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探索

时间:2022-02-22 10:54:04

导语: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探索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成为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措施,通过科技创新,稻田综合种养,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途径,助推洱海保护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对洱海保护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云南省政府关于“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的部署要求,深入强化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推进“三禁四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全力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难题,有效减轻农业面源负荷,促进洱海保护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双赢,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以科技创新助推洱海保护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统一思想,创新思维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始终牢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绿色食品牌”的部署要求,以生态种植、质量追溯、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人与洱海保护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健康绿色、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子,实现洱海保护治理与农业绿色发展双赢。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与大理州农科院等科技部门密切配合,结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集思广益,高度统一思想,创新思维,创新科技,秉承“绿色、创新、务实”发展理念,奉行“生态优先、质量至上、产品安全”的发展宗旨,园区紧紧围绕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按照“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发展原则,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助推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好路子。

2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大理州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理州农科院农技站、大理州渔业工作站、大理市农业局等农业科技部门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努力为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经2017年和2018年2年的建设,与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大理市荣江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根据农业部要求,示范区以集中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先进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收入,提升农渔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扶贫和三产融合等功能作用,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运作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示范区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大理州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大理市凤仪镇华营村流转土地97.33hm2,以大理州农科院、大理州渔业站、大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为技术依托,按照“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发展原则,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按照“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园田建设标准和源头控制、过程消减、末端治理的农业面源综合防控技术路线,扎实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生态种养、绿色防控、秸秆还田、节水农业技术及田园清洁生产,实现控水、减肥、减药,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稻田综合种养由于改善了生态条件,可明显减少化肥,做到少施或不施化肥,少喷或不喷施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无残留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实现节本增效。通过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公司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使增产、增鱼、增肥、增收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四增、四节”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发展稻田绿色综合种养,既能实现生态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又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精准脱贫,助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的落实,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模式和技术支撑。

3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大理荣江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大理市凤仪镇华营、云浪两村委会,为城乡结合部,传统种植作物单一,先进集成技术运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相对较低,成为当地的主要制约因素。2017年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整活土地资源,在大理州农科院等科技部门的技术支撑配合下,立项实施“稻田绿色稻鱼、稻蟹、稻鸭高效示范”项目,以推行生态绿色洱海保护技术规范为核心,示范稻鱼、稻蟹、稻鸭共育模式13.67hm2,综合产值突破15万元/hm2。2018年在201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集成技术的运用,突出稻田综合健康种养,以洱海保护治理为前提,以“一控两减”、“三禁四推”为关键,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为目标,以农田水循环利用、全程水质监测、有机肥替代、水稻生态种植、全程机械化耕作、病虫害绿色防控、稻渔健康综合种养为基础的集成生态农业种养技术,是大理州农业科技推广“1+N”创新模式的重点示范项目。3.1强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配套条田化改造66.67hm2、生物净化塘1.7万hm2、生态沟渠7069m、机耕路5394m、灌溉管网5502m;配套路旁绿化及生态沟塘水生植物种植;建成年生产能力25万t精米加工厂,注册了“诸葛荣江”商标,开展了有机认证;建成冷库1000m2,建成大米烘干、精米加工、仓储设施、1220m2的农业物联网控制室和生产管理用房。3.2提升综合集成技术创新应用。2018年以被列入“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契机,提升集成技术的创新应用,切实按照“田园综合化”的建设思路,田间种养稻-鱼、稻-蟹、稻-鸭3种模式做到7个统一,即“统一良种、统一规范养殖、统一机插、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收”的集成生态农业种养技术。3.3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3.3.1经济效益显著2018年示范区实施稻田综合种养68.00hm2,其中稻-鱼模式64.67hm2,实现水稻平均单产9651.15kg/hm2,鱼平均单产543.45kg/hm2;稻-蟹模式2.00hm2,水稻平均单产11905.95kg/hm2,蟹平均单产25.50kg/hm2;稻-鸭模式1.33hm2,水稻平均单产8704.20kg/hm2,鸭平均单产840.00kg/hm2。3种种养技术模式水稻平均单产9697.50kg/hm2,优质精米出售产值17.46万元/hm2;鱼、蟹、鸭平均产量534.00kg/hm2,综合平均产值2.12万元/hm2。稻-鱼、稻-蟹、稻-鸭3种模式综合产值19.58万元/hm2,示范区实现总产值1331.6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3.3.2生态效益良好。在种养过程中,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人工除草、尾水循环利用,全程未使用化学肥料和高毒高残留农药,未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未使用鱼药,极大的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为洱海保护、高原特色绿色食品牌打造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生态效益良好。3.3.3社会效益明显综合种养示范区水稻与当地单一水稻种植单产相近,达到稳产效果,为大理州稻田绿色生态种养集成技术的示范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当地和周边脱贫攻坚,解决农业劳动力就业,贫困户增收做出了贡献,帮扶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脱贫,解决劳动就业用工8000个工日,支付用工报酬110万元;示范区被大理州政府列为生态农业典型示范区,得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做出了典型示范。2年来召开技术现场培训会15场次,接待州内外参观学习人员1200人次,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公司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投资新建了年产25万t精米加工厂,公司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正在筹建中,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社会效益明显。项目以实施稻田综合种养,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养一体化和绿色高效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明显,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的示范。通过不懈努力,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集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和大理州洱海流域“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

作者:杨凤刚 段 忠 杨昆红 刘世彬 单位: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