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2-10 10:27:25
导语: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水产养殖业如何“走出去”并与世界有关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完善水产养殖业的对外区域布局以及建立与合作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需要系统思考。从区域布局、产业内容、科技和参与主体方面阐述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从产业、资源、市场、信息沟通与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对今后中国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走出去;对外合作;思考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总产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1]。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以养为主”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构建了涵盖水产养殖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并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勒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线图,预示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展开阶段。水产养殖业是新时期中国渔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2],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优势,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已成为渔业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在中国,部分省份已经开展了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相关实践,例如,福建省《福建省海外渔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分两期绘制了海外水产养殖业发展目标,其中到2017年,“发展海外养殖基地7~10个,面积1.2×104hm2,产量10×104t,产值14×108元。”到2020年,“建设海外养殖基地10~15个,面积2×104hm2,产量15×104t,产值21×108元。”[3]为提高对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指导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强与东南亚、中南美、非洲等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有条件的国家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鼓励开展捕捞、养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结合的综合渔业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上述实践与规划措施,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提供了经验与制度保障。但从现阶段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实施效果来看,这项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交流,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分享发展经验、合作利用产能、全面提高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需要系统思考与协调。通过简要分析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对今后中国水产养殖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
1中国水产养殖业国际合作现状与成效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在空间布局、产业内容、参与主体、科技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升级“走出去”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1.1区域布局逐步向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拓展。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渔业合作国[4],是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和优先选择。从中国国内水产品需求与日俱增的趋势来看,与热带国家开展水产养殖业合作,具有养殖品种资源共享度高、产业资源互补性强等优点,有助于开拓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拥有完整的渔业产业链也是中国开展对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与条件[5]。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中国已有部分水产养殖企业,例如,恒兴集团、国联水产、海大集团等,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传统水产养殖国家开展了有效的海外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拓展;2009年,通威集团在越南投资1980×104美元兴建成立了“越南通威有限责任公司”,并在2011年继续投资1000×104美元在越南海阳省开展饲料项目等[6],从初步探索尝试到逐步立足,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中国国内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也在缅甸、文莱、菲律宾、柬埔寨等地开展了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从苗种繁育、养殖生产、病害防控等主要环节进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今后继续开展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其它适于养殖的地区也进行了积极拓展,例如恒兴集团在埃及GhalyounLake近海开展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项目,为沙特政府筹建大型海水养殖工业园项目[7]。2017年,广东联鲲集团在印度、泰国等国家进行了海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与布局[8]。在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努力下,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已形成了立足东南亚,逐步拓展非洲、美洲的格局。1.2产业内容基本涵盖水产养殖业主要环节和相关产品。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起始于饲料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逐步拓展到水产养殖业的其它环节和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内容已基本涵盖了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具体内容不仅涉及饲料核心预混料等优质产品供给,还包括种苗繁育、质量控制、技术配方、生产制造、人员培训、市场推广、病害防治、养殖技术、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技术解决方案,全力支持当地合作方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经营相关活动。部分开展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的科研单位则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疾病诊断与防控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提供培训指导。总体而言,中国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的内容已涵盖主要产业链环节。1.3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合作为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提供有利科技支撑。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环境优越,但渔业发展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不足和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全面系统地国际渔业科技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开展渔业科技合作的“一带一路”国家超过34个,主要包括:项目合作、专家互访、建立联合研究实体、人员交流与培训、技术援助等形式。自2012年以来,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共获批近40项渔业国际合作项目,其中水产养殖是主要项目的实施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合作,初步形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养殖模式优化、病害防治等方面显著提升了支撑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能力。1.4政府引导,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格局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农业农村部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水产养殖业在中国渔业“走出去”中的主体地位,部分省份还先后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例如,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完成了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衔接,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开展对外国际合作提供了具体指导。