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药物残留情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2-20 04:16:21

导语:冷水鱼药物残留情况调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冷水鱼药物残留情况调查分析

近十几年来,北京市冷水鱼产业及消费市场迅速发展,鲟鱼、鲑鳟鱼在市场中凭借鲜美的味道和丰富近十几年来,北京市冷水鱼产业及消费市场迅速发展,鲟鱼、鲑鳟鱼在市场中凭借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消费者好评,形成了养殖、休闲、餐饮一条龙的产业链,有力促进了京郊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保障北京市冷水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北京市鲟鱼、鲑鳟鱼创新团队建设“安全成鱼供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满足北京市民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健康型”转变,团队对北京市大型水产批发售卖的鲟鱼、鲑鳟鱼体内主要药物残留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北京市场冷水鱼质量安全的风险,并深入探讨了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以期为今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一、北京市场冷水鱼药物残留调查

随着水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不断繁荣发展,大量的鲜活水产品进入北京市场,丰富了首都市民的菜篮子。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风险引起了广大群众的重视。目前我国生产渔药品种约500余种,其中常用的约100种,包括抗菌类药物、水体消毒剂、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在水产品生产中禁用和限用的渔药主要依据农业部235号(2002)、农业农村部第250号(2020)公告等的规定。团队对北京京深海鲜市场、四道口水产市场、岳各庄等水产批发市场上的鲟鱼、鲑鳟鱼药物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按照随机原则共取样329条,其中鲟鱼184条、鲑鳟鱼145条,鱼样产地主要为北京、河北、山东和辽宁等地。鲜活鱼样品体重为500g/尾~1500g/尾,去皮,沿背脊剖开取肌肉可食部分,用组织捣碎机绞碎混合均匀后检测分析。检测指标包括4种硝基呋喃类、12种喹诺酮类、17种磺胺族类、氯霉素及孔雀石绿。样品均先由免疫胶体金快速试剂盒筛查,试剂盒检测呈阳性的样品再采用国标方法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29个样品中呋喃它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磺胺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类均未检出。呋喃唑酮仅检出1例,含量为14.0µg/kg,阳性率为0.3%,鱼样产地为河北。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阳性率较高,恩诺沙星检出20例,阳性率为6.08%,阳性样品中含量为5.6µg/kg~257µg/kg;环丙沙星检出15例,阳性率为4.56%,阳性样品中含量为5.3µg/kg~113.4µg/kg。阳性样品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含量范围为5.6µg/kg~303.8µg/kg。根据农业部235号(2002)公告,肌肉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最高限量为100µg/kg,共检出超标样品5个,占所有被检样品的1.52%,超标样品产地来源主要为河北和山东。

二、冷水鱼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一)渔药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足。目前,冷水鱼养殖以个体养殖户和中小型养殖场为主,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用药不科学、管理方法不当、养殖无序化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在病患防治方面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仍不足,用药量、用药时机以及用药品种等缺乏规范,渔民往往基于经验,存在盲目性,乱用、滥用渔药现象时有发生。养殖户为追求药效,过量施用渔药,不仅污染养殖水环境,还会引起养殖动物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加。大量施药使得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量大,加之休药期设置不合理,可能造成养殖水产品无法满足进入市场流通的质量安全要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增加产量的情况也有发生,养殖病害发生频率也因此大幅增加,继而出现大量违规用药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不能严格遵守科学的“四定”“四消”管理模式。(二)养殖水环境质量风险仍较大。好水养出好鱼。水体是养殖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健康状况和品质。受制于有限的冷水资源,冷水鱼养殖模式多为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高,饵料投喂量大,养殖水体中极易蓄积大量的残饵、排泄物、死亡残体等有机物,加之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被排放或被雨水冲刷进入养殖水体,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有害细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造成养殖对象缺氧,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易受病原菌的侵袭,染病死亡,甚至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大面积暴发。因此,必须从源头提高养殖水体质量,改善养殖动物生存环境,才能减少动物发病,降低渔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从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三)科学使用渔药的技术支持不足。新型低毒、高效、低残留渔药的研发还相对滞后。随着禁用药物监管的不断加强,养殖成本越来越高,致使部分禁用渔药仍被偷偷使用,市场水产品中禁用药物仍然会被检出,如孔雀石绿、呋喃类等,亟需研发低毒、高效的替代药物。此外,目前市场上流通渔药的相关药理学数据仍不系统,鱼类品种、鱼体规格以及环境条件等均会对药物代谢规律产生影响,科学合理地使用渔药仍需要更细致的研究数据来支持。目前我国渔药品种较少,大部分养殖户会直接用兽药,但这些兽药缺乏在水生动物上的必要毒理学试验,药物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的代谢产物、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还较为欠缺。渔药常用的给药方法包括随饲料口服、泼洒、浸浴和注射。水产养殖动物生病时,摄食能力减弱,随饲料口服效果较差,且饲料中的药物溶解到水体后也会对水体产生污染。浸浴和注射方式则需要首先捕捞生病的养殖动物,费时费力,捕捞过程对养殖动物有一定程度损伤,可操作性差,应用效果有限。因此,大面积泼洒方式是最常用的用药方式,然而这种方式用药量大,会对水体产生污染,造成养殖动物病原体抗药性增加,而且大大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优化渔药给药方式,提高渔药药效,也是目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此外,目前对渔药检测评价平台不够健全,评价标准、检测方法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仍不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包括水产品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水产品召回制度等。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标准不统一,检测体系不完善,在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市场准入的监管不严都会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无效,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仍不健全。质量追溯相关技术落后,往往仅对水产品进行常规终端质量检测,而样品异地送检、运输等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践中一般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初筛后,再采用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定量检测。部分快速检测方法存在假阳性问题,而且快速检测的检出限也比较高,灵敏度较低。水产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仍欠缺,出现问题一般只能参照普通食品召回的条文规定,缺乏系统性,导致监管不精准,召回成本高,召回惩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后续管理不善,效果不佳,相关企业和消费者对召回制度的认识也不充分。

