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及制度规范

时间:2022-03-08 09:20:00

导语: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及制度规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及制度规范

从理论上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将农业科技研发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特点、推广服务机制、农业生产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加上人们主观认识和目标追求的模糊性和差异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内在含义在实践中变得含糊不清。各个部门、学者、实际工作者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目标、内容、手段的理解、主张各不相同,更多的时候是自说白话,缺少必要的共识,造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低效。很多地方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工作已经成为一块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和评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本文将以动态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内在原理、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具体来说,本文将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源分配与利益导向机制、项目申请决策与运行机制、服务过程与方法3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

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目标指向与投入方向,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权力、资金、利益的流向,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动方向与服务参与动力。要认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首先可以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行由上而下、条块结合、按学科业务类型分类的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

(1)这种体制与模式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是向上负责的,权力拥有者的利益从根本上决定了推广服务活动的目标、内容与方向,资源分配更多地倾向于权力拥有者。当前农业推广服务中的主要权力拥有者是地方政府领导与中央及省级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部门。他们人员虽少但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人员主要通过为其利益服务而从中分一杯羹,导致国家宏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政策目标常常被忽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目标对象即农民的利益很少被真正地考虑,其更多地被当作争取利益的一种借口。本文对2004-2008年农业部农业推广重点项目主要承担者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多数被省部级农业科技推广管理、研究部门等拥有资金支配与管理权的上层相关部门与机构所拥有,虽然这些机构的人员占总体人员的比例不足5,但支配的推广经费超过70%,占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员95%以上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却只能支配少于3O的国家农业科技财政推广资金。这种弊端严重地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广效率,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机构能力的发挥。

(2)该机制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源分配方式是按学科与业务类型部门进行分配,每年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主要按照种植业、渔业、畜牧兽医、农机化等部门进行项目设置和经费分配。低层次的学科与业务分类、分割限制了相关部门更具创意地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开展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如经营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和组织创新等。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每个部门只能固守自己的地盘领域,而难以进行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推广活动创新,限制了整个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希望改革原有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地位与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目标与利益更多地指向农民,但基本上属于微调。如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2008年中央1号文件、2009年《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足,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缺少权力、资源、条件和动力,难以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国家政策目标和农民大众的公益性目标,因此,希望通过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能力、条件、队伍建设,加强其公益性功能,来突破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艰难局面。本文认为,只要现有的由上而下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没有根本改革,无发言权的农民就很难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最大受益人。如果阻碍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作用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农业推广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弊端就将依然存在。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决策与运行机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决策与运行机制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利益导向和资源分配机制的微观具体表现形式。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决策与运行的具体形式,主要以项目申请、批准与考核的机制进行。这种机制的最大优点是责任具体到人,任务具体到事,便于管理与考核,简单易行。主要不足是:①加强了由上而下的利益导向与资源分配机制,上层管理者由于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和分配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项目执行者由于争取到了一定资源,其利益也得到了较好的保证,而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目标群体的农业生产者在该机制中却是缺位的,其利益基本得不到保证,只是他人争取利益的一个借I=I;②该机制造成的最大结果是各方利益相关者虽有强大的动力去争取资金和项目,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认真执行项目任务,相反,认真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却常常由于工作成绩难以评价、缺少争取项目的时间而没有经费、没有项目,最终也没有了认真推广的动力;③项目运行机制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更多地只是以短期任务和单一主题任务为主,而无法做到长期服务和综合服务,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性和综合性服务需求。本课题组的多个案例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推广本身是复杂的,与自身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要推广成功就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现有的项目申请、决策、评价机制对此复杂性缺乏充分考虑,同时严重地忽视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权利与利益,造成实际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项目申请、决策与评价机制虽然具有诸多弊端,但由于适合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符合上层管理者的利益,因此近年来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一直在加强。本文认为,现有项目申请机制亟需改革,未来应该通过法律与制度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同时大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科技推广利益与资源分配中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确保他们的权利与利益,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智慧,使相关农业科技推广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向目标群体和目标任务。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知识传播过程与方法

促进农民认知与行为发生改变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改变农民认知与行为的关键是有的放矢,根据农民认知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推广服务策略与方法。国家各级政府及科技推广部门虽有利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多数人对推广方法与农民认知行为改变的规律认识不清,以及相关措施无法成功执行,导致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重重困难。

3.1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面临的主要困境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困境:①在多数农民认知能力较低的情况下,要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很难,需要大量交流沟通、协作会话和及时服务,以便农民能够在长久的观察、模仿、体会和尝试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②当前环境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去效果不佳的推广传播活动造成了农民对推广者的不信任,农民的个体化经营方式使推广者很难对推广活动进行良好组织和管理,推广资源的分散使得资源不能形成合力而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使得相互之间的协作非常困难;③工作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允许推广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农民认知行为能力的工作中去,而只能追求更多的科研成绩、推广面积和工作政绩。

3.2制约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主要推广方法因素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加速农民认知与行为改变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不当的传播理念、内容、方法、体制等,是导致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3.2.1传播理念强调科技成果推广,忽视知识共享创新以及农民认知能力建设在现有传播理念中,推广者想当然地认为传播就是知识传递,从而严重地忽视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在潜意识里便认定科技人员、推广人员、政府官员比农民拥有更高的文化和素质,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他们到农村进行传播干预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先进科学知识武装农民“落后”的头脑。在这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理念的作用下,科研人员被想当然地当作是“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推广传播人员被当作是“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而农民则被当作是“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者,由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知识线性传播系统。这种传播理念只看到了科技人员及传播者的智慧而忽视了农民的智慧。在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传播方法、外部干扰、传播者表达能力、农民理解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传播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递减的过程。科技人员本来具有比较丰富的先进科技知识,但经过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理解、编码、传递等多种噪声因素的影响,最终到达农民那里的知识已经所剩无几。

