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
时间:2022-10-14 05:00:19
导语:茭白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促进茭白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模式优化,分析浙北地区双季茭白5种主要栽培模式,从模式特点、生产技术要点、产量效益分析3个方面展开探讨。综合投入产出比来看,主要推广大棚+地膜、大棚和地膜3种栽培模式。生产上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用工紧张和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采用地膜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不仅错开了茭白上市高峰期,保障了销售顺畅,而且对目前日益紧张的劳动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各生产主体可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择优选择适合的栽培模式。
茭白(Zizanialatifolia)属禾本科菰属,在浙北种植历史悠久,湖州在历史上则称之为“菰城”[1],德清县作为湖州茭白种植较为集中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多个茭白种植专业村,这些村茭白产值占村种植业总产值的85%以上,2010年开始尝试茭白设施栽培模式,经过10a的发展,种植技术持续提升,栽培模式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生产上栽培模式多样化,主要有大棚+地膜(双膜)、大棚、小拱棚、地膜和传统露地栽培5种模式,近2a以地膜栽培模式居多,不同模式不仅栽培技术要求不同,而且在产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栽培模式特点
5种栽培模式中,秋茭生产阶段各个生育期完全相同,均为露地模式,栽培技术、产量和效益等并无差异,差异主要来自夏茭生产阶段。双季茭白生产中,夏茭产量和效益均大大高于秋茭,抓好夏茭生产,是双季茭白丰产丰收的关键,相比于传统露地栽培,应用设施栽培可使茭白生育进程大大提前,设施条件越好,采收期越早,双膜栽培模式生育期提前最为明显,比露地栽培提早1个月采收,双膜栽培与大棚栽培2种模式之间差别1周左右,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差别不太明显,地膜与露地栽培相差7~10d。
2关键技术要点
2.1品种选择。选择田间生长势较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当地主栽品种浙茭2号、龙茭2号、浙茭7号、余茭4号等。2.2定植。定植前翻耕整地,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定植时间。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中旬(浙茭7号、浙茭2号等品种6月底7月上旬,龙茭2号7月中旬),选阴天或傍晚定植。定植前先割叶,留35~40cm叶鞘,每穴种植1~2根,行距1.1~1.2m,株距50~60cm,每667m2定植1000~1200墩。2.3秋茭生产技术。①施肥管理移栽活棵后,结合搁田后上水5~10cm,每667m2施10kg尿素,促根促叶;8月下旬,每667m2施350~400kg腐熟农家肥(腐熟鸡粪),促进壮秆和分蘖;9月中旬,每667m2施20~25kg三元复合肥,为孕茭打好营养基础;9月底10月初,看苗情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15~20kg,促进茭白长大,提高产量。实际生产中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根据苗情长势酌情增减。②水分管理定植后灌水15~20cm护苗,活棵后放水搁田,一般老茭田定植后7~10d、新茭田定植后15~20d,搁田程度以“泥不陷脚,土面开裂缝”为好。以后保持水层,并干湿交替,直至孕茭。孕茭至采收期保持深水层,分蘖期和孕茭期保留浮萍,降低水温。2.4夏茭生产技术。①不同模式保温措施不同模式覆膜和揭膜时间不同,具体见表1。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12月下旬齐泥割掉已枯死的茭白茎叶,集中处理。盖上大棚膜后,设裙边1.0~1.2m高,闭棚增温促进出苗。出苗后注意通风降湿,防止棚内湿度过高,一般在早上揭膜通风,下午闭棚保温,大棚两边交错开口,通风口经常更换,促使苗势均匀,通风时间长短根据气温情况灵活掌握。4月揭掉裙膜和大棚膜,进入露地管理阶段。棚内地膜覆盖期间,温度较低,一般为全封闭状态。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覆膜期间,如遇高温天气,通过两头和中间揭膜通风,以免高温灼伤植株。②压墩和疏苗因生育期不同,导致每种栽培模式的压墩和疏苗时间也有差别,压墩和疏苗时间最早的大棚+地膜栽培模式,其次是大棚栽培,再次为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最晚。每种栽培模式定苗的方式均为“一压两疏”,即在苗高30~40cm时压墩,清除瘦弱苗,用泥土在苗丛中间埋压,使苗均匀分布于泥土边的圆形四周,每墩保留苗数20~30根,压墩后半个月,再疏苗一次,双膜和大棚模式每墩保留苗数20根左右,其他3种模式每墩保留苗数20~25根,孕茭结束后再疏苗一次,疏苗的同时掰掉老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2](表1)。③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灵活施肥,长势弱的早施、多施,长势好的少施、迟施或不施。