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研究
时间:2022-07-19 10:14:17
导语: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都在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一种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其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优质农业、探索三产融合、促进乡村全面繁荣。通过理清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其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中国农业大省,特色农业资源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农业资源潜力,释放乡村经济活力,强化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激发就地创新创业,让田园变公园,进而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因此,建设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消费等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对提高我国乡村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色小镇是国内研究热点问题,但多数相关学术研究侧重于对工业型、科技型、旅游型、金融型、体育型、历史文化型等特色小镇的论述,而关于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农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发展众多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较早专门介绍农业特色小镇起源于2006年,阐述了英德市九龙镇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状况[1]。对农业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集中于2016年至今,徐萍(2016)归纳了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并基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特色、区位交通、文化底蕴等元素,提出了浙江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2]。郝华勇(2017)提出农业型特色小镇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3]。吴奶金(2017)描述了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与内容体系和建设原则及步骤[4]。徐松等(2017)认为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5]。杨梅等(2017)从立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等归纳了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途径[6]。张新民(2017)总结了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态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及规划建议[7]。李浩然(2018)将农业特色小镇分为旅游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加工服务主导型[8]。李冬梅等(2018)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为核心和纽带,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多功能集聚区和多功能平台[9]。余茜等(2018)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了两类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及提出策略[10]。综上,学者们对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国外经验、形成机理、案例剖析、建设策略等方面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上可知,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融入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智慧农业、休闲养生、田园体验等领域,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已成为当今我国实践领域和理论界共同探索的热点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仍需探讨解决,如,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培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支撑其有效的培育与发展?
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特征
2016年和2017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评选出首批127个和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其中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两批次分别占比为22.8%和30.8%[11],可见,农业特色小镇为我国特色小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并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例如,以大米为特色产业的黑龙江牡丹江市渤海镇,以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陕西杨陵五泉镇,以黄牛产业为特色的内蒙古通辽市舍伯吐镇,以中药材为特色产业的宁夏固原市泾河源镇,以湘莲产业为特色湖南湘潭市花石镇,以葡萄为特色产业的甘肃武威市清源镇,以小龙虾产业为特色的湖北潜江市熊口镇。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归纳,可总结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农业特色小镇以农林牧渔业为特色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是农业小镇的灵魂、特色的彰显关键靠产业支撑。生态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在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立足特色农业产业,为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宜居宜游家园而形成的空间载体。(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融入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生态休闲、田园体验等新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行为。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科-产-运-销-游”的基础上,挖掘农业原有的生产功能、文化功能、食用功能、观赏功能等特色,由此使乡村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单纯养殖种植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育种、下游的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拓展等领域。(三)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由于区域内单一发展农业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繁荣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有限,因此当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充分展现,将农村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同第二、三产业融合起来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方式而激发出来。(四)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乡镇,它以特色农业产业鲜明、区内基础设施良好、内外道路网络密集、居住生态环境优美等为基本要素,通常拥有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农业生产设施、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美丽田园景观设计,使得小镇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体验环境。
三、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影响因素
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外生影响因素和内生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外生影响因素采用PEST分析法,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特色小镇形成的外部拉动力量;内生影响因素是指小镇内部拥有的资源条件总和,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是促进特色小镇培育的内部推动力量(如图1)。(一)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外生影响因素。1.政治环境因素。我国当前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探索创新发展新途径。我国是农业大省,特色农产品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农业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2.经济环境因素。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优胜劣汰,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被淘汰。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要素资源以最佳方式整合运用,因此各地涌现出众多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特色小镇,在实践领域内,通常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整体发展较为快速。在当今经济大环境下,凝聚了生态、创新、共享、宜居等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逐渐孕育而成。3.