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时间:2022-11-05 03:46:52

导语: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分析了生态文明观以及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路径,使大学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口失控、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灾害频发等等。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标志着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针和政策的成熟,报告又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指明了方向,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及理论来源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是指人类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情况下,为了解决当前的生存危机,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得到永续发展,进而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等应用到教育中的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的教育活动。提出:“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当前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做到取舍有度。这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妄自干涉自然的发展规律,克服过度的、奢侈的物质行为,对于今天面临的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佛教追求“众生平等”,认为万事万物因缘而起、因缘而灭,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他们只吃素食,不杀生,佛教爱护生命、保护生命的教义,对于今天大肆捕杀野生动物,造成多种生物濒临灭绝,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反对抽象的把人与自然界割裂开来研究纯粹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同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在实践中改造着自然环境,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而自然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自然界是被动的、有限的,主体无限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有限提供相互排斥。“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最终出路。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是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进行生态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很多大学生常常忽略生态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日常生活及实践活动中缺乏理论指导,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对生态保护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其次,大学生还要对全球的生态灾害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立足于实际,当前全球生态问题已十分严峻,有些地区造成的自然灾害,已经不适合人类继续生存,情况不容乐观,只有认清事实,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大学生要了解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与布局,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程度有一个宏观认识。

(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大学生是否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重要标志。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积极的生态意识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主体意识。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虽不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但多数是出于维护个人的自身权益,和自己利益相关的生态问题,往往表现得积极敏感,一旦放大到公共空间,却表现得漠不关心,呈现一种惰性。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导致生态行为的缺失,部分大学生认为生态问题一般是政府应该处理的事,和个人关系不大,把生态问题和责任都推给政府,应该由政府来独自解决一系列生态问题,导致其生态行为能力较差。可见,生态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三)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意识,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态行为,继而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式,传递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一是生态道德教育拓宽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内涵,使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明确保护大自然是一种基本道德规范,是一种自律性的意识,对从内心深处树立生态文明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生态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消极的生态意识起到一定的警示与约束,能让其分清生态善恶,用善恶标准来评价生态行为,唤醒大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能够正确调节利益关系,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柔性特征。

(四)生态文明消费教育

生态文明消费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理性、适度消费的基础上,倡导绿色、循环、低碳消费的一种全新消费观,是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部分大学生受资本主义消费观的影响,由虚荣心带来的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现象严重,他们追求名牌,生活中使用高档奢侈品,同学聚会讲究排场,存在严重的错误消费观,还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新型消费观,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在生活中规范和约束消费行为。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让生态教育真正走进高校课堂,开设公共必修课

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是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这是由我国的生态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造成的。由于我国小、初、高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生态教育体系,高校除了开设生态学方面的专业以外,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生态教育课程,无论是课程选择还是选修人数,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生态教育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而西方一些国家早已把生态教育列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成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对于选修课而言,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普遍低于必修课,因此,高校生态课堂可以开设一至两学期的公共必修课,加强生态课程建设,由易到难,使之连贯,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贯彻生态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一致。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还要改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对于生态课程的成绩考评,学校除了卷面成绩的检测,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等形式来进行考评,由以往的重智力教育逐步变为智力与行为能力并存。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在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能促进教师对生态文明观教育有一个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激发教师研究多种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此外,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建设绿色校园,不仅可以通过周围环境来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处在良好的氛围之中,也能起到课堂上无法起到的作用。

(三)改变以往对生态实践的错误认识,从小事做起

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要做到课堂效应与社会实践并存,然而多数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存在一个严重误区,认为只有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称得上是实践,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在生活中,他们只青睐于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学校组织的寒暑假实践活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组织次数和时间受限制,参与的人数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因此,必须要改变大学生对实践存在的误区,不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另外,学校可对大学生生态社团提供支持与帮助,社团是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利用生态社团,不仅可以在校园内对生态文明观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树立起生态文明观,还可以走出校园,在社会上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宣传与普及。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J].浙江林业,2015(3):4-7.

[2]本书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本书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李敏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