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时间:2022-01-28 03:35:08
导语: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把人才作为推动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逐步调整、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措施,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机制,聚集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学科专业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员结构逐步优化,敢于拼搏、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据广东省农业厅调查显示,“十一五”末,广东有农业科技人才约29894人,其中从事农业科研活动的有3040人,占10.2%;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有26854人,占89.8%,主要分布在县、乡镇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呈现出人才队伍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逐步确立的良好局面,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1.2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增多,广东农业科技人才质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优化。一是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博、硕士和本科学历的人才数量、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到2010年,全省具有博硕士、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分别为9.51%、19.23%和61.82%,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5.35%、7.68%和16.29%(表1)。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高、中级职称比例逐步提高,职称结构呈现日趋优化的趋势。高、中、初级职称比例由2000年的5.75∶18.63∶75.62提高到2010年的7.73∶22.89∶69.3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具有中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4.26个百分点[2]。三是年龄梯次年轻化,自2000年以来,全省45岁以下的农业科技人才一直稳定在70%~72%,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占据主要地位,56岁以上年龄的农业科技人才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农业科技人才断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呈现出整体较年轻、活力较强的局面。
1.3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团队初步建立自广东省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建设工作以来,通过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实施,结合本省优势农产品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高层次创新型和推广人才。一是农业领军人物初具规模。2011年,全省共有涉农院士5人、长江学者10人、珠江学者7人、杰出青年9人、千百十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533人、国家突出贡献人才21人、省级突出贡献人才8人[3]。二是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确立。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广东有3位首席专家,45位岗位专家和34位综合试验站站长。三是围绕广东5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已有13位岗位专家、9位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站长等高水平农业科技专家近100人,为全省下一步培养和储备农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了重要基础[4]。
2广东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仍显不足1999年以来,广东省科研机构开始改制,科技人员下岗分流,造成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呈减少趋势。目前,广东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7%,占农业人口的0.67‰,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己经超过4‰;广东平均每万亩农用地(耕地+水产养殖面积+茶叶面积+水果面积+桑地面积)只有不足4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73名),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19.4人(广东省农业厅《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情报调查,粤农办[2009]94号》)。因此,目前广东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发展的需要。
2.2农业科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广东农业科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个别领域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如新一批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广东作为牵头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岗位的农产品只有优质鸡、对虾等少数几个,其他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农业领军人物偏少,在自主创新、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方面的人才明显不足;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成果转化应用人才缺乏,转化能力不够。
2.3农业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从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分布来看,表现在广东农业科技人才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粤东和较偏远的粤北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偏少;从农业科技人才的机构分布来看,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主要分布在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处于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农业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而且,受传统管理体制和部门、行业利益分割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工作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协同,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合力。
2.4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依然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缺乏动力的问题。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缺失,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农业科技人员研究的动力来自于成果、量,并以此作为晋升、荣誉授予、调工资等的重要依据,而不是看产品、技术的市场覆盖率。在这种机制下,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难免处于脱节的状态,于是,不少填补“学术空白”的成果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2.5成长环境欠佳广东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欠佳,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缺乏必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必要经费、发展潜力等,一旦有更好的机会,现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员都有跳槽的可能。一是收入水平偏低。调查显示,70.37%的农业科技人员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不满意;36.75%的科技人员认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声望比较低;58.4%的科技人员认为现代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科研或推广工作。二是农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不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进修提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知识更新慢,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掌握不够,已成为广东农业科技人才成长面临的一大障碍。调查显示,61.82%的农业科技人员认为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70.37%的涉农单位注重科技人才知识结构与知识层次的提高,但是仍有51.57%的单位至今没有制定教育培训制度;而且,31.05%的农业科技人员认为单位提供的图书资料、网络等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3推进广东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引进、选拔、培养相结合,打造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3.1.1多管齐下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通过组织实施“杰出人才工程”、农业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专项,采取技术配股、高薪、升迁等方式,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重点引进遗传育种、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急需紧缺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3.1.2选拔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涉农学科和行业中,重点选拔在农业关键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高级专家。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匹配、资金资助等方式,支持一批站在国内农业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使其成为广东农业自主创新的领跑者。
3.1.3加快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依托现有的科研力量,建设从研发到市场、生产到消费、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全方位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站长为中心,继续实施水稻、生猪、岭南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5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逐年启动鸡、水禽、牛、玉米、茶叶、蚕桑、花生、食用菌、甘薯、马铃薯、甘蔗、珍稀苗木、饲料、鱼类、虾类、贝类、蟹类、疫苗等18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3.2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打造实用的农技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迫切要求,以充实一线、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3.2.1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打造高素质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队伍一是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理顺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进出渠道,公开招聘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二是组织和鼓励在岗农技推广人员攻读农技推广专业硕士班,提升学历层次;三是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优先选派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的县乡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学习研修、学术交流和观摩培训等方式,改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2.2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着力点,重点对农村动物防疫员、植物病虫害防治员、水生动物病虫害防治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信息员、水产技术推广员、水管员、农机驾驶和维修能手、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人员、畜禽繁殖服务人员等各类农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促进科技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同时,组织种养业能手、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科技人才到各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出一大批种、养、产、供、销全面发展的“田秀才”、“土专家”,不断壮大实用人才队伍。
3.3完善激励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3.3.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和出台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办法。加强以职务激励、选拔激励、培训激励为主的物质激励方式,改进以薪酬激励、持股激励、奖金激励为主的金钱激励方式,完善以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为主的精神激励方式。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对高层次、紧缺型专业人才发放津贴,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一次性奖励,让人才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荣誉、地位和实惠。建立完善以职责、职务与职称相结合的奖金激励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事业单位薪酬激励制度,建立与国际化企业接轨的企业分配激励制度。设立农业类“广东杰出人才奖”、“广东创新创业奖”、“广东青年英才奖”和“广东技术能手奖”,奖励一批为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注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实行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人才制度,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3.3.2相关配套政策对海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特殊的优待政策,对各类紧缺人才实行重用政策,对高端和拔尖人才实行柔性吸纳和来去自由的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鼓励创新、促进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重点加大对创业创新农业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着重在户籍引进、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配套的优惠激励政策,努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创业,尽情创新。
3.4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刚性投入机制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人才投入机制,为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一是设立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专项,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随着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为建立人才工作刚性投入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人才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和科技投入。三是对企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投入,允许单独设立科目,计入单位经营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同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相适应,使广东的农业科技人才资源调控重点向农业一线、农业产前的市场预测、农业产中的精细化生产、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加工增值倾斜,向农业产业集中带、区域化经营转移。
作者:康艺之张禄祥林伟君方伟单位: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 上一篇:儿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 下一篇:学生科学教学艺术论文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