三、北京市场冷水鱼质量安全保障对策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转变的历史时期,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水产养殖方式也应积极转变,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循环水养殖,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健康、安全的水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渔业的质量效益,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民增收。应需要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体利用率,降低养殖用水量,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集成系统,根据养殖水体水质相关因子的实时数据,及时通过充氧、补水等措施实现养殖水体质量的精准调控,提高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免疫力,降低鱼病发生率,减少渔药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同时,积极扶持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生产管理操作规范、技术体系完善的现代渔业企业,提高企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能力,打造冷水鱼品牌,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水产品品质稳定统一,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养殖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二)推动标准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水产质量安全保障。发挥科技对水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完善和加强苗种资源、病害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饲料安全等水产养殖标准技术体系的建设,制订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积极推动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构建标准化养殖池塘,养殖用水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养殖排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建立标准化苗种、饲料、渔药、化学品等养殖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制度和养殖人员、设备设施、销售等规范化生产管理制度。积极利用养殖场及周边的沟渠、荡田、稻田等对养殖排放水进行生态处理排放或回用,实现节水再用、达标排放、管理规范的要求。提升水产养殖业的信息化水平,重视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控水产养殖全产业链动态变化和质量安全,提升养殖精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尾水净化技术,实现生态养殖、精准养殖,有效拓展和提升水产业价值链。强化渔药使用监管,科学合理使用各类渔药,根据不同条件及养殖动物病情发展情况灵活调整用药品种、用药量、施用间隔等,直接从源头控制水产品药物残残留问题。此外,积极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创新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培训,指导水产品养殖者合理地使用饲料、渔药,提高水产品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规范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现场指导、传授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实施全程养殖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完善投入品使用记录,确保养殖环节问题源的追溯,不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从技术层面保障养殖的安全健康。(三)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体制。为保障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首先要完善水资源与能源使用、生态环境保护、苗种和养殖生产、疫病检疫、饲料、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全产业链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办法的制修订,细化法条,强调可操作性,全面建成多层次、全方位完善的水产养殖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制层面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加强监督工作力度,坚持依法治渔、严格执法,严惩违规使用渔药的企业和个人。同时,为更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同时也增强行业内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营造法治环境。还可借鉴发达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依法保障我国水产品质量提供思路与方向。

四、结语

水产品养殖生产过程中为防治病害,获取更高经济效益,滥用、乱用药物的问题时有会发生。长期食用药物残留超标的水产品,可造成其在人体内蓄积,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针对目前北京市场水产品药残问题,团队建议应建立健全水产品的产地环境标准、投入品标准、养殖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等,加强流通市场的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渔药使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规范水产品生产流通相关标准及技术规程,并积极开展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此外还应加强相关科研投入力度,研制开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型渔药,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优化提升相关机构药残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善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滥用乱用药物的情况发生,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作者:贾成霞 张清靖 单位: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