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论文
时间:2022-05-09 08:30:57
导语: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文明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其中生态意识文明具体来说,就是单纯追求财富增长已不再是人们的目标,不再以战天斗地为乐趣,而更多是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指的是社会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来保障生态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制度、法律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各个利益相关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
1.1指标构建原则
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以及生态行为文明。并且遵循以下指标构建原则:第一,指标的选择应该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指标要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指标和云南省生态文明规划纲要标准,因地制宜。第二,所选取的指标能够有效的代表和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在尽可能少的选择指标的同时要具有代表性。第三,指标的选取与构建要具有科学性。第四,可行的原则指标。确保指标数据容易获得,易于操作分析,使城市生态文明程度可以得到定量的反映。同时,在参考现有的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生态文明经济子系统、生态文明保障子系统、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文明环境子系统以及生态文明意识子系统五个一级指标,以及30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辅相成,能够全面的反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1.2少数民族地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诸如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方面,公众的生态文明观念薄弱,极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过程中。在《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在建设生态行为文明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生态安全、以及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就是要完善生态制度;生态意识文明就是要加强建设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工程和生态意识的提升工程。根据《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国内外现有的生态文明相关研究理论与结果,选择构建了以生态文明经济子系统、生态文明保障子系统、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文明环境子系统、生态文明发展子系统五个子系统为一级指标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文明经济子系统。经济是任何文明的主要支撑,所以要高效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所以要更加注重此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评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对象的经济水平,本文选取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评价指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都比较成熟,比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等,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选取了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重此指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个指标归纳为循环经济指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生态文明保障子系统。人们的生存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不得不顾及眼前的利益,用资源来换取利益,这势必会加剧资源消耗以致资源枯竭。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是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最严重的污染源,不消除贫困就不能有效的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贫困人口比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三个指标反应了被评价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社会保险覆盖率是指社会对社会成员所给予的必要的基本生存保障;基尼系数运用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方法,给出了判断地区贫富差距程度的方法。在此本文按照国际通用的原则,以0.4和0.6作为划分标准,即基尼系数超过0.4为收入差距较大,超过0.6为收入和差距极大。本文根据《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确定了基尼系数的目标值为0.3~0.4。
(3)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9],这是支持生态承载力的一部分;涵义的第二层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这是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是解决生态承载力的焦点。在本文中,将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分为四个部分,以评估子系统组成。第一个部分:人口特征与资源的占有,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选取了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第二部分是资源消耗,包括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前者是评价被评估地区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而降低单位GDP水耗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第三个部分是资源的利用,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不可更新的资源会日益枯竭,所以我们要利用可更新资源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选取了清洁能源使用率、主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和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三个指标来评价资源利用;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污染排放,选取SO2排放强度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来评价。
(4)生态文明环境子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上面。在具体措施上,要注重运用科学技术,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治理地区,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子系统中,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和旅游区环境达标率三个指标评价了被评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此外针对云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以及沙尘暴发生的情况,本文还选取了森林覆盖率以及水土流失程度两个指标用来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程度。
(5)生态文明发展子系统。在生态文明发展子系统中既包括了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也包括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选取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来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意识发展。2012年云南所受到的自然灾害有:低温霜冻灾害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造成了影响,农业经济损失了0.5亿元;在迪庆、丽江、昆明、玉溪、红河等州市发生森林火灾24起;全省各州市发生洪涝灾害251次造成63.9亿元经济损失;昭通、曲靖、文山、红河、迪庆、丽江、大理、德宏等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2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预防支出、施救支出已经灾后重建支出。预防在自然灾害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因此预防成本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减少灾害的损失。比如预防干旱和火灾的水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灾害发生后的救助物资和资金的准备,逃生的宣传教育培训费用等都属于预防成本。由此看出政府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所以本文选取了环保产业占GDP比重、预防自然灾害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两个指标来评价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制度完善情况。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程度指标是评价少数民族地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
1.3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有:模糊分析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环比评分法等。其中层级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并提出相应决策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2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一级指标权重看,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子系统所占的比例最多,说明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应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文明承载力子系统的比重也比较大,说明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承载力是不容忽视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来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从二级指标权重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旅游收入占地区GDP比重、贫困人口比率和单位GDP能耗这五个指标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这五个指标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以在建设生态文明时要更加注重这五个指标的发展。本文构建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借鉴国内的相关指标,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文献与指标进行进一步完善。
作者:杨红娟夏莹官波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 上一篇: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
- 下一篇:绿色交通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