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时间:2022-10-10 08:53:05
导语: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没有成果,新农村建设也不会取得成功,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二是土壤盐碱化,由于农药等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了土壤盐碱化问题。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动物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以及对动物的非法捕猎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四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剧势必会导致土地荒漠化。1.2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生产活动,由于在种植作物的时候,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污染,严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问题也会产生影响。二是工厂生产的活动,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无节制不加处理地排放工业废料,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三是农民生活的污染,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并且没有进行集中处理,会扩大污染面积,增加污染程度。1.3农村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当垃圾产生,但却未进行处理,就会侵占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滥砍滥伐之后,没有进行新一轮的植被种植,”这些都会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一些垃圾或者废料堆积在河边,还会造成水污染,农民给作物毫无节制地浇水,缺乏合理性的安排,这些又会造成水资源短缺。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举措
2.1国家层面。a.要健全法律法规政策在生态建设领域,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制格局,这样能起到更好的警醒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能够更好地对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进行约束,促进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b.要投入人力物力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比如垃圾站、分类回收站等公共设施的建立,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村民减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垃圾站和分类回收站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以整治脏乱差为重中之重,通过对垃圾的集中处理,加快改革进程,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c.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大众传媒所具有的舆论宣传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正能量的内容与传播媒介的有效形式相结合,能实现提高农民文明生态意识的目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强化农民对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和自觉意识。2.2村委会层面。a.对环境教育的内容形式进行改革环境教育内容对于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该丰富生态意识教育内容的形式,比如以小品、歌曲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所要教育的内容进行传递,能更好地将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正面宣传,也要有反面教育,反面典型更能起到警示作用。”b.推举模范榜样家庭由村委会选举出若干个模范家庭,起到一种榜样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村民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养成一种科学有效的生活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监督,形成一种自愿行动,这样更加有利于意识反作用于行动。c.发展良好的农村生态经济村委会应该积极推动新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地理优势,注重生态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若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就可以在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衍生出生态旅游产业,以保护环境和因地制宜为目的找寻农村生态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才有利于激发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3村民个人层面。a.自发组织环保团体相互协助、相互监督,通过责任感的加强,促进村民将生态环境意识落实于行动之中。通过团体活动的开展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珍爱环境的氛围。目前有多种生态活动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政府及环保组织经常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以上的活动大多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农村可以通过广泛宣传,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并且体验参与其中的乐趣。“在农闲时节还可以号召农民到典型的地区参观,既可以借鉴前人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吸取惨痛经验所带来的教训,特别是生态恶化地区的问题,更有警示参考的必要。”b.注意生活、生产的方式村民应注重自身的生态道德实践,提升自身的生态意识。比如垃圾要分类集中处理,生活用水要提高利用率,农作物的施肥和农药的喷洒要坚持适量等。“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爽 单位:宁波大学
- 上一篇:生态文明公平正义探究
- 下一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