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建设的设想

时间:2022-11-23 05:04:53

导语:农业市场建设的设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市场建设的设想

本文作者:蒋和平工作单位:浙江农业大学

虽然从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但就目前现实状况而言,市场机制远没有确立其主导地位而成为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农村市场相关的市场主体、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离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培育。

一、进一步培育农业市场经济的核心:完善市场主体

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就必须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农业微观主体是农户。在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界定和保护农户的产权,使他们安居乐业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受各种侵权行为的困扰。其界定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明晰农户经济的产权。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关系,使所有者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实现财产主体多元化。其基本措施是:(1)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形成农村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活跃发展的格局。(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不是变更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而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根本改革传统的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产权应在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进行符合规律的界定,重新界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现形式,确定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实行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分解。在此基础上,严格界定各财产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的约束关系。在新型的土地产权关系基础上,发给土地使用权证,使承包土地具有法律保障,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证的形式促使土地流转。同时,还要建立农村土地有偿合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投入制度。(3)将土地以外的集体财产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化。当前应从清理集体资产入手来明确农户经济产权。一是对集体所有的资产和资金进行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二是对农户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划清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关系,把应属于农户所有的资产权益收回来,切实解决农户及其权益被侵占流失的问题;三是对必须重估的集体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解决资产帐面与资产价值相背离的问题;四是对经营者占用价值总量或资本进行核定,明确农民经营集体资产的责任。逐步建立以集体资产占用价值量或集体资金效益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新方法,促进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二,科学地界定农地产权中的转让权。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在经济上、法律上严格确立农户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与这种宏观要求相适应,界定农村土地产权的着眼点应放在强化农户的自主权上。除了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之外,土地使用的转让权可以交给农户。目前,应该明确土地转让权在什么意义和什么程度上归集体,在什么意义和程度上归农户。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的监督制度,允许农户合理地转让土地,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性。坚持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比较合理规范而又切实可行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参与农村土地市场主体、土地转让条件、转让程度、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鼓励和保障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土地转让和流转。

二、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体系的建设

根据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调控的经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还包括发达的期货市场。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在经济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市场体系是发育不全的。因而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进一步发育我国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首先,政府应继续放开产区的初级市场。从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经营已经放开。但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的粮食、棉花市场尚未放开,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措施逐步放开,在减少国有限额收购任务前提下常年开放粮食市场,特别是产区的初级市场和大部分县以上的粮食批发市场。跨地区的粮食购销活动主要通过县和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进行,销区流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暂时不允许到产区农村基层(包括集贸市场、农户、个体私营粮商、集体粮食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收购原粮。同时,也要有秩序地开放产品初级市场,应允许产区基层粮食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粮食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通过市场竞争收购农户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的商品粮。但这些粮食应主要通过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销售,一般不得越过当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直接与销区粮食企业(包括个体、私营、集体和国有企业等)成交。其次,在市场体系中,应充分发挥目前批发市场的中心作用。我国所要建立的正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应分为中央级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中央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跨省域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并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又分为区域中心性批发市场和市区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本省和本地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其辐射力往往是地区性的。两级批发市场要明确分工批发的权限。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应主要通过中央批发市场进行吞吐调节,进而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地方政府对区域性批发市场的调控,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承担对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节。两级批发市场调节需要互通信息,建立准确、迅速、方便低廉的信息网络,快速地把中央级现货批发市场价格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者和流通企业。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第三,逐步建立地区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了“专业”和“批发”两种市场的特点,是一种更适合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基地化发展需要的优化市场。而期货市场是指预先付出少许保证金,在将来的某一确定日期、地点,按照约定的价格、规格、数量、品质交付并结清的交易场所。期货市场一般由专业批发市场发育形成。建立期货市场是避免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产量大幅度摇摆,农民单方面承担市场风险的有效机制。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需根据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情况,循序推进。(1)先在交通便利的农产品集散地或专项产品加工集中地建立专业市场,由批零兼营逐步转向批发为主,再由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2)先选供求数量大、市场竞争性强的加工产品,如食品、食糖、食品油、中草药,以及容易储运的非鲜活的农产品,如粮食、大豆、花生、黄麻等,在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育期货市场;(3)加强专业批发、期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好场地、摊位、柜台等基本设施,再是搞好配套设施,如水电、卫生、交通、结算、管理等系统的设施建设;(4)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人和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同市场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商品集中到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以利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建立期货商品生产基地,以保证期货市场的货源供给。第四,逐步推行和实现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有计划指导,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体设想是:凡国家定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糖蔗、蚕茧、烤烟等,要委托收购部门同农户签定好定购合同;凡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要事先或委托收购部门与农户鉴定供货合同;凡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己的购销计划同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凡组织经营农产品外贸出口的部门和组织,要同农户或生产单位签定外贸购销合同;凡签定购销合同必须按合同法进行,坚持自愿、互利、平等,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条款。凡预先不签定购销合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利用行政职权,强迫交售或设卡拦路;凡没有合同约束的农户生产的产品(除国家禁止生产和流通的产品外),可以由农户自由销售。推行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要破除经济上的“诸侯割据”和“围墙政策”,至于地方与中央、产地与加工地、内销与外贸的利益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协商解决。

