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12-28 03:13:02
导语:关于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依托现代科学方法及高新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合理的、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1],是一种以人为本,产业优化,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战略,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必经之路[2]。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牢固树立、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石林凭借独特的区位、灿烂的民族文化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凸显出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发展措施,以期推进石林县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1石林县生态农业特点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昆明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1719hm2,海拔1679.8m,常住人口25.8万,有汉、彝、苗、壮等20余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34.7%,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的自治县。石林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及光照资源比较丰富,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宝地”。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的道路,是石林发展的主线,通过多年的努力,到2012年全县共创建88个市级生态村,4个国家级生态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2012—2017年,石林完成造林,石漠化治理,并于2017年创建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业方面,建成蔬菜、花卉、人参果、枇杷等多个万亩生态示范基地,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2石林县生态农业现有模式
2.1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位于石林景区的乃古石林,台创园充分运用了“石林品牌”效应,按照“以农为主、功能相近、产业关联”的原则和“一园多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进行布局[3],形成了高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娱乐的农业综合体。园区总面积为1.33hm2,入驻企业20余家,入驻项目53个。同时,通过园区,还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以此实现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双赢。从创立至今,台湾创业园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2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依托石林便利的交通,独特的风景,灿烂的民族文化,近年来石林的生态观光旅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圭山镇糯黑村,又名“石头寨”,是彝族撒尼文化的集聚地,它以石头建筑、彝族歌舞大三弦、彝族乐器、彝族刺绣而得名;以“休闲娱乐”为代表的万家欢蓝莓庄园,凭借石林原生态喀斯特地貌景观及自然湖泊为载体,并融入“有机农产品”元素,给游客营造了清新惬意、享受健康的田园生活;以“养生娱乐”为代表的杏林大观园,围绕“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主题打造了以宣传中医文化、中医养生、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集一体的康养小镇。2.3特色产业种植模式。石林享有“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且土壤矿物质元素含量高,土壤类型丰富,为石林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基于此,石林县积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产业,如人参果、甜柿、枇杷、雪莲果、百香果、花卉、三七、畜牧等多种特色产业,其中人参果、甜柿、圭山山羊、乳饼四个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记,为产品进入市场,提高了竞争力。同时还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石林西街口镇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3制约石林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3.1农业科技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实践应用不但可以推进技术创新,也将促进农业成果的及时转化。但基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现实问题,石林大多地区的农业还处于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粗放,产出率低,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相关配套设施基本没有,农民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生活状态,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艰难。3.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石林地区的农业个体户普遍受教育少,劳动素质偏低,对农业产业化、绿色化缺乏认识,加之农业技术及市场推广人才十分匮乏,又受传统观念束缚,致使高原特色生态产品种植规模小,分布散,很难形成产业链;而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发展初期、中期,还未形成完善的经营体系,抗风险和市场拓展能力还不强,产品研发能力也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精深化、优质化的要求,导致市场占有率不高,因而生态农业只能在技术含量少、竞争力低的下游产业发展。3.3农业政策体系不完善,扶持力度弱。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传统的农业制度、政策也不适应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业政策体系没有从生态层面全面细化实施细则,不利于推动生态农业高效发展,体现在:农业政策针对生态农业补偿激励机制涵盖领域窄,补偿力度小,很难提高农户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对生态农业经营主体、个体户扶持力度弱,农业经营主体、个体户大多面临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致使经营困难,对地方经济带动较弱。
4推进石林县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4.1强化科技支撑,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高原地区粮种及土壤改良、农产品精加工方面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加大现有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可以先对条件具备的区域进行试点,再扩大推广范围,全面打造高原特色品牌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农业水、电、路、桥等方面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推动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开展农业增产攻关模式及生态农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4.2加强农业资本引进及资金投入。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运作,因此要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石林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第一,要加大招商推广力度,运用媒体、产品推广会、行业协会、专业招商团队等平台大力吸引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参与到石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开发,不断推进石林农业产业发展。第二,要创建灵活多样的投资政策,例如:针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可以优先安排试验和建设基地,同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并完善成果权益分配政策;在贫瘠之地或石漠化土地上开发的生态农业项目,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帮助,在土地和税收方面给予加大优惠政策。第三,要逐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专项投入资金,保证生态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4.3加强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机制要不断提高石林生态农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加快人才培养战略实施,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上日程,有计划的分批组织企业、种植大户、农村技术人员和致富带头人到现代先进农业企业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并加大与科研和高校的密切合作,邀请农业领域专家或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会。在不断加强内力的基础上,加大外力吸引,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人才晋升渠道等方法来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到石林的高原生态农业建设。4.4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保障体系及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农业政策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是推进生态农业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农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层面加强制度供给,并给予政策引到和过程监督。对于生态农业补偿激励机制政策,要全面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通过生态补偿调动和激励全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不断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从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对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及个体户贷款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给予政策指导和帮助,以此,全面推进石林生态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2(87):32-33.
[2]杨朝霞.生态文明建设观的框架和要点:兼谈环境、资源与生态的法学辨析[J].环境保护,2018,46(13):47-52
[3]王学军.石林深处的锦绣田园:记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J].统一论坛,2009(3):46-47.
[4]徐晓莉,外力•依米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9-11.
[5]高尚宾,徐志宇,靳拓,等.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2):163-168.
作者:张丽华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浅谈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 下一篇:数字渔业装备在水产养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