绿色环保,解决民生就业的新型企业。三是正确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又要全面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实现生态文明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如在改善提升滇南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过程中,州市两级建立并完善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州级统筹和个旧、开远、蒙自三市主体作用,紧抓扬尘控制、工业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建设和环境监测四个重点环节,启动实施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稳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又切实保障了蒙个开地区的全面提升。(二)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哈尼梯田是红河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遗产,建设红河州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加强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利用。一是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开展规划优先行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健全完善保护规划、合理利用制度,严格落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构建高效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统筹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开展系统保护行动,积极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数字梯田”行动计划,完善管理信息平台和监测预警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环境监管,坚决查处占用和破坏梯田、盗伐林木、毁林开荒等行为。二是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实施梯田产值提升行动,复制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深度开发梯田红米、稻花鱼等特色生态农产品,结合红河州的发展实际,可以在十四五期间建立20万亩左右的高效“稻鱼鸭”生态示范田。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建立农业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探索认养农业、“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民俗、农事体验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进农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擦亮“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三是建设独特的梯田文化。传承和发扬哈尼梯田精神,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行动,大力弘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在哈尼梯田保护区广泛开展以梯田保护、农耕文明、经典影视、民族文化丛书为宣传内容的“四评五进”活动,鼓励向上向善的民俗活动,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开展梯田文化载体建设工程,积极利用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传习馆、传承基地等平台,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丰富祭寨神、丰收节、长街古宴等民间民俗特色文化活动载体,加强歌舞服饰、特色饮食、农耕技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开展梯田文化精品工程,发挥“哈尼古歌”“哈尼多声部民歌”等文化品牌效应,积极打造文化精品,推动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三)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施质量兴农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全面提升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二是实施工业强农行动计划。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农业生产开始端精耕细作。着力推进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石屏豆制品产业园区建设,巩固提升开远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比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实施品牌富农行动计划。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营销、质量安全监管,发挥开远花卉、元阳梯田红米、蒙自石榴和枇杷、建水葡萄、屏边荔枝、泸西蔬菜等优特名品的示范带动效应,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创建力度,在争创云南“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上有新突破。四是推进传统工业绿色改造和新兴工业培育。加快红云红河烟厂技改搬迁、个旧市北部选矿试验示范工业园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支持云锡、云冶等重点企业集群发展,推动烟草、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五是推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以旅游文化、康养休闲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持续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建水紫陶产业,不断拓展“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品牌内涵和影响力。六是推进对外贸易发展。依托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等的政策优势,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建设蒙自大物流园、河口北山国际物流园、河口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大力培育和发展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探索发展“互联网+边境贸易”模式,持续释放“园区平台+开放政策+区位优势”叠加效应,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示范企业、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省级5G应用试点示范、省级技术中心等,确保弥勒创建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1.12%以上。推动院校、院地合作。八是实施固废综合利用计划。抓住国家将个旧市列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机遇,积极开展以锡尾矿为主、以冶金废渣及其他工业固废为辅的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实现治污项目化、项目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四)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扣“新型”和“健康”两个重点,持续抓好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新型城镇化成果和生态福祉。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带动城市转型。实施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计划,推进经济形态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加快地下管网建设,解决城镇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雨水收集利用、供水安全、污水处理等问题,启动劣V类水体“清零”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大力促进交通工具燃料的清洁化和多样化。强化功能定位,推进生态融城。实施美丽红河行动计划,以异龙湖、南湖、金湖、凤凰湖、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等为重点建设一批最美湖泊及水体;以南洞河、泸江河、甸溪河、乍甸河等为重点开展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最美河流;以个旧至元阳梯田景区公路为重点建设一批最美公路,以弥勒至蒙自铁路为重点建设一批最美铁路。实施城市面山通道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加强县城周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加强县城面山、县城入口、县城内重点区域、主街区和河湖岸线的绿化美化工作。实施城市改造提升工程,集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建设城市标准化公厕,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健康步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增绿添美行动,增加城市居民绿色生活休闲空间。二是坚持生态宜居,建设美丽城镇。开展美丽县城创建行动,聚焦“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瞄准建设标准,整合各方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县城,力争一批县市获得省级以奖代补支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主题街区或者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街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城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开展特色小镇创建行动,(五)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总结弘扬脱贫攻坚实践经验和伟大精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绿色生产,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调整农业种植品种,发展优质效益型农业,加大农药、化肥、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抓实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实施乡村规划管控全覆盖行动,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施美丽乡村示范行动,坚持生态宜居、绿色发展,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见缝插绿、种植树木花草,把乡村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时代精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室(墙)、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广场)和教育基地等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乐作舞”“阿细跳月”“海菜腔”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基地,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把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六)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共建共享共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坚持联防联治,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滇南中心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标志性战役,实施建材行业、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车辆专项整治,县城所在地全面推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管理制度,持续抓好城市油烟管控,全面取缔各县市主城区除临时规范点外非法占用公共场所露天经营餐饮、烧烤摊点,推广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和无烟烧烤炉具。二是坚持标本兼治,打好净土保卫战。着力打好个旧等地区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推进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固体废物重点产生源清单,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建设,强化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坚决遏制非法转移、处置和倾倒固废的案件发生。打好“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标志性战役,深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行清单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加大以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系统修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陡坡地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对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泸西等六个重点县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七)以组织制度为依托,为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积极探索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机制,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一是健全完善保障机制。按照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原则,健全完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州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二是完善生态立法制度。充分利用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地方立法研究,制定符合红河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对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作者:王剑武 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思政部
-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与路径选择
- 下一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