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升级探索
时间:2022-08-08 10:07:49
导语: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升级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而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契合了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需求,必将促使产业结构逐渐向生态化转变。论文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运用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阐述了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得出了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升级;低能耗;低污染
1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历程。在高速发展阶段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经济发展将更加追求质量,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赢。这意味着产业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逐渐由工业化向生态化发展。那么,在当今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向生态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是什么?产业结构应该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内在特征及实现路径三个维度,详细地分析和论述了生态文明视角下产业结构应该如何向生态化转型升级。许淑婷等[1]基于辽宁省的统计数据,用改进的熵值法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Moore指数构造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发现两种指数都在波动中不断变化。通过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生态化之间的分析,发现辽宁省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生态化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杨璟恒[2]采用中国碳排放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生产矩阵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生态保护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趋势预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状况是不断恶化但影响是递减的,而改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在于提升技术水平。虽然学术界对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时间跨度比较短、前沿生态文明思维的影响比较小。到目前为止,产业结构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研究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运用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阐述了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详细分析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最后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新颖,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探究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利用产业升级理论,系统地阐述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探讨了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调整过程的特征;第三,提出中国产业结构生态化升级的实现路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
2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
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也就是说,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比较低下,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第二产业为核心。而现在,人类将逐渐进入新的文明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从宏观视角看,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重心向以第二产业为重心转移,主要发达国家逐渐升级到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从中观视角看,产业结构由当初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中耗能、中污染产业过渡,最终世界各国要建成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结构。2.1生态文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跨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繁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却日益增强,人们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产业结构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升级。首先,为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到新的产业结构。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对自然资源物尽其用,同时人类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即用最少的资源来做最多的事情,并且把人类对自然的危害降到最低,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其次,在人类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人类应使整个链条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达到最大化,使整个链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化。这对传统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的升级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2.2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转型。在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及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但工业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这种生产模式必将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污染,必然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3]。中国工业发展基本上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自然资源严重消耗,自然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各行业产能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愈加严重。传统的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也就越来越不可持续。在生态文明下,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其中的核心就是以建立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生态化产业重组,建立一种进化的产业结构模式,从而支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2.3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全面进化。传统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已很难精准地定位当前的产业分类。清晰有效的产业结构可以指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需要进行一次进化,才能适应现代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化的本质,是对生态化思维的深刻认知以及高科学技术的全方面应用。在第一产业如农业方面,要尽量减少化学产品的使用,建立生态化农业,利用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净化和恢复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循环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以色列在生态农业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以色列90%以上国土面积都是沙漠地区,且年降水量非常稀少,但以色列的食物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以色列产的水果由于品质出色,还大量出口到欧洲国家。不得不说,以色列的农业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生态化农业发展。滴灌技术、农产品品种改良技术,土地自净恢复技术等,这些高科技农业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二产业如工业方面,运用高科技方式进行生产、消费及回收,是产业结构生态化重要保证。工业品生产、消费及回收一直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4]。因此,运用生态化思维以及利用相关高科技手段升级产业本身是产业结构进化的根本保证。例如,化工工业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的重度污染产业,也是自然资源严重消耗产业,发达国家一般将这些产业迁出本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达到降低污染、减少消耗本国资源的目的。但是发展中国家污染依然存在,自然资源依然消耗,这样无法解决全球上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消耗问题。而日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突破,将本国的第二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化进化升级。洗涤剂产业是严重污染行业,由于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行业产生的污染是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的。但是,日本经过长期的科技研发,将原有洗涤剂的化工原料用农业产品即椰子水替换掉,不但使污染大大降低,还发展了相关的农产品行业。在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方面,研发创新、提高生态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各行业的生产服务效率是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同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本上没有严重污染问题以及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问题。但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生态化,要依靠第三产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生态思维的培养与形成要依靠第三产业的教育业、新闻业等行业的宣传和教育。因此,第三产业的生态化无论是在思维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是实现全面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关键所在。
3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过程中的特征分析
