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农业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4 11:24:39

导语:建设生态农业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生态农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指出了商南县的地形、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决定了在商南县建设生态农业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保护和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提出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建设复合当地的生态农业系统,达到:开发→保护→利用→经济发展的模式,既保护利用了当地的植物资源,又可解决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问题,同时又推动了商南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造成环境不断恶化,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总称[2]。既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发展就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3]。生态农业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以接受的小型农业[4]。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应建设循环农业和复合林生态系统。当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状态稳定,遇到干扰时能自我修复,在缺少外界支持时能维护自身管理,这个系统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1]。研究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和模式,应鼓励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3]。当前,商南县作为多山少耕地植物资源丰富的山区,不仅要建立生态农业系统还要辅之以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促进该县经济的发展;而生态旅游就是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是旅游事业向生态农业发展的产物[4]。因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山区的生态农业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2商南县农业概况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属浅山丘陵地貌,基本地理状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总面积2307km2,耕地19.5万亩,人均0.9亩。商南县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花生、茶叶、芝麻、油桐、板栗、生漆、核桃等农林特产,是我国油桐、生漆基地县之一。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商南县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茶、畜、果、油、药、菜等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基地建设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该县茶叶、蔬菜、畜禽、猕猴桃等四大类10余处无公害基地已通过省级认定,2个千亩无性系茶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茶:茶叶是商南县的形象产业,茶园总面积已达10.9万亩,年产值8000余万元,是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被国家林业局、林业协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2012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跻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畜:畜禽年饲养量165万头(只)。果:商南县发展板栗、核桃、猕猴桃、油桐等各类林果基地40万亩。油:花生是商南县主要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312”国道以及丹江沿岸的低山川道区。全县种植总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无公害花生基地2.2万亩。品种主要有鲁花、豫花等系列品种,既有春播大中果型榨油品种,也有夏播小果型炒食品种,产量稳定在9000t左右,年产值2700万元,主要远销到广西、广州、湖北、西安等地。以花生为主要原材料,形成了3大系列120多个花色单品,即花生油系列产品、花生休闲食品系列产品、花生糖果系列产品。产品已进入航空、火车站、连锁超市等窗口市场,销往湖北、安徽、河北、甘肃、宁夏等12个省市。

3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化学农药的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商南县的主导产业,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西安、合肥、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近些年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使部分蔬菜滞销;连年虫害严重连年农药用量增加,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害虫自然天敌,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土壤,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3.2观光旅游茶园的管理观光旅游茶园是宣传商南茶文化的重要窗口,近些年由于茶园管理不当使的部分茶树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了解茶树的生产管理以及茶树的生长习性,在茶园耕作时期和施肥时期管理不当所造成。3.3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当造成资源流失。食用菌生产是商南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菇农片面追求利益的生产方式,形成“收入下降→过度开发→自然环境→破坏加重→生产减产→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6],使得本应用农业废弃物作主料的菇农为了扩大生产砍伐大量树木进行香菇生产,造成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坏。加之夏季多雨,裸露的山体在雨水冲刷下,泥土被冲入河流,堵塞河道,使河水漫过河堤冲毁农田。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当地的副业迅猛发展,主要以采摘野生五味子等药用植物,由于采摘不合理造成许多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在当地部分乡镇的山区灭绝[5]。

4利用植物资源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应用新的栽培技术解决当地蔬菜生产问题。虫害在蔬菜生产中无法避免,但只要技术得当就可以大大减少虫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当地的蔬菜生产主要是在设施内进行,在夏季菜农不进行蔬菜生产,而进行深耕施肥,此时应施足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关闭所有通风设备和窗口,利用夏季的高温使设施内温度升高,夜间覆盖上保温材料,白天再揭开保温材料。如此反复1d左右,利用有机肥腐熟时消耗氧气释放CO2、热量和太阳光使设施内温度升高,通过高温会杀死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次是在害虫发生幼虫期利用诱虫板诱杀幼虫,从根本上减少害虫的数量。4.2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区域整体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合共建区域内的各类资源使用[7],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要防治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8]。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提出优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9],加强植被被破坏山区的水利建设和造林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恢复当地的生态。4.3观光旅游茶园的管理。观光旅游茶园应在夏末秋初时进行深翻,施足有机肥。此时正是茶树生长旺盛时期,耕翻可以切断一些根系减少养分的消耗,同时可以除去大部分的杂草和未成熟的种子,而这时是茶树根系生长旺盛的时期,切断的根系可以自我恢复,耕翻后疏松的土壤可以蓄积冬季的雨水供春季茶叶生产需要,保证在茶叶生产产量和观光效果,以增加茶园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4.4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达到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废弃材料不能被合理利用,不是被烧毁就是丢弃在田间地头,而这些材料往往正是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加以利用实现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个有机的“资源→产品→消费→资源”的开放系统[10],只要合理利用废弃部分就能扩大农业附加值,如:玉米生产,玉米收获后玉米芯和秸秆可以粉碎进行食用菌生产,形成:玉米生产→食用菌生产→(废弃菌料)养蚯蚓→养鸡、养鸭→(鸡粪、鸭粪)猕猴桃等生产的模式,既解决农业废弃物问题又减少农民的肥料投入,增加了农民收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商南县的宝贵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应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地栽培开采计划,这样既保护了植物资源又实现量的增加,促进副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5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协调农林用地矛盾,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11],同时还能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等[12]。多山为商南县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土壤肥沃的山区可在山脚发展农业生产,山腰发展果树栽培,果树林下栽培中草药。果园上部发展油桐产业,开发生物能源。山顶栽培抗逆性较强的当地树种,改善当地生态小气候,避免山脚农田免受自然灾害的干扰,实现山水林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4.6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利用荒山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形成:牧草→牛、羊→(粪)牧草、农田、果园、茶园或蔬菜生产的循环模式,既利用了未被利用的荒山资源,又有畜牧产品产出和有机肥生产,减少农民在肥料上的经济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经济竞争力,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山区农业经济。4.7利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养蜂和野生种质资源发展花卉产业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温和的气候,一年三季都有鲜花开放,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在蜜蜂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物种间的传粉提供条件;野生兰花每年为商南县吸引大量游客,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优势进行兰花生产,发展花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副业发展和收入,发展当地经济。

5结语

当前,农副产品出口困难加剧,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的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只有生产高附加值的、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才能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农业系统,才能保证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的有效出路。

参考文献:

[1]肖风劲,欧阳华,牛海山.生态系统健康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3,22(2):56~59.

[2]张晓辛,付锡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研究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5):35~36.

[3]李连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5.

[4]徐保根.生态农业产业化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2,10(1):110~112.

[5]姜必亮,王伯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生态科学,2000,19(1):65~69.

[6]曲晴.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推动新农村建设[J].环境教育,2009,105(3):34~35.

[7]张文磊,张思颖.区域生态共建的理论和制度设计探讨[J].环境管理科学,2009,34(4):143~146.

[8]焦雯珺,闵庆云,成升魁,等.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1):163~168.

[9]周林,姚建,余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探析[J].环境管理与科学,2009,34(2):49~51,100.

[10]李娅婷,张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开发评价研究[J].环境管理与科学,2009,34(1):109~112.

[11]刘兴宇,曾德慧.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7,26(9):1464~1470.

[12]蔡崇法,王峰,丁树文,等.间作农林复合系统间种植物组分间养分竞争机理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219~221,252.

作者:王宏 闫慧玲 李为民 李艳 李仁娜 单位:1.陕西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陕西省西安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