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综述
时间:2022-04-21 08:28:04
导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思想价值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因此,当前我们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时也要分析国外学者的相关论述,旨在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
1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
1.1倡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继续向前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新的发展的目标。然而,我国目前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外部分学者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尝试提供一个激进、文明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这一方案植根于生态学运动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它反对资本主义的毁灭性进步(马克思),提倡建立一种基于非金钱的和超经济的经济准则:社会需求和生态平衡”[2]。马克思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与资本主义不同,我国倡导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实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有的生态福祉。在国外学者看来习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共享发展就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因为其注重的是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权益。此外,对于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多次重点阐述的“绿色思想”国外学者也有较高的评价,主要涉及习的绿色思维、绿色发展、绿色话语权等。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等人提出“作为生态文明之基础的“绿色”思维是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我们认为,它代表了人类社会思想演进的未来走向”[3]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习倡导的绿色发展将会在未来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关于“绿色权利”的研究也是目前国外研究的一个重点,且关乎我国的实际国情。菲利普•克莱顿认为“绿色权利是集体权利而非个人权利。当人们以绿色权利框架去思考问题时,就超越了现代个人主义,走向了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维”[3]。对于当前习在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前进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菲利普•克莱顿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认为“我们许多人相信,中国传统无论新旧,用后现代术语进行重构,应用到当前的全球化形势下,能够提供最好的指导框架”[3]。
1.2将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等人对当前习领导中国人民走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并且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内含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它是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自然演进的一部分”[3]的观点。并且,菲利普•克莱顿等人认为当前习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中国的实际国情为背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他们明确表示“中国领导人正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之间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以建设有道德的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公民。中国领导人也正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作一创新性的拓展,以为这些新的经济和社会实践提供指导”[3]。在国外学者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于习借用中国传统诗句、成语阐释其生态思想的行为也有较高的评价。同时,他们认为将我国的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联系起来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新的发展。菲利普•克莱顿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一书中明确表示“我们相信,中国会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新的理解,那就是,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后现代维度,对此,中国已做好了准备”[3]。
1.3建设生态文明思想中强调整体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终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国外学者认为整体主义、过程思维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方面,在国外学者看来整体主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的思维方式,习在阐述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采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菲利普•克莱顿对于习从整体出发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做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开明的领导者会对他们正在努力追求实现的整个体制或文明持有更加彻底完整的整体观。只有从这个整体性视域出发,他们才能够为每一步的发展作出明智的选择”[3]。其次,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过程思维,这种过程思维不仅出现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甚至出现在中国哲学传统最古老的文本《易经》中”[3]。且过程思想思维四个核心特征都会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强烈的共鸣,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与统一,追求实现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与发展,这在国外学者看来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2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
2.1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和生态意识的薄弱,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自此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者认为“自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正式成为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的重要部分……随着生态危机在中国的快速蔓延,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民众,正在逐渐把建设生态文明视为迫切需要的优先任务”[3]。习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国外学者更多的认为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可否认,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用环境来换取经济片面增长。但是,现在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更加注重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目前我们发展模式的变化,菲利普•克莱顿等人有过这样的表述“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过去一味追求GDP的增长,现在开始关注过去曾被忽视并产生了不利影响的其他社会发展指标”[3]。他们认为我国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改变”[3]。同时,他们对于当前我国在带领下建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一书中曾明确表示“中国新任国家领导人也强调要优先发展生态文明。他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3]。
2.2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在全球建设生态文明中起引领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便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也将优美的环境作为衡量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党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得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国外学者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都持赞同态度,并且认为我国将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菲利普•克莱顿曾明确指出“在政治和经济上,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迅速起到引领作用”[3]。因此,他认为“要建设新文明,在世界各国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挥的是引领作用,这是她的特殊使命”[3]。在他们看来,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和国内形势都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了条件,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给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这从根本上是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并且,针对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此外,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等人认为“在未来几年中,环境外交必将上升到首要位置。资源共享、减少浪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类型的污染的国际条例谈判,将成为成功的政治精英们最重要的目标”[3]。多次在国际会议以及国际组织的发言中都阐释了当前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环境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因此,他们认为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将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3倡导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目前,国外学者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时也有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思考。他们认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公平对待。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习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究竟有哪些?国外学者的的观点大都集中在民众意识、利益群体、制度建设、政府权威等方面。
3.1民众对生活质量的保护和要求不断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不仅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过去人们单纯的追求吃饱穿暖,追求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环境质量的提高与公民意识的转变。国外学者也注意到这个显著的变化,日本法政大学的菱田雅晴认为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众的公民意识的高涨。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人们的基本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更加注意突出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强调人们的参与意识。菱田雅晴认为当前我国人民对于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在《的苦恼》一文中明确指出习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保护和提高的要求日益高涨”[4]的状况。除此之外,他认为随着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人们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以及住宅环境方面的社会治安、犯罪、噪音、水质和大气污染等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4]。菱田雅晴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良好环境的渴望与当前我国环境现状形成一定的差距,这对于倡导建设的生态文明社会无疑是一个影响因素。此外,菱田雅晴还认为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高涨也将会对建设生态文明产生一定的影响。他认为当前我国公民意识的不断改变使得民众更加关注自身诉求的实现,一旦自身权益受到威胁就会对社会制度、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等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我国政策的实施。所以,在菱田雅晴看来,虽然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其国家治理的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当前我国民众生态诉求不断的高涨以及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的现状,其思想在推行的过程一旦没有达到民众理想的效果都有可能影响其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地位。
