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09-13 11:00:34
导语: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导向已十分明确,然而各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却存在多种现实困境,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分析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各种现实困境,提出景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对策。旨在为有效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困境;路径;对策
旅游业是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1]。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高级形态,强调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内部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最终形成全面可持续旅游的文明形态[2]。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2-5],本研究将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环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6],而且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导向已十分明确[7]。然而在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却出现各种旅游异化形象。有效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推进旅游业优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焦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分析旅游景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现实困境及原因,并提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及对策,为有效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
1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虽然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8],但是旅游开发侧重于市场行为,生态文明建设则侧重于公益行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局部冲突[9],需要化解使之得到协调发展。1.1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困境。旅游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旅游景区在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设。(1)旅游项目盲目开发。我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一些旅游开发商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的认知,受单纯短期利益的驱使,在景区内肆意开挖土石、大兴人造景观、大面积硬化路面,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过度利用和改造,甚至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开发旅游项目,加之对景区环境最大承载量控制不力,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导致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游客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部分游客缺乏生态旅游专业知识教育,旅游生态伦理意识和“负责任旅游”意识缺乏。其出游目的单纯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把景区的相关规定看成是对其旅游活动的限制[6]。游客的不成熟旅游行为致使景区内出现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除了自然生态环境以外,民族村寨、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中的人文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也不容忽视。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原住民文化和湖南的凤凰古城边城风韵正在消失[2]。1.2旅游生态经济建设的困境。旅游生态经济建设是指旅游景区在项目开发、运营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1)旅游项目开发无序。目的地政府过于追求政绩,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强调旅游的短期经济效益。景区内人造景观泛滥,宾馆、餐厅、招待所、疗养院以及娱乐消费场所等设施大规模建设,“屋满为患”进而引致人满为患,造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退化、破坏。(2)生态旅游产品缺乏。不少景区的旅游产品仍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产品层面,旅游体验性较差。高品位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一些景区推出贴有“生态旅游”标签的旅游产品“醉翁之意不在酒”,靠“挂羊头卖狗肉”招徕游客,缺乏对游客应有的生态教育意义和专业体验。(3)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由于相关经费保障不足,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及景区解说系统等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往往难以满足游客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破坏景区植被、乱丢垃圾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1.3旅游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旅游生态文化建设是指旅游景区在生态理念、价值观及生态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建设。(1)游客生态文化教育手段零散化。生态文化教育手段大多以导游口头提醒和景区户外环境解说系统为主。一些景区户外环境解说系统布局不合理,解说内容表达方式不当,有的甚至还出现胡乱吹嘘和错误表述。(2)游客生态文化教育内容浅表化。生态文化教育内容仅停留在提醒游客不乱丢垃圾等基本要求与浅表层面,缺乏结合景区特点因地制宜场景化设计的、寓教于乐的生态文化教育内容。(3)生态文化教育对象片面化。生态文化教育对象多局限于游客,忽视了景区管理者、旅游从业人员和目的地居民等群体。景区是生态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然而景区对游客环保行为的引导、监控和干预普遍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加之一线基层服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对其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也同样重要。1.4旅游生态社会建设的困境。旅游生态社会建设是指旅游景区在目的地居民生态文明观念、目的地居民参与社区共建、旅游者绿色消费、市场环境规范等方面的建设。(1)目的地居民生态文明观念薄弱。目的地居民往往受制于自身经济地位较低、权责对等及生态观念较薄弱等限制,其生态旅游认知程度在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中最低[10]。部分目的地居民受经济利益驱使而盲目参与旅游经营,加之自身素质偏低和旅游社区宣传教育缺失,出现“以次充好”等急功近利乃至“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恶劣行为,甚至对旅游业赖以维持的生态环境漠不关心。(2)目的地居民社区共建程度不高。一些旅游开发商的观念和专业水平不高,在景区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过分顾及自身经济利益的满足,而忽视目的地居民的诉求和权利,造成旅游开发商和目的地居民之间关系紧张,使得当地文化异化。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目的地居民故意破坏景区设施等犯罪行为,极大地威胁到当地人文生态环境,挫伤了游客的旅游热情。1.5旅游生态制度建设的困境。旅游目的地政府政策制度是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旅游生态制度建设是指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等方面的建设。(1)相关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在资源有偿使用、旅游规划、生态补偿、责任追究、生态文明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旅游配套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相互之间衔接性不强。在景区旅游开发环节,一些旅游开发商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性强,造成在自然保护核心区内出现观光步道和商业设施等情况,盲目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浪费。在景区运营管理环节,由于信息公开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旅游监管机制、环境破坏责任追究机制等建设不完善,造成目的地居民与景区开发商、运营企业矛盾重重,也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工作效果不理想。(2)相关法规制度实施机制不落实。部分现有旅游相关法规制度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机制,造成景区最大承载力、带薪休假等等部分法规条例形同虚设。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对相关旅游法规制度执行监管不力,以至于景区在旅游法规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出现景区购物宰客等旅游不文明行为。
2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增进游客、目的地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福祉,并实现可持续性旅游发展。针对以上各种现实困境,本研究从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景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对策(图1)。2.1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就是要对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对生态环境污染进行治理。(1)强化景区各环节生态保护。在景区项目开发之前,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要做好景区生态认证和风险评估,适度提高环保门槛,保护旅游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和优良的旅游环境。在景区项目开发及运行中,景区要尽量减少大兴土木的人造景观开发,科学计算景区生态环境容量,制订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及预警体系,完善景区游览预约制度,建立游客流量预警提醒及限制性措施,保障旅游资源被永续利用。目的地政府要引入生态旅游指标对景区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目的地政府还应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对因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目的地居民进行经济补偿。(2)完善旅游生态文明示范景区评定。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景区应大力倡导和发展“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推进“负责任旅游”,以便有效地避免过度旅游、保护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2007年至今,已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评分实施细则》《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和实施细则出台,已有3批共117个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实施和落实旅游生态文明示范景区建设,进一步提高试点工作的示范推广价值,以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景区为龙头,带动其他景区发展,真正让示范景区成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2.2旅游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旅游生态经济建设就是要景区实行清洁、绿色的生产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生态化升级,加大环保和科技投入在景区经济投入中的比重。