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

时间:2022-05-03 03:18:10

导语:谈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

生态农业强调食品的安全生产,可以避免对食品的安全威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使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满足成为一种可能。可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国际上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弱化了关税保护手段,采用非关税手段进行本土化贸易保护,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例如有害成分含量标准、包装和标签的规定、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壁垒等,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形成了多重障碍。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出口大国。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品质,减少贸易壁垒的干扰,保证我国农产品的正常出口不受干扰,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估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使我国的商业化土地资源更为紧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大量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就业转移可能会严重困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2.1它是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相对减少和农产品商品化需求趋势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多重压力,世界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呈现一种常态,推动各种农业科技发展频率增速,逼迫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向科学谋求更高的价值体现,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把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作为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2.2它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各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较低,农产品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代价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调整区域性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

2.3它是农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业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短视做法必须改变,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工业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有效结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业产能的价值。

2.4它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各自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个省市县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农村。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存在偏差。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得力,对农民的土地、水等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施过度开发和利用,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2虚涨的农业资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与不同群体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关。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对于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差异,造成了虚涨的价格和泡沫经济,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3.3生态农业生产的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边远贫困的山区,还无法保证向农民提供足量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等服务,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连续的农业信贷服务对于地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要,毕竟生态农业盈利项目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农时限制。另外,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多种要求,从而获得较好经济收益。

3.4我国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多,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的机遇,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4、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即主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借鉴使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体系、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态农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4.2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挖掘农业科技应用的潜力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何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呢?一要根据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研发适用的技术链。技术的重点要侧重于特色农产品,拉长产业链,深入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也包含种子育苗,农产品深加工与保鲜、标准化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二要做好农业区域化布局规划。探索建立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并深化县域的农技推广运行体系的改革;三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向生态农业投入资金、技术、人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中来,不断丰富完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使不同区域发挥出生态农业的更大价值。

4.3创新生态农业功能。随着城市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原生态和拙朴的人文价值产生了浓厚兴趣,导致农业的功能向多元化发展,展示了生产型与经济型、休闲型、情趣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的功能融合,为生态农业发展扩大了空间。首先,我们要牢牢把握这种社会热捧的新气象,注重对生态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开发。不仅强化农业生产功能,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还要保障农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和生活功能水平的提升;其次,是拓展生态农业的休闲功能。这主要是利用城乡发展的差异形成的互补文化,发挥生态农业的天然属性,例如通过果园可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休闲场所,在城镇居民享受生态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等价值的同时,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三是拓展生态农业的文化功能。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代表性的灿烂文化,而且在不断集成、凝练。例如陕北的红色文化,关中的道教文化、佛文化、历史文化,陕南的绿色文化、茶文化等,呈现了当地独特的生态农业文化,很好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应继续发扬。

作者:王康钱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