部分水产养殖重点企业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从企业自身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适时地加大了海外业务布局和投资强度,与水产养殖主要国家和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国家开展了系统合作。同时,中国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共同发起了成立“国家渔业科技国际合作联盟”倡议,共同开展包括水产养殖在内渔业“走出去”战略研究。目前,多方参与、国内外联合协作的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良好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并稳步推进。综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已在国际区域空间布局、产业链主要环节、科技合作以及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时期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国水产养殖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业对外合作存在的有关问题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CED)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预测,2026年全球渔业总产量将达到1.94×108t,年增长率将达15%,新增产量将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业将成为未来10年全球渔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养殖水产品将达1.02×108t[9]。为此,FAO制定了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方向,进一步强调了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水产养殖业的日益重视,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面临许多挑战。2.1区域布局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海外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虽然具有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但从产业生态方面看,同时也伴随产业链分工重叠、市场竞争激烈、个别国家时局不稳等问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布局,中国水产养殖业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拉美(包括加勒比海地区)以及中亚等地区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布局,上述地区的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并在上述区域开展了水产养殖产业相关的投资,中国亟需加快完善相关区域布局,争取主动权。2.2产业发展需要整体性策划和协调推进。在推进中国水产养殖“走出去”过程中,现有实施的项目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基础工作不系统等问题,在中国政府主导的援助性项目执行中,上述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援助北非“对虾养殖中心(一期)”项目,限于当地产业基础、人员能力和市场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仅完成了亲虾引进、苗种繁育和试验性养殖等内容,由于缺乏全产业链环节的内容设计和后续力量投入,未能实现技术示范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目的。2.3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性谋划和组织。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了解与沟通不畅、组织协调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缺乏目的国投资指南,例如,政治环境、产业政策、市场准入、人口素质等信息相对不足,严重影响制约了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进程。二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推进,有关方面国际合作理念与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不相符,国家层面的技术输出与合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10],不同部委针对同一目的国实施的项目未能有效沟通整合,造成内容盲目、资金分散,影响了中国水产养殖国际合作具体内容的组织实施效率。三是“走出去”企业等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联络沟通机制,容易造成局部同质化竞争,不利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3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建议
毋庸置疑,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与种植业、畜牧业并列的人类可控食物生产体系,中国在引领推动这一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作用举世公认。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在水产养殖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提出以下3点建议。3.1从产业、资源和市场一体化角度,进一步拓展、完善、优化布局。鉴于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水产养殖“走出去”需要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系统谋划和考量。同时,要从空间、资源、市场等方面综合布局,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组织实施。具体来讲,立足东南亚区位和资源优势,面向中国国内和亚太市场;立足北非地中海沿岸资源,面向中东和西欧市场;立足拉美和加勒比海资源,面向北美市场;立足中亚和俄罗斯远东资源,面向国内及东北亚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布局,稳步推进。3.2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相关参与方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根据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走出去”的客观需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沟通合作机制。一是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整合全国渔业科研、企业资源,构建国际合作信息交流和组织协调体系。二是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包括水产养殖业在内的渔业国别研究,详细掌握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资源特点、水产养殖发展状况、贸易政策、技术需求及国际水产品贸易趋势等内容,建立主要水产养殖国家信息库、渔业科研机构与企业信息库,为水产养殖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库服务。三是密切跟踪重要国际组织工作动态,进一步提高中国在水产养殖政策、规则、标准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努力将中国水产养殖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纳入国际制度体系,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四是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不同管理部门和项目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协调机制,针对主要目的国建立常态化工作机构,有效整合利用资源。3.3深化国际渔业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深化渔业科技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渔业科技对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的支撑能力和效率。一是在已开展合作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国内科研单位的协作和交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联合实验室、区域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合作共享国际科研资源和高端人力资源,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水平,共同推进中国水产养殖科技与产业的对外合作。二是根据中国水产养殖业“走出去”目的国的具体情况,围绕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饲料营养、养殖模式、病害防治等环节,开展符合当地具体资源环境特点和基本国情的合作研究,加快科技合作落地和本土化,提高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和成果产业化应用效果。三是进一步加强渔业科技国际培训,重点面向发展中国家,系统开展国内和国际渔业科技和管理培训项目,展示和推广中国现代渔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模式、经验和技术,开展渔业“走出去”人才培养、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等任务。四是强化科研单位与企业协作,参与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推广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成功经验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助力中国科技与企业“走出去”。
作者:刘翀 岳冬冬 刘兴国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
- 上一篇:水产养殖生产实习改革探索
- 下一篇:土鸡生态养殖关键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