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时间:2022-04-01 09:47:08

导语: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的背景

1.1自然背景

云南94%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农作物单位产量低,持续高产量的农田少,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不仅制约了云南省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也给长江、珠江下游地区和东南亚领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生态建设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云南位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山区农业,再加上一些地方恶劣的地质条件,农业发展潜力极低,现代农业的建设难度大。但同时云南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①地形地貌众多,地域组合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可分为坝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土地利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②气候类型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7个气候类型,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发展生态农业有明显的气候优势。③物种优势: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拥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④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拥有各式各样的农耕文化,其中也有包含生态环境的内容,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政策背景

在云南发展生态农业既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又能改善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云南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决定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同时在2012年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明确了云南农业的战略定位。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调优调快一产;发挥地域和气候优势,建设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畜禽水产、木本油料等特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明确要求必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结合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应该体现“生态、多样、四季、开放”的内涵实际。

2云南高原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特点

云南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工程,结合各地的实际,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和“农、林、田、水、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地均建立了一些生态农业示范点,为大面积发展生态农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据2012年云南省环保厅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15个州(市)、7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州、县创建工作;各地积极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218个省级生态乡镇。昆明市命名197个行政村为“昆明市生态村(社区)”,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762万亩;全省“三品”认证累计达916家企业2079个产品,全省“三品”产值255.25亿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全省农村能源建设资金超过2.2亿元,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中国市场2013年第36期(总第751期)城市资源与环境15.65万户,完成农村节柴改灶14.91万户,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6.3万台,20.28万平方米。

2.2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现有模式

2.2.1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宏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多以区域为整体单元,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也等相关产业链条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构建区域循环农业闭合圈。微观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多以专业大户为对象,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双江县把核桃产业列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按照“规模上求大、品种上求优、管理上求精”的发展思路,加大宣传、培训和投入的力度,健全管护激励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将全县6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双江县60万亩核桃进入初果期11万亩,2012年产量4016吨,产值1.12亿元。在“十二五”期间,以管护为本巩固现有面积,逐年增加挂果面积,不断提高产量产值,到2015年力争进入初果期24万亩,年产量2.4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2.2.2多功能生态耕种模式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的梯田开垦因地制宜,随地势而定,坡度小地多就开较大的田,坡度大地少就开较小的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千百年来,哈尼族在哀牢山区三江流域将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改良为水稻,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元阳梯田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2.2.3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云南山区是旱作农业较为典型和突出的地区,陆稻是低纬度山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针对山区水资源缺乏,作物单一,抗病能力差等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多种资源共同发展,多方面切实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提出了以陆稻为基础,确保粮食安全的山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通过对陆稻、杂交玉米优良选种,推广规范化陆稻间作玉米以提高饲草和粮食的多样性,逐步克服病害危害,提高复产规模;同时加大主要经济作物的轮作,解决山区农作物单一,粮畜争地,粮烟争地等矛盾。并根据山区实际情况,提供及时更新的种植养殖农业技术,使山区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在使得山区农业告诉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治理。2.2.4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云南自然风光秀丽、地域差异大、多元民族文化传统保留较完整,特别是乡村风景、村寨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特色独树一帜。生态农业旅游的介入,将有利于促进城乡结合,形成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造景观、古典园林、农业风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格局。各地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民族民俗等独特的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呈贡的花卉基地、红河州弥勒县的葡萄园、麒麟区农业示范园、以楚雄黑井古镇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元阳梯田为代表的“原生态风光旅游型”,边疆部分民族的刀耕火种、锄耕体验,怒族、傈僳族、侗族、拉祜族等民族的狩猎体验等。这些不同风格的观光模式既推动了当地特色比较优势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的销售,也促进了当地社会事业、农民文化素质、农村经济全方位的进步和提高。

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立足于已有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相关产业背景,要想取得长效且符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发展,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3.1加强产业生态引领,提升产品内在质量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同时充分发挥云南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在产业发展中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力求做到发展产业与保护生态相协调,在生态保护中提升农产品质量。如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通过生态化运作形成了万亩高原生态供港蔬菜基地;省农科院正在创造条件,培育“少施化肥、少用农药、保护生态、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为云南稻作产业做了长期可靠技术储备,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2持续深化市场,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品牌力农业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衣食原料,而且在不断地拓展。通过创新和宣传,可以提升农业的影响力,对于提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市场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云南要将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3.3注重高原地理标志工作,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原给人以蓝天白云、物种特色鲜明、未破坏的生态环境等良好印象,具有高原特质的农产品一定给人以生态优质的感觉。云南应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如高原蔬菜、马铃薯、茶叶、蚕桑、水果、荞麦等高原粮食产品,还有独龙牛、乌骨鸡、小耳朵猪和高原特色水产品等,对这些高原特色产品生产进行产业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加强高原地理标志工作的建设,使其一旦上市就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云南软米是云南省传统特有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稻米类型,其米饭具有松软适口、冷热均可食、冷不回生、不易变质的特性,不仅受到云南省群众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省外群众的喜爱,一些省外企业也开始在当地生产软米,甚至从云南引进软米资源进行新品种选育。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云南省不对软米开展地理标志工作,不仅会混淆消费者对软米的看法,而且将影响云南省软米产业的发展。3.4弘扬多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产品市场影响范围云南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发掘相关的传统文化并将之用于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云南过桥米线是人们熟知的地方美食,这与其美丽的传说不无关系。如果再将过桥米线的文化与特色稻米品种选育及民间加工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米线的种类,而且能够提升过桥米线的市场影响力,有助于提升相关专用型稻米品种的附加值。同时,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产品结合,例如,元阳梯田文化观光旅游。又或者在各种商贸洽谈会如南博会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安排在表演节目中以及宾客的食谱中,把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3.5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打破资源环境限制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把科技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挖掘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采用现代技术发掘烤烟和蔗糖以及普洱茶功能成分并使之产业化;利用科技创新提高耕地生产力,如瞄准占全省55%以上的中低产田,将“绿色超级稻”、有机芸豆、精量栽培等新技术加以应用;把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研究开发具有云南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大幅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肖建朱泓宇工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