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工作要点

时间:2022-02-20 04:20:09

导语: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工作要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工作要点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户往往加大养殖密度,大量使用饵料、药物等投入品,直接导致池塘水体不断恶化。2020年开始,通过广泛开展“五大行动”,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稳步推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各地从多层面对养殖环境加强引导、监管,笔者在指导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科学规划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

对于集中连片的养殖区域,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系统合理布局。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应围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有效处理,推动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保护水域环境,达到水产养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通过对连片水产养殖池塘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确定生态化改造的主要技术流程和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和完善养殖池塘的相关设施,特别是养殖尾水净化处理区域和相关的设施、设备,最后达到尾水达标排放(标准暂参照《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

二、规范健康养殖模式

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示范,在健康养殖模式下,合理的养殖密度和科学的放养品种结构能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结构和布局上,既能满足养殖品种健康生长所需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又要具备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才能减少对水域大环境的影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作为农业部主推模式进行推广。根据鱼、虾、蟹池塘养殖特点,在池塘内通过功能区构建、多营养级营造、智能机械配置等进行水质调控、底质调控和精准管控,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在养殖区利用排水渠、闲置塘、水田等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和渔农综合种养系统等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

三、科学投喂饵料优质专用颗粒

配合饲料可以有效的降低饲料对水质的影响。全价配合饲料,不但营养配比要合理,而且元素也要科学配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的搭配添加。确保饵料能促进生长、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的作用,从而减少饵料的溶失及药物的过度使用。投喂饵料要坚持与灵活掌握“四定”原则,还要坚持看天气、看水温情况、看鱼的吃食活动状况的“三看”方法。在投喂过程中,应确保饵料被鱼摄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这样做既节约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残饵这一养殖尾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四、贯彻落实“养殖用药减量行动”

根据水产养殖病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情况,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掌握疾病分布和流行趋势,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预警,不断提高基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推广应用疫苗防病,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减少用药风险。继续开展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加大《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等相关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从业者规范用药意识。教育养殖者不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禁用药品及化合物和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停用药品,不使用假劣兽药和原料药、人用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指导养殖者按照兽药说明书注明的用法、用量、休药期等使用兽药,避免滥用药,减少用药量。

五、开展养殖池塘尾水净化

根据主导养殖品种所产生营养物质多寡及单体改造规模和能力大小,因地制宜选用相应的尾水净化处理模式,养殖尾水处理主要有原位净化和异位净化二种模式。原位净化模式适用于面积不足100亩,或分散不连片的零散养殖池塘。此类养殖池塘不具备用于构建异地净化系统的空间或条件,因此宜采用原位净化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采用原位净化方式仍不能实现达标排放,则应变更养殖模式或停止养殖。原位净化是一种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将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结合的水质处理技术,其主要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滤食性水生动物套放在养殖池塘中,利用其代谢作用,降解和吸收水体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进而达到消减淡水池塘的内源污染负荷的目的。若池塘养殖品种产污量较高,尾水相关污染指标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即需要采取建设尾水净化区、配套处理设施的措施来进行尾水异位净化处理。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全省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编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要通过实施生态化改造,建设一定比例的尾水净化区及配套相关尾水处理设施,以促进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依照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综合治理技术》,针对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的不同,确定合理的净化区面积配比。

作者:张楼 吴忠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富民港种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