3.2治理环境需要完善的制度来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环境的保护总是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而国外学者在研究习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时也比较关注其在完善生态制度方面的观点。其中,戴维•兰普顿认为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制度建设不太完善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来各种问题,为确保合理的应对各种问题必须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他曾明确表示中国目前的治理“势必需要更完善的制度建设,这也是新一轮改革的一大核心议题”[5]。此外,戴维•兰普顿认为加强制度建设除了因为其是目前改革的核心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治理的手段能否赶上利益诉求的变化”[5]?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国民的基本诉求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诉求变得更加的多样化。面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他认为目前“治理中国的一大挑战是建设性地管理不同的利益主体,最大限度地与之合作而非对抗”[5]。众所周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势必会面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自愿的奉行环保高于经济的信条,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自愿的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绿色的发展。在日本学者堀井伸浩主编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否规避资源、环境的制约》一书中,沈中元认为“一般中国政府的政策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6]。因此,面对部分只注重GDP而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来说就必定需要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约束,通过制度来协调参与经济活动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当然,还有部分国外学者认为提出的通过利用最严格的制度与最完善的法治是在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建造最后一道防线,是一种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手段之一。
3.3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新的时代考验
2012年11月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菱田雅晴等国外学者认为这是2012年国际政治中最大的事件。习之前在福建、浙江等地方任职时就特别注重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其就任国家主席之后更是积极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国外学者认为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与邓小平同志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与建国初期的我国相比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我国的这些硬实力的增强确实可喜可贺,然而诸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戴维•兰普顿、日本法政大学菱田雅晴、早稻田大学天儿慧等却认为习与邓小平同志和同志相比,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前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马凯硕认为,“中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因而面临建立共识等挑战”[7]。菱田雅晴的观点则更为激烈,他认为与邓小平相比所面临的时代任务都有了质的变化[7]。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存在不同程度错位的现象,甚至提出诸如“若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隔阂不消失,则无论何种政策和制度都无法产生效果”[8]的观点。可以说,在部分国外学者看来,当前习在治理中国过程中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除了要面对诸如制度、法制等外在强制力的约束之外,也要面对当前时代赋予这一代领导人的新任务。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所无法避免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切实回应民众呼声,落实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才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我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当然,国外学者的的研究除了涉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其思想面临的挑战外同时也有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思考。菲利普•克莱顿认为“中国人民与中国领导人的环境决策将在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还因为中国当前的形势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未来提出了尤为复杂的问题”[3]。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前面临的问题,即“中国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正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公平对待”[3]。同时,国外学者对于我国深化制度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寄予了厚望,他们明确表达诸如“有证据表明,中国领导人的声明反映出了实质性的承诺。西方领导人、非政府组织和商人,如果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世界观的日益结合,即我们聚焦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他们将更加严肃认真地考虑中国领导人的承诺”[3]这样的观点。因此,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其他国家的建设也将会有一定影响。
4小结
通过对国外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对当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评论与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深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一,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阐释。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是,当前国内仅有部分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全面准确的研究。虽然大部分学者都明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提到的生态环境产品是社会公共产品,且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最广大的民生福祉,这些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倡的生态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继承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因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特征的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第二,注重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推行效果的反馈研究。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生态诉求、生态利益的转变等观点上。而对于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诚然,建设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环境符合当前人民群众在生态方面的诉求。但是,对人民群众反馈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将会有利于我们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效果与意义,有利于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也有利于在进行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三,增进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面临挑战的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国外学者认为在民众意识、利益群体、制度建设、政府权威等方面存在着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要对生态文明建设中民众意识的关注点、特征、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研究。同时,也要对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到的利益群体、相关制度与法律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与阐释,尤其是关于群体利益调节方面。当然,如何有效提高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权威也应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外学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观点我们应持全面、公正、客观的态度。比如,他们对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的把握、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人民的真实诉求的评论可能不够全面与真实。应对其评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与把握,以便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做出客观、正确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作者:李彩飞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现代中国区域研究项目编.当代日本中国研究(第3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MichaelLowy,“Ecosocialism:PuttingontheBrakesBeforeGoingOvertheCliff,”publishedinNewPolitics,republishedonlineinCriticalThinking#56,vol.14/4(Winter2014),socialistworker.org/blog/critical-reading/2014/02/09/michael-1%C3%B6wyecosocialism.
[3](美)克莱顿,(美)海因泽克著.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日)菱田雅晴.的苦恼———缺乏强腕领导的集体领导体制[J].中国年鉴,2013:38-43.
[5]唐昆凡.兰普顿谈治理中国:国内问题是第一要务[J].社会观察,2014(4):72-73.
[6](日)堀井伸浩编.薛轶群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否规避资源、环境的制约[M].亚洲经济研究所:2010.
[7]周文华.近来海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评介[J].新视野,2014(6):14-19.
[8](日)阿部健一.王宗瑜译.地方居民与国家之间———湄公河流域的森林资源管理[J].弘文堂.2008:229-244.
- 上一篇: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研究
- 下一篇: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构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