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论文

时间:2022-05-09 08:54:16

导语: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论文

一、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一)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

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是现阶段很多地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点。在一些基础较好、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也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评体系之中,将其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规定动作。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可通过上级财政以奖代补形式加以补充,通过政府帮扶机制和企业反哺形式加以解决,但这些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从长期来看,解决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必须构建乡村财源基础,而财源建设的根本在产业。实践证明,那些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步伐较快,建设层次与水平较高。相反,那些缺乏产业基础的乡村,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速度明显滞后,建设层次和水平就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是“一阵风”,不能“搞运动”,乡村环境改善之后,大量的公共设施需要运转和维护,需要更大的后续资金支持。现阶段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足够的后续资金投入,非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可。

(二)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现阶段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和短期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为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形象,推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从宏观和长远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山东省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布局城乡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而完成上述目标的实现,乡村产业的作用不可替代。第一,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争取民意支持。农民的支持是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持久深入的内在动力。第二,产业发展为乡村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比较优势。实践证明,那些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乡村,更容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获得城市资本的青睐。城市资本的支持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持久的外在动力。

二、烟台市推动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建设的经验做法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烟台市注重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培育和支持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产业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烟台市支持和培育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一)通过新型经营主体“集群化”,带动发展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主要指农业种养业)是烟台农业发展的重要板块。在烟台传统种养业的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因此,持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化”,成为烟台市推动传统种养业发展的经验做法之一。自2007年起,烟台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对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贴息扶持,连续开展农业产业化“百强企业创建活动”。截至目前,烟台总共拥有食用油、粉丝、果品、水产、蔬菜、畜产品加工和葡萄酒酿造等七大龙头企业集群,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省级73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多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323亿元。在烟台传统农业种养业发展中,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为此,烟台市积极组织开展“百社百品”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500家,成员总数5.6万户,有17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3家被列为国家级示范社。

(二)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带动发展绿色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化学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烟台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农业,从三个层面推动全市农业绿色转型。1.推广实施“沼气建设———优质沼肥———特色农业生产”的循环农业综合利用模式。目前,全市共培育循环农业示范园30处,拥有省级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3家。建成成方连片“畜———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园基地面积2万亩,累计建设农业循环示范基地面积达25万亩。2.推广使用各种节肥环保新技术。截至目前,烟台市测土配方技术覆盖面积达2681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30万吨;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覆盖面积达17万亩;已安装杀虫灯1.3万盏,减少农药喷洒量20%以上。3.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截至目前,烟台市已规划建设了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1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培植中国名牌农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累计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50万亩,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46个、认证面积15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业示范区。

(三)通过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带动发展新业态

乡村休闲旅游是近几年新兴的农村经济业态,方兴未艾,目前正在走向精品化、特色化、规模化迈进阶段。抓住这一发展趋势,烟台市注重从空间规划、特色打造方面做文章,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烟台市旅游局规划编制《烟台市城郊游憩带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6大乡村旅游区带、7大系列乡村旅游核心产品,进行精心打造。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一批温泉度假村、葡萄酒庄园、山林生态休闲区等乡村旅游特色项目,举办栖霞苹果节、莱阳梨花节、牟平杏花节、莱州月季花节、福山大樱桃采摘节等100多个节庆、采摘活动,构建了采摘游、赏花游、民俗游、农(渔)家乐游、温泉游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截至2014年7月,烟台市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农业60多处,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万人次。

三、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能够按照山东省关于“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烟台市的乡村产业有较大发展,乡村产业对提高农民收入、带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发挥了其应有作用。但是,从实践层面看,烟台市对乡村产业培育和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缺乏

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对这一点不仅各级政府有认识,村庄自身也有认识。但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从顶层设计上至今没有破题。烟台市发展乡村产业有一些经验做法,如蓬莱以葡萄酒产业带动葡萄种植业、葡萄种植与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就很好,但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对那些地处偏远产业、基础较差、缺少龙头和产业带动的乡村来讲,百姓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普遍陷入没有项目、没有思路、没有资金的“三无”处境。如何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中培育和发展好乡村产业,如何从全市(县、区)发展一盘棋的角度规划好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但烟台市各级政府并没有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乡村产业发展提到一定高度,更没有乡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具体规划,乡村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自发、分散状态。

(二)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当前,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市县两级政府将其列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资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给以前所未有的支持。但从具体实施层面看,“产业生态高效”并未成为各级政府本轮新农村建设投资的重点。以2011年为例,烟台市财政农林水事务大类支出53亿元,但真正用于产业发展方面占比仅仅10%多一点,绝大部分投向村庄环境整治。二是新业态用地尚存在一定的政策制约。乡村旅游和休闲业等作为近几年烟台乡村发展的新生力量,要实现规模化发展难免要占用大量农业用地。占用农业用地,不符合国家土地政策,村民也不支持。土地问题成为当前烟台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之一。

