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常态的关系

时间:2022-03-30 02:36:56

导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常态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常态的关系

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发展必须要摆脱落后粗放式的旧常态和转向创新集约式的新常态。而以转型升级为主核的经济新常态,不仅体现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要求,而且也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都要积极适应这个新常态。这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永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新常态在内在要求上的契合,从根本上反映了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新常态;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新常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它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关联?能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永续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思考这个基本问题,缕析它们的关系,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要有新常态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于民和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要达到此目的,传统旧常态显然不符合要求,唯有转向一种发展的新常态。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社会主义自身的规定和要求来看,“社会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合乎人性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85在自由王国里,“社会化的人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在最无愧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和谐物质变换。”[2]社会主义将会“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他的动物中提升出来”[3],正像劳动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它将会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1]163,等等。这些都说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他们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共进即生态文明,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演进角度来看,资本主义虽开创了现代人类文明,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生产力,但它所取得的任何进步都是以短期利益最大化为根本追求,都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裂缝”,导致了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者,就是要在实现人的解放、社会解放和自然解放之基础上,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物质变换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就是因为它破坏了人与自然、社会本质统一关系这个社会关系的基础。而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也正是因为它可以而且必将实现人、自然、社会彼此相互间的本质统一与和谐共进。可见,社会主义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但它首先是社会主义。因此,其各项具体建设与实践,都必须要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来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位”,也是总布局的生态基础,理所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全面发展。但“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保障。不仅离开人的社会和离开社会的人不可能存在,而且离开自然的人和与人分割开的自然界也都只能是抽象的无。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是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同自然的和谐三者相互协调统一基础上的整体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则始终是这个和谐统一体的中心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布局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福祉的根本利益需要,而且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利益大计。这就要求,只有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着对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最大化的生态公共福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建设造福于民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发展要有新常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要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其造福于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价值目标,就必需要有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常态与之相适应。这种新常态下的发展,不仅要求实现人、自然、社会相互之间的和谐永续发展,而且要求实现社会有机整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协调永续发展。但传统唯GDP论英雄,粗放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或逻辑,不仅不可能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因此,它必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走出一条新的生态化发展道路,构建一种能满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新常态。而突出强调发展方式、发展思路和发展要求根本转变的发展新常态,则既符合这个要求,又根本体现了这个要求。

二、发展新常态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新常态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和最大逻辑,造福于民乃是这种新常态下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追求。但它也因此而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必须要体现人、自然、社会本质统一与和谐共进的内涵。发展新常态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要求的重要体现。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逻辑。它是一种形态更加高级、结构更加合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并重、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型发展思路和方式。这种发展的新常态,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容忍力、社会的承受力、自然的承载力和自净化修复力等,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和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的新常态,无论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还是从发展的过程和实质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全面协调永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内涵的常态化发展,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新常态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造福于人民,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新常态是相对于传统片面、失衡、短视的旧常态而言的一种新发展常态。这种新常态化的发展,并非仅仅只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形态、结构、动力和方式等方面转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实现高质量的科学永续发展,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和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在发展的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其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才是这种新常态发展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造福于民,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利益,并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提升和真正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这正是新常态下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所在。新常态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战略机遇。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增长更趋平稳,增大动力更为多元;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4]这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为中国带来的四个新的发展机遇,更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呈现出降速度、调结构、转方式的总体特征,既有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而导致的外部需求萎缩,国际创新驱动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方面的原因,更是改变片面、粗放、不可持续的旧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乏国、生态弱国。长期以过分强调和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和能源资源的大规模供给,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总量扩大,导致传统人口利益逐渐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已经越来越难以维系和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式,处理好人口、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刻不容缓。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逐步向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平稳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但新常态下的发展并非停滞不前,而是要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更加重视科技和创新驱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发展。这为在新常态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并重指明了方向。因此,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常态的辩证统一

积极适应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的重要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发展,这是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常态内在一致,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其发展的全面性就在于,它不仅要实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符合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常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且要实现一种以人为本的,人、自然、社会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的常态化永续和科学发展。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于民,由人民共享发展利益,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根本利益需要,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而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与价值取向,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与目标实质等方面来看,这两个方面都既是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常态下的发展所做出的共同要求与根本方向指导,同时也是它们在彼此相互协调与促进的过程中所要实现的基本内容和努力追求的宗旨目标。可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新常态,不仅在发展目标宗旨和理念上内在根本一致,而且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都致力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稳定发展新常态助力实现中国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稳态发展,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建设总任务的重要内容、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新常态发展来完善内容、夯实基础、做好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两个战略规划的建设目标。这就要求,在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绝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是必须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标准由人民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指导,在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和变革。坚定地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确保资源基础受到保护,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健康的持续协调发展。遵照人、自然、社会相统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自然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基本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为目标,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的要求,在实践中自觉地推动和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内化新常态发展,以发展新常态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道路,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新常态发展。这样,不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定会到来,而且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指日可待。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新常态在本质上存在内在根本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转化,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都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助力。唯有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发展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才有实现之可能。

作者:吉志强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8-92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2.

[4].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E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