三、发育和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根据市场学原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及其它专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发育完善、健全有序的市场客体结构和组织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基本前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育要素市场比发育产品市场更为重要。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培育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最重要的是建立3个市场,即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第一,发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关键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流转机制。首先,应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特别是明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划分,合理构造农村的土地产权结构和土地产权关系。基层社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组织是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具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对于外界的不法侵权行为,如随意侵占土地,越过所有者或强迫所有者按土地承包面积对农民进行乱摊派等,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加以禁止。另外,可通过颁发长久性的土地使用权证并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使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制制度化、法律化,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流转化。在坚持流转自由的前提下,从延长土地承包期、分离土地经营与社会保障职能入手,恢复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鼓励已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户自愿放弃承包土地,以此来促进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朝着有利于农业经济和农用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的方向流动。再次,加强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建立完善配套的土地市场服务体系。政府应根据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制定比较完备的管理和规范土地市场的法律法规,在健全法制和科学管理基础上引导土地市场的发育。除此之外,政府应建立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属于商业性银行,它为农村土地要素的有偿转让和合理流动提供资金保证。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引为借鉴。第二,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已成为阻滞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瓶颈部分。要培育和发育农村金融市场,必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从组织和功能上对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新的农业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二元金融体系。政府应考虑建立政策性的中国农业银行,这种性质的农业银行应代表政府向农业提供政策性投资、融资服务职能。政策性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就决定了政策性农业银行从上到下都会有一个发达的、分布面较广的基层营业网络机构,如果缺少这个网络机构,而把业务委托其他商业银行办理,政府的农业政策等优惠容易被截留,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商业性的中国农村合作银行,即通过把现有中国农业银行的商业经营性业务与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成产权明确的股份制中国农村合作银行。这家银行虽然在经营性质上是商业银行,但政府应在经营宗旨、服务对象,经营范围方面作出有利于农业的制度规定,对其经营活动保持必要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促使资金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再次,要打破农村金融业的垄断,促进和保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大力培育民营现代化金融组织。培育与发展民营金融组织应重视发挥农村民间传统的非制度金融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发展跨地区的制度金融组织(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要办成社区性的资金互助组织,在农村社区范围内为农业、为农民服务,对目前已办理存货款业务的合作基金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风险保护和防范机制。并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有效地运转,进一步活跃农村资金融通,诱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政府应在完善短期金融市场基础上促进长期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并逐步地朝培育长期金融市场(主要指股票和某些债券的发行和卖买)的方向过渡。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农村金融融资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发育农村长期金融市场要因势利导,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系统可用债券、股票、组织信托投资、抵押贷款等方式把证券市场的资金引向农村。另外,农业金融保险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多方位引导农户的保险资金投入长期的资本形式。第三,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是政府应拆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樊篱,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有调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首先,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到社会就业合理化的高度来认识,切实赋予劳动者主体的地位,保证其择业权利的实现。其次,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探索新的人口管理办法。可考虑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建立以公民住房、生活基础(如稳定的职业、收入等)为落户标准的户口迁移制度。可以先在县城以及县以下小城镇试点,允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自由落户,使进入非农产业发展小区、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实现工作和生活基础由乡村到城镇的空间转移。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应该同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考虑。在中等城市周围,县城和建制城镇开办工业小区、科技小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实行农民带资进城、口粮自理,并附加诸如在小区兴厂办农场,退掉承包地等条件,使农业劳动力迅速向外转移。再次,应与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城乡相互衔接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流转中实现有效地转移,有计划地开放县城以上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秩序地进入城市出现的就业空缺行业与岗位,并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状态;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际间合理流动,在互惠互利地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务输出协议等方式建立省(区)际劳动力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最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要体现政府监督调控的原则,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计划指导。

四、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的重点:中介组织的建设

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关键,是农民不断地进入市场。但农户与市场之间往往存在断档,需要依托中介组织把两者联结进来,使农民能够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因此,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必须培育市场的中介组织,使市场能够容纳更多的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1、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1)农业信息咨询组织。市场经济已逐步使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经营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地区性的统一信息、咨询机构,并且充分发挥公众传媒的作用,扩大专业信息队伍,通过中介组织的作用,做到农户与市场之间双向的信息反馈,从而提高农户生产与经营的决策能力。(2)资金信贷组织。为了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满足农民发展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政府要建立政策性的开发银行,以确保对农业资金投入。同时,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允许农民建立自己的合作信用组织和合作基金会,把闲散资金汇集起来,增加对农业资金的投放。(3)生产要素供给服务组织。要改革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农用机械和灌溉系统的使用、优良品种的供应等中介组织的运行机制,使原有的主管生产要素的农业部门把自己的管理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开,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并真正成为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中介组织。(4)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要成立各种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并以此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2、农产品流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通过加工和销售取得利益是单个农民无力完成和无法完成的。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体系,才能以规模经营的力量,尽快地销售和较好的加工储藏农产品,并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3、农村劳动力市场组织。随着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长,我国现已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领域。由于这些农民受高收入动机的驱使,他们或者成为乡镇企业的职工,或者成为城市中的劳动后备军。信息的闭塞或劳动用工制度不健全,使农民工就业难,生存难,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某些制度没有发生松动,还在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因此,建立相应的介绍农民就业的中介组织,负责农民工的地域选择,也能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增加和扩大,但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需要通过农村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和完善。目前主要是解决不同类别的中介服务组织之间各行其事,过多地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必要干预和指导,可以通过服务合作制的有效途径明确各自服务权限,建立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自身优势,形成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带领农户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