(三)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作为乡村产业新的增长点,烟台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很猛,但总体处于数量扩张期,粗放经营,起点不高,遭遇可持续发展瓶颈。一是规划和建设存在盲目性,小、散、重、乱,特色不特,千篇一律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休闲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层次与品味,竞争力有待提高。如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三是软硬环境亟待完善,普遍存在接待能力有限、服务水准不规范、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岗位知识等问题。

(四)绿色农业难以大规模推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土壤条件不支持。烟台是农业大市,水果大市,农药化肥长期超标使用,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下降,而恢复地力、肥力非短期内能够奏效。二是农户难接受。现阶段恢复土壤地力、肥力,只能靠撂荒或大规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撂荒、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必将带来产量的大幅下降,农户肯定不支持。另外,受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产品价格偏高。在目前人均收入水平下,市场需求少,农民收入难以保障,农户难有积极性。三是技术支持不足。“畜———沼———果”式的循环农业是烟台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但沼气后期管理成本高、沼气使用季节性强等的技术难题至今没有克服。绿色农业本质上是高技术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必须有足够的抗病能力强的良种供应,需要足够的有机肥、生物肥供应,但种子培育和作物种植的生物技术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

四、提升烟台市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路

烟台具有发展生态文明乡村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应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乡村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一)调整工作重心,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

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础,应将其摆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核心位置,进行重点规划。一要将其纳入市、县、乡三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行部署与安排。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与指导。二应尽快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乡村。三是市级层面应加大对县乡政府在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的考核力度,调动起基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工作思路,把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培育结合起来

单纯的生态文明乡村环境整治对于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能将生态文明乡村环境整治当作乡村产业培育的契机,将生态文明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烟台市利用环境整治进行产业培育的途径有很多:一是对那些农业不发达、远离城区、地处偏远的山村,可以利用其亲山近水优势,通过专业的规划与设计,突出田园风光及人与自然和谐特性,注重旅游设施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二是对那些以水果、蔬菜种植为主的村庄,应注重标准化、水肥一体化设施工程和沼液沼渣利用设施工程建设,发展有机农业,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三是对那些邻近城市、农业功能弱化的城郊村,则应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在环境整治中将乡村发展纳入城市产业体系中统筹考虑。

(三)重视传统农业转型,将绿色农业做成烟台的品牌

烟台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环境洁净优美,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应结合烟台实际,从经营主体认知、市场培育与保护、土壤条件改善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多方发力,将绿色农业做成烟台农业的重要品牌。一要通过试点示范,提高农民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农业的认知与接受水平。二要通过(运用)价格支持、政府采购、品牌培育等手段,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稳定受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要通过媒体宣传和政府营销推介,提高烟台绿色农业品牌效应,培育烟台绿色农业市场。四要通过加强绿色农业监测,加强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大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整顿烟台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烟台绿色农业“有名有实”。五要通过对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的人才、资金、政策倾斜,鼓励产学研对接,强化烟台绿色农业的技术支撑。

(四)注重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尽快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到议事日程

乡村旅游业正在成为烟台重要的乡村产业和烟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亟需被提到议事日程。为此,一要注重烟台的文化、特色。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烟台市的乡村旅游主要停留在形形色色的农家乐、采摘游、观光游、节庆游方面,没有特色、缺少内涵是其突出的特点。必须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向哪里转?从乡村旅游业发展国际经验看,乡村旅游从观光游到体验游再到文化游,是必然的趋势。提高烟台市乡村旅游档次也应推动乡村观光旅、体验游向体验游、文化游转型。烟台是胶东文化的典型代表,胶东文化在胶东农村具有良好的传承,在农家乐、渔家乐、各种乡村采摘游、节庆游的基础上,加入胶东乡土文化的学习、体验,不失为烟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益选择。二要突出乡村田园景观和村落印象。乡村游不是一般的观光游,它是以乡村田园景观和村落所构成的乡村意象为核心吸引物。因此,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必须做足地域“乡村”的特色。三要在乡村旅游的服务与环境上做文章,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与一般观光旅游不同,现代乡村旅游具有体验、休闲度假、学习等特点,存在制造“回头客”较大可能性。应针对乡村旅游特点,为游客提供既有乡土特点的,又有城市生活的现代、便捷环境。四要在细分旅游市场上下功夫。适应国际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结合烟台市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烟台的乡村旅游,要在继续发展传统农家乐、渔家乐、休闲观光采摘游、节庆游的同时,顺应乡村旅游新趋势,适时推出乡村旅游在第二住宅、分时农业、滑雪、节会、会展等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方面的产品。

作者:王喜红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