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

时间:2022-02-21 11:48:12

导语:生态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工科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规律,也要人们对自身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进行价值评判,即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1](二)理工科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入手解决环境问题。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领航人,但理工科高校的发展和教育重心倾向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前景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理工科高校要加强科学的生态道德观的引导,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明确当代大学生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指引,从而促进经济成功转型升级。[2](三)理工科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需要。面对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人需要实现的目标。而对此大学生们大多只存有浅显的表面认识,为此,生态文明教育亟须普及,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更要接受这种教育,以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将来用科学技术活动改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时兼顾生态平衡,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指导。

二、现阶段理工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校方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受就业导向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偏向理工类专业课程,对人文类课程尤其是生态文明相关课程重视不够,不少理工科高校仅以传授简单的环境保护等显性知识为主的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4],而忽视了教育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甚至未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科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中。(二)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不足。理工科高校学生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大学生们尽管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但他们了解生态文明的渠道主要是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并未受过专业的培训。由于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不足,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三)市场取向阻碍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高校的发展需要来自商业企业等社会经济力量的经费支持和机会给予。[5]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规则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功利化,这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理工科高校是科技人才、智力成果的主要输出基地,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四)高校教学体制、教育资源制约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我国高校按文、理、工科等对学科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割裂,理工类专业细化和学科壁垒的存在,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在理工科高校开设的阻碍较大。

三、解决措施、路径探析

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特征映射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我们要从教育要素、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三方面着手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变革,探索最符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解决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一)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新体系。就课程设置讲,要完善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当组织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权威教材,为各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供必要支撑[6];再者,各高校应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将绿色理念融入“新工科”建设中,在生物、地理、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程,将“两山论”“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作为重点授课内容列入教学环节中,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素养。[7](二)提高师资水平,营造生态文明教育外部条件。鉴于当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窘状,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一是从校外聘请具有专业生态文明知识的专家对高校现有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定期组织生态环保人士进校举办讲座或者流动支教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三是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职教师,以弥补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拥有很多的辅助媒介。例如,依托学生们喜爱的校园网络媒体如学生会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推送相关的生态小贴士,学生社团开展生态公益类活动,利用榜样效应树立学生环保模范,在学校举办各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比赛,进行生态文明宿舍的评选,举办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知识讲座,带领同学们参观体验生态保护区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生态灾难的演练等。(四)运用“互联网+”模式,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智慧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工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中,可以通过线上讨论与线下测验、线上录播与线下交流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构建一套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其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与创客运动等都是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型教学形态。利用微课共享教学资源,挖掘网络中的在线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慕课构建在线教学平台。同时各高校可以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共享经验和课程,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教学的灵活开展。(五)推动当代大学生知识技能、精神品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精神品质和社会实践本质上是“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及“生态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而能否促使三者形成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模式,则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是否遵循其基本向度的标准,它决定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成败。衡量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标准是受教育者最终能在正确的生态意识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以达成生态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提到:“环境问题不是一个末端治理的问题,而是要在全过程中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教育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丽.理工院校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2]赵巧茹.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8.

[3]杨华.理工科院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4]虞强.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5]王贵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6]于丽.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作者:张菂 张若涵 朱茗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