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常常以习俗、惯例的形式影响认知,并调节人们的各类行为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具有很强的生产惯性、历史习俗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人文精神、文化习俗和农耕文化等,对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直接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文化底蕴厚重、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数量较多;反之,在闭塞守旧、文化匮乏、思想保守的区域,则发展较为滞后。4.技术环境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产业链条被不断地拓展,在追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均需要紧密关联,进而促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产生更深入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速了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的产生,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作为乡村发展的新业态,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空间载体,由此可知,技术相对发达的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诉求更强烈,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氛围和条件相对更好。(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生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气候、光热、区位、景观等,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根植性强等特点,且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从而造成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通常是特色农业,农业生产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性比其他产业更明显,因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显著。2.产业资源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决定着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方向。特色小镇的特色需要特色产业予以彰显,而特色产业需要有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促进特色小镇的健康成长。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通常是本地特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是否基础良好,直接影响着特色小镇的差异化、独特性、竞争优势的显现。3.人力资源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当前中国很多乡村人力资源普遍流失严重,留守乡村的村民多数素质较低,因此,能否建成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主要取决于关键人物的素质和水平,实践表明,只有部分乡村精英才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除了有乡村精英带动特色小镇创建与发展外,还要大力吸引外流人员返乡就业,同时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提升区域内原住居民的市场意识、文化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整体素质,进而才能为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提供人才支撑。4.资金资源小镇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特色产业的发展、自然景观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都需要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将无法推动特色小镇的正常运转。农业特色小镇的初始发展资金往往依赖于内部的原始资金投入,而在小镇发展出具形态、发展潜力彰显出来之后,才能吸引来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政策扶持资金对其进行投资。(三)影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因素的关系。由上述分析可知,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需要借助于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共同作用,这两种力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有效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其发展。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同时具备内生和外生的特点,应对其区分对待(如表1)。影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因素虽然有些同时具备内生及外生特性,但根据其主要特性,上文对其进行了分类区分,各地应依照本地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利用各类因素推动小镇的培育与发展。在利用内生影响因素方面,应充分调动小镇内部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精英的带动作用,激发小镇建设的内部动力,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的共同发展诉求;在利用外生影响因素方面,应在尽量展现小镇自身魅力的基础上,吸引小镇外部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集聚,激励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和各类中介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建立合作发展机制,借助外力拉动小镇快速发展。
四、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及功能进一步拓展。因此,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是以明确特色农业为前提,在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营造绿色宜居环境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且利用地域根植性、挖掘民俗文化、创新多种投融资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如图2)。(一)在明确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发展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环节无法创造更多附加值,因此,在明确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是必不可少的。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新品种研发、育苗育种、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及品牌推广等。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做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才能为小镇健康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二)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小镇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转变传统农业小镇的发展模式,融入创新元素,带动小镇经济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和发展中应运用互联网思维、绿色生态养生、智慧农业等新理念、新科技,在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当地民俗文化、自然景观,融合发展循环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娱乐及康养旅游等产业。(三)完善投资融资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当前我国乡村小镇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资金短缺更是普遍性问题,因此,因拓展投资融资渠道,可采取PPP模式、BOT模式、债权融资模式等融资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政府政策扶持资金、银行政策性贷款等扶持资金,合理利用多种社会资本,解决小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多数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属于建制镇,因此,小镇一些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更好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延业.特色小镇展新风[J].中国•城乡桥,2006,(3):43.
[2]徐萍,卫新,王美青等.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6,(5):50-51.
[3]郝华勇.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机理与路径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4):42-48.
[4]吴奶金,陈高威,林珊等.基于新型业态变化的农业特色小镇理念与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7-12.
[5]徐松,张司飞.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N].光明日报,2017-05-19.
[6]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85-88.
[7]张新民.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8):62-64.
[8]李浩然.产业链视角下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9]李冬梅,郑林凤,林赛男等.农业特色小镇形成机理与路径优化[J].中国软科学,2018,(5):79-90.
[10]余茜,李冬梅.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8,(2):53-59.
[11]张立.403个国家(培育)特色小城镇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讨论[J].小城镇建设,2018,(9):20-30.32
作者:刘婷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农场经济发展数字化农业技术的运用
- 下一篇:水产养殖区域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