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产业结构将会经历一系列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以下几点特征。3.1内部压力影响大于外部压力影响。在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过程中,内部压力影响明显大于外部影响。内部压力侧重于工艺压力和价格压力,而外部压力侧重于税费压力[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虽然在以往的政府经济会议中,生态问题曾作为议题被提到,但是政府一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但目前,在资源日益匮乏及污染逐渐严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从内部影响看,经济发展的惯性使传统的工艺无法在短时期内进行根本性的改良。如果政府使用行政手段强制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那么工艺压力和价格压力会激增,造成企业无利可图。同时,贸易战及传统产能过剩,使外贸型企业和传统型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导致这些企业无法生存下去。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无心更无力进行生态化转型。从外部影响看,社保费用的增加以及营改增的施行,对绝大多数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来说,税费压力与日俱增。目前,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都在增加,内部压力影响会更大一些,这些压力使中国的企业没有动力推动生态化转型。3.2主动因素重于被动因素。对于产业生态化调整来说,企业的主动因素要高于被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企业生存的目的。所以,只有让企业有利可图,才有可能推动产业生态化的转型[6]。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提高环境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服务型企业可以获利的渠道。中国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追求,使生态化服务型企业,如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高昂的利润也就使企业有动力进行生态化转型和改造,进而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主观因素非常重要。同时,严格的社会监督、良好的舆论导向正在形成,很多企业会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转型理念。3.3态度影响大于主观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导致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和相关法律并未有效遵守和执行。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准则要得到全方位的遵循,才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7]。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政府需要做到执法必严。而中国企业的态度影响到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进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机制及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出现了很多问题,造成企业很难遵循市场经济准则进行商业活动,为市场不规范埋下了隐患。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及法治体系,也需要让社会各界人士遵循经济规律及相关法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态度非常关键。只有他们愿意去遵循相关法律,产业结构生态化才有可能执行下去。3.4生态文明和社会监管的内生性不具有持续性。目前,中国还不完全具备发展生态文明的条件和社会舆论环境。很多企业家还存在很大的认识偏差,认为现在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是临时性的。但是,无论从主观意愿还是从客观事实,环境压力、资源压力都迫使中国政府必须走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这条路[8]。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仅要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还要考虑资源消耗问题。由于长时间走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道路,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化的必要性。对于企业来讲,企业在主观意识方面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升级的认识并不充分,仍处在口号阶段,并未有实质性的措施和行动。同时,国内社会整体监督舆论反应并不强,仅是受到污染的地区才有较大反应,而其他地区的舆论监督并不强,因此,社会舆论监督没有可持续的内生性。从客观情况而言,国内经济税费偏高,商业营商环境不太理想,这让企业的生存越发困难。这就出现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和低污染、低能耗并存的二元结构。在目前的科技水平及税费情况下,对企业来说,低污染、低能耗的生态化产业结构的成本比较高。因此,企业为了实现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二者的时机转换。具体来说,在政府或者社会舆论监管严的时候,企业会选择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经营方式,来应付各方面的检查和压力;但是当监管松的时候,企业会选择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经营方式来提高利润,让企业和个人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进而使企业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生存下去。
4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升级路径探索
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对的情况,对中国各个领域、各个产业都会产生较大且深远的影响。积极主动的从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中国各地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为顺利实现过渡和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升级必须重视转型路径的选择。4.1以发挥资源禀赋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都是按照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这种发展模式不考虑各地区特有的禀赋结构特征,仅是片面的强调GDP增长速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创政绩,盲目追求高、新、大的项目,出现了严重浪费资源、重复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的现象。虽然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这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第三产业将主宰未来的经济领域。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了向欧美日本发达国家学习的政策,片面强调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发展路径。本地优势产业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型,不顾人才储备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情况,在产业内部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不仅无法发展第三产业,还摒弃掉了原先的优势产业。因此,中国各地区必须摒弃盲目发展、盲目转型的发展道路,在各自禀赋领域进行生态化转型,才可能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成功的。4.2以无形资源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资源条件。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传统工业文明下产业结构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模式势必无法持续下去[9]。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发展的基础必然要从依靠自然资源向依靠知识资源转变。无形知识资源的优势是可以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自然资源,最大程度的发展经济。中国的产业结构必须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政府及社会也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产业结构向生态化升级的根本因素。4.3以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驱动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全球产业大转移的时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本国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发展不适合或不允许在本土发展的产业。中国也利用这些优势,培养了大批的国内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可是,这种模式势必造成中国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及对环境的破坏。加上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造成拼消耗、拼资源的局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型,国内自然资源的价格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企业继续粗放型发展也越来越困难。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技术升级,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调整。4.4以全流程治理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治理模式。中国一直采用的环境治理方式基本上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国家基本上都走的是这一种道路[10]。但是,这样的环境治理模式是工业文明下的产物。在生态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良好环境的渴求,产业必须进行全流程的监控和管理,将污染和能源消耗从根本上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整个产业流程必须进行调整,包括相关的生态化理论观念、资源的开发提取和利用、设备的升级和改良、生产工艺的优化、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回收等,在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都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进化,对污染源进行根本治理。4.5以积极引导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执行方式。在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国生态方面的法制并不健全,市场机制也不完善,政府往往采取很多强制性的手段,从而完成生态化进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政府并没有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差异化,随着中央文件下达,地方政府盲目执行,不能充分考虑到地区的优势和禀赋,也不能考虑产业结构的差异,从而减弱了产业生态化的优势,也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二是,执行差的地区GDP强于执行好的地区GDP。由于传统产业的利润依然很高,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阵痛期,势必会影响当地GDP表现,也会影响到政府官员的政绩表现。因此,出现不愿意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可以看到,在中国各地区存在差异化以及传统行业依然存在强大生命力,中央政府强制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是有困难的。所以,政府应从强制手段向引导转化,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税费方面、环境补贴方面、国内原材料价格等方面,降低企业的生态化调整的成本,让企业真正的体会到转型的好处,使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调整更加顺利。
5研究结论
在资源日益紧张、污染日益严重的中国,产业结构向生态化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历史的选择,是不可逆的。生态文明下探讨产业结构转型,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地区发展优势、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税费程度等问题都需要被认真的分析。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各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无法复制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也没有自我发展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经验。因此,中国必须立足于现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高度重视相关的人才以及人才所能带来的科学技术,出台相关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地区禀赋,稳步的完成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总之,中国立足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各自地区的发展状况,明确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稳步地推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许淑婷,张华,关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评价及其关系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2):1454-1457.
[2]杨璟恒.生态文明视角下产业系统结构优化与碳排放影响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3]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生态文明了吗——本地效应与区际影响[J].社会科学文摘,2016(2):59-60.
[4]赵西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J].生态经济,2010(10):43-47
[5]杨三变.基于生态文明的天津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
[6]陈刚.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路径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4(3):63-65.
[7]王玉梅,李玉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8):58.
[8]李欣,黄鲁成.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新兴产业形成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4-49.
[9]刘堃,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90-96.
[10]杨永忠,黄舒怡,林明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1(8):128-138.
作者:林黎 钟鑫 单位:1.上海外国语大学 2.西南财经大学
- 上一篇:种子生产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
- 下一篇:生态文明下城市河流的功能演变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