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中,一般双膜比大棚栽培模式早5~7d施肥。2月中下旬,当苗高10cm左右时,每667m2施25~35kg三元复合肥,促进植株生长和分蘖;3月初每667m2施350~400kg腐熟农家肥(腐熟鸡粪),促壮秆;3月下旬,苗高60~70cm时,每667m2追施复合肥25~30kg,促进孕茭;4月底采收2次茭白后,视苗情667m2施15~20kg三元复合肥,促进后期茭白膨大,提高产量。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中,3月上中旬,揭膜后5d内,保持浅水层,每667m2施25~35kg三元复合肥;3月下旬4月上旬,每667m2施350~400kg农家肥(腐熟鸡粪),促壮秆;4月下旬,每667m2施25~30kg三元复合肥,促孕茭;5月下旬6月上旬,茭白采收2次后,根据植株长势每667m2施15~20kg复合肥,促进后期茭白膨大,提高产量。④水分管理出苗后灌薄水,压墩后不断水。孕茭后(双膜和大棚3月底4月上旬,小拱棚和地膜栽培4月中旬,露地4月下旬)后保持水层并逐步加深到15~20cm,保证茭白质量。2.5病虫害防治。茭白主要病害有锈病、胡麻叶斑病、纹枯病等,主要虫害有二化螟、长绿飞虱、福寿螺、大螟等,其中为害较为严重的为锈病和胡麻叶斑病,近年来,福寿螺发生有愈发严重的趋势。生产中可通过选用健康种苗,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配施锌、硅、硼等微量元素[3],水旱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应用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物理防控措施[4];田边种植百日菊、向日葵、大豆、香根草等蜜源和诱集植物等生态调控措施[5];必要时结合使用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萎锈灵、烯唑醇、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切记孕茭期慎用杀菌剂。为避免和减缓抗药性,使用过程中轮换用药,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2.6适时采收茭白显著膨大,紧裹的叶鞘刚开裂,茭肉露白1~2cm时及时采收。茭白采收期较长,每2~3d采收1次。依品种不同,秋茭一般在10月中旬开始采收,12月初采收结束;夏茭根据栽培模式不同,采收期差别较大,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露地5种栽培模式采收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4月底至5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设施条件越好,采收期越提前,双膜栽培与露地栽培的采收期相差1个月左右。
3产量效益分析
5种模式下每667m2茭白产量差异较大,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产量比露地栽培提高30%~35%,产值增加75%以上,利润提高1倍以上;小拱棚和地膜栽培产量比露地栽培提高15%~25%,产值提高20%~30%,利润提高30%~40%,说明设施栽培条件越好,相应的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综合不同模式的生育进程和所具备的设施设备、劳动力、资金投入能力等因素分析,根据总投入产出比来看,主要推广大棚+地膜、大棚和地膜3种栽培模式。生产上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用工紧张和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采用地膜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不仅错开了茭白上市高峰期,保障了销售顺畅,而且对目前日益紧张的劳动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各生产主体可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择优选择适合的栽培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2.
[2]陈轶.剥老叶对茭白主要病虫害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5(6):490-491.
[3]钟兰,刘义满,李双梅,等.湖北地区茭白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15(22):210-211.
[4]洪文英,吴燕君,曹婷婷,等.杭州地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与绿色防控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6):994-997.
[5]祝增荣,吕仲贤,俞明全,等.生态工程治理水稻有害生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74-77.
作者:杨凤丽 叶飞华 马海荣 姚军华 单位:1.湖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 2.德清县雷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3.德清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
- 上一篇:建筑装修材料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分析
- 下一篇:林业种苗管理及生产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