(1)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区域旅游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11]。在景区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环境承载能力,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民族工艺等生态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中,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体验性强的休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产品[12]。德清莫干山民俗正是将浙江本土文化与度假旅游产品进行融合创新的范例。(2)建设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借助旅游信息中心、导游词、标识系统、宣传栏及互联网新媒体(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工具建设景区信息服务系统设施,引导游客合理行为。积极推进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强景区生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环保技术运用水平,推动旅游生态效率提升。建设低碳旅游道路、生态停车场,引进电瓶车、电动客车、电动小轿车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加强景区生态交通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等手段,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循环污水处理装置等,加强景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2.3旅游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旅游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将旅游生态理念提升为游客、目的地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动自觉。(1)完善游客生态文化教育。完善以综合性游客教育中心、电子解说牌、生态旅游活动指南、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共生的景区旅游环境解说系统,增强游客生态旅游知识认知。在《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基础上制订生态旅游消费公约和旅游生态文明指南,引导游客在体验自然、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生态意识,自觉参与旅游生态文明建设。(2)完善非游客生态文化教育。将景区开发管理者、目的地居民、导游一并纳入生态文化教育的对象体系,使景区管理者有效承担起对目的地居民及游客的生态文化教育任务,强化导游、领队、景区讲解员等员工的生态旅游知识教育培训,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将目的地居民的利益和责任进行结合,促进其参与旅游生态社区共建的行动自觉,形成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3)建立旅游环境行为约束机制。加快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确保建设速度和质量。贯彻落实《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行为诚信体系建设。景区可对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环境行为进行评比,推出奖惩措施。设立必要的景区监控点和监控人员,实施环境行为引导,及时提醒和劝阻非生态文明行为。建立由退休老人、政府及企业员工、学生等组成的导游志愿者行动计划,弥补导游数量的不足,提高景区服务质量。2.4旅游生态社会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旅游生态社会建设就是要建立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创造生态友好的高素质社会环境和环境友好的生态人居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1)鼓励目的地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引导目的地居民将当地优质生态环境、传统民俗、特色饮食等要素融入景区相关配套服务中,通过评比奖励的方式树立教育示范,使其能真正意识到当地自然生态、特色文化对外地游客的重要吸引力,获取持续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其参与生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2)畅通目的地居民诉求及监督渠道。建立目的地居民表达诉求的平台,设立生态建设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扩大目的地居民对景区开发及建设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促进旅游景区开发及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加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鼓励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环境监督,消除目的地居民的疑虑,缓解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矛盾。(3)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虚假广告、以不合理低价组织旅游活动、欺骗或变相强迫消费、商业贿赂、欺行霸市、垄断市场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还要尽量发挥当地旅游行业协会等组织在行业秩序维护、社区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2.5旅游生态制度建设的路径与对策。旅游生态制度建设就是要以规定和准则来引导、规范和约束目的地政府、景区企业等各个旅游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行为。(1)健全景区生态旅游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景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信息公开、生态补偿、游客生态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等制度体系,引导景区企业、游客、目的地居民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强旅游行业协会自律规则,规范景区企业诚信经营,建立奖惩和不良信息公示制度,以此约束和规范景区开发及运营管理行为。(2)完善目的地政府相关管理制度。一是完善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建立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领导班子的规范的、可操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目的地政府领导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权重,使考核体系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将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领导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公众“举报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进行旅游项目规划与建设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以根治景区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政府领导决策的短期功利行为。
3结语
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旅游业新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优化环境和促进社会文明(包括生态文明)进步。加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旨在“用‘深思熟虑的旅游’去替代‘失控的旅游’”[13],促进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构建一个“符合我们梦想的旅游世界”[13]。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推进旅游业优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克服旅游异化和促进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有从旅游生态伦理的视角、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努力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替代性和负责任的旅游形式,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旅游发展的崇高目标。当前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和旅游伦理立场来对旅游发展进行再定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推进“负责任旅游”。面对目前各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多种困境,需要从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五个方面全方位深入推进景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以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向宝惠.加强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J].旅游学刊,2016(10):5-7.
[2]毕剑.“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旅游利益相关者为视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32-135.
[3]毛显强,温源远,李丹,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思路和框架[J].中国统计,2013(5):43-45.
[4]汪秀琼,彭韵妍,吴小节,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J].华东经济管理,2015(4):52-56.
[5]刘耀彬,柯鹏.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及优化路径分析[J].生态经济,2015(4):174-180.
[6].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7]汪伟,孙伟,陈佶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困境及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8-81.
[8]许黎,曹诗图,柳德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6):106-111.
[9]苏永波.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路径研究——基于主辅嵌入视角[J].系统科学学报,2019(3):86-91.
[10]张昌贵,方大凤.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与态度——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4):174-178.
[11]邓昭明,王甫园,王开泳,等.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区域旅游规划:理念、功能与发展趋向[J].生态经济,2018(10):125-130.
[12]杨万娟,柳德才,熊吉峰,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鄂西圈旅游发展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9-32.
[13][英]约翰•特赖布.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M].赖坤,张骁鸣,李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孙伟 曹诗图 单位:1.武汉科技大学 2.湖北省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 上一篇:农业面源水环境污染治理要点
- 下一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