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24 10:27:15

导语:乡村振兴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振兴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也暴露了资金投入运用、生态考量缺失、制度供给不足、农民意识淡薄等问题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振兴的提出为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亟待在新背景下去思考,需通过拓宽财政支持渠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完备法律制度、实施农村生态教育等方式寻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生态治理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的,我国的农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农村生态文明逐步走进了公众视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党和国家在规划和投资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也收获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难以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背景下考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推动农村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价值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通过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留住人才,可以让农村发挥出巨大的振兴潜力。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若得不到深入地分析和妥善地解决,势必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此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自十六届五中全会美丽乡村的提出,到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看到的是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在基层政府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村生态治理的资金仍存在着缺口。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困境,而二者的区别在于“吃饱”与“吃好”。在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更注重于城市的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城市的资金投入远远高于农村,据第一次中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中国的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业而非工业,农业面源污染更是超过工业。但无论与城市还是工业相比,农村与农业的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以及资金渠道都十分有限。据统计,至今全国近82%的村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近1/4的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许多地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场景依旧存在。1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中央财政的拨款有限,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重城市轻农村,导致了农村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缺口,致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二)经济发展缺失生态考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这一宏观战略并没有明确的实施要求和量化的考核标准,也就使一些地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标准,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缺失生态考量。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上的工作点是扶贫。乡村振兴的短期目标也被定在贫困户危房改造以及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提升上,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缺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量。比如贫困户危房改造拆迁造成的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脱贫人口就业中畜牧业扩建造成的水污染。在全面脱贫的大环境下,更有地方政府过度引进能源型、资源消耗型产业或在乡村进行重工业建设,忽略乡村生态的承载力,追求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这种透支乡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是注定不能长久的,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无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三)制度供给不足执行受阻。当前,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制度等都明显不足且执行无力,法律规范少,执行性不强,规章、政策多为号召性或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治理中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建设了生态治理的基础设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管理和维护制度,出现了农村环保设施闲置的状况。此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未落实,污染监管甚至实行“一刀切”,搞“无猪区”“无鸡区”,只堵不疏,也就导致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乡风乡俗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碰撞,挫伤了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如何避免在这些地区制度执行无力或执行冲突的状况,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四)公众治理参与意识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主要受益者,当前,我国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还远远不足,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也不高。主要由于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其不同于城市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以农民为主,客观上农民的文化素养不及城市,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限。大多数农民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局限于不烧秸秆、不乱丢垃圾、节约水电等等。而基层政府对于农民的生态意识培养也是远远不够的,其手段单一,局限于张贴公共、刷标识语等简单做法。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与儿童,这部分人除了没有生态文明的意识,也缺乏参与生态治理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农民整体上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三、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

(一)拓宽财政支持渠道,保证资金合理运用。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但地方政府在资金与资源运行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将乡村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外包给企业或相关社会组织,政府与企业间明确具体责任、制定实施细则、实行量化考核,从而保证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需要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使用的监督,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运用于农村生态治理的资金最低额度,并制定资金运用的具体项目和流程,保证农村生态治理资金的不挪用和用在实处。(二)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转变唯GDP的观念,杜绝“先发展、后治理”的做法,其次要深刻理解并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切实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2各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或生态旅游业,推动乡村田园建设,发挥乡村特色。通过乡村旅游、互联网交易平台等模式,实现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的整合销售,从而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的滞销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与农副产品,并实现了农村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三)建立完备法律制度,强化法律约束机制。法律与制度的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只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才能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在制定农村生态治理相关专项资金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考虑配套设施管理与维护制度,设置设施管理与维护岗位,确保农村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需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可运用政策鼓励生态畜牧或引导畜牧业转型。各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严格工作程序,明确监督环节,确保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四)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公众有效参与。拓展农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和方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参与。基层政府要加强农民的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引导农民绿色生产,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也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可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微信群、QQ群、微博话题等,以青年农民和流动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开拓网络阵地。而对于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的农村,要注重差异化的教育,采用教育对象易接受的宣传模式,如文艺汇演、走访宣传等,对于文盲农民更需进行重点帮扶,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知道生态困境和危机所在,增强农民生态危机感,促使其参与进生态文明建设中。

作者:孙星 力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