3.2.2传播方法强调知识灌输,忽视互动、协作与服务错误的传播方法来源于对提高农民素质方法的错误认识和对传播功能的错误定位。政府部门、科技推广机构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在多年行政管理、农村工作、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农民发展问题的基本认知与判断。多数政府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认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素质不高,受到的培训很少,观念落后,缺技术缺资金,没有冒险精神,学习能力较差,不太相信科学,保持粗放的生产方式。因此,他们提出,要改变农民落后的观念和素质,一方面要对教育大力扶持,以人为本,鼓励小孩读书,加强教师培训,减少文盲;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培训人手,促进农业增值,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进行讲课、实地指导、发放资料。在以上基本认知与判断的基础下,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将自身功能定位于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向农民灌输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而未能较多地与农民沟通互动,了解农民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协助其解决。这种由上而下强调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将农民当作被动接收对象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显性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无法真正提高最为关键的认知行为能力,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深入地了解农民的需求,以及帮助农民切实解决面临的涉及市场、经营、管理、文化、习惯、农民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这种情况使得多数农民不关注也不愿意参加政府、两院组织的科技培训活动,或者只是在培训部门提供午餐和误工费的情况下被动参加。由此也可以看出,简单的知识灌输并不能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根本问题。

3.2.3传播内容只有信息、知识而缺少智慧,强调显性知识而忽视隐性知识就传播内容而言,只有针对受传者关键认知弱点的内容,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木桶效应”。影响农民行为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农民的隐性认知、智慧和认知能力,因此,传播内容应该更多地指向农民的智慧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加强农民隐性认知的传播。但是,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传播内容主要是与生产行为相关的一些显性知识和信息,如养兔技术知识、割胶技术知识、橡胶价格信息、政府政策信息等,这些知识看起来很有用,但由于不够全面,只是一种静态信息,而不能与实际生产问题动态和紧密地结合,农民可能听不懂、记不住,也不知道怎么运用,在遇到实际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判断、如何决策,导致农民的智慧和认知能力并没有增长,行为并没有改变,传播效果甚微。智慧是人们在既定情境中有效选择和运用恰当知识的能力,它帮助人们判断和选择相关的解释框架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认知能力是指人们意识、感觉、知觉、推理、判断、领悟、洞察等认知阶段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班杜拉将其归结为使用符号能力、深谋远虑能力、替代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思能力5种技能。智慧与认知能力的基础包括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但以隐性认知为主。由于信息、知识等显性知识容易转化成语言、文字等物质载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具体的情境相分离,所以相对比较容易进行传播,自然而然受到传播者的喜爱并被当作传播的主要内容。而隐性认知和智慧只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像信息和知识那样容易转化为语言、文字等可听可视的形式,推广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只有通过长期的细心观察、模仿和深入的互动交流才能被传播,而且其成果不易被测量,因此,推广者往往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做过多的投入。另外,急功近利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较少的人员物质投入也不允许或不鼓励推广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隐性认知和智慧的传播。以上诸种原因导致大多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和管理者对隐性认知、智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严重地忽视了对它们的传播,造成推广效果不佳,也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在农村发展中的生存空间和影响日益缩小。

3.2.4传播对象目标瞄准严重偏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就此而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欠发展的贫困农民。但从海南省阜龙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实践来看,其传播对象主要是乡村精英而不是贫困农民,目标对象的瞄准严重偏离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本质追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由推广传播活动的评价体制决定。在当前以推广面积、农户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确定为乡村精英,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推广成绩;②由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形式决定。海南省阜龙乡天堂村及新村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采用的传播形式都是示范推广加培训服务,乡村精英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认知学习能力,能够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更容易成为政府与科研部门示范推广、培训服务、资金物质支持的主要对象,而普通农民由于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差而很少成为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希望示范成功后其它农民能跟着学习跟进,但在实际中很难行得通。因为示范前期,由于支持对象数量较少,科技部门一般能够在资金、物质和技术方面给予较多的支持,加上示范户自身具有较强能力,示范一般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但是推广后期,参与的农户相对较多,政府及科技部门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不能满足所有农民的需要,技术支持也会少很多,而且由于普通农民的学习和操作能力一般较差,因此,要取得成功太难。这种情况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瞄准产生重大偏离,急需帮助和支持的贫困农户受益很少,而不太需要帮助的乡村精英却受益很多。

3.2.5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以推广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的管理与运作方式,决定了推广者在推广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切推广活动均以推广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所有活动围绕推广者的工作目标来进行,所有方法都按照推广者的基本观点和认知思维方式来决定,农民只是推广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由于推广者与农民在知识背景、目标追求、利益关注等方面的不同,由推广者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推广者自身工作成绩的目标追求,但非常不利于推广活动的长远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追求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推广体制的不足会对推广内容、方法、对象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认知与行为。

(1)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决定推广者追求的主要是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而对农民的利益考虑的相对较少。由于工作角色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往往站在国家、政府和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的重点在于宏观(国家、产业)或中观(县、乡)层次,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国家、社会的利益和自身工作的成绩。为了达到追求政绩和自身利益的目的,推广者一方面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传播方法、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如采用培训示范的方法,将科技成果作为主要推广内容,选择乡村精英作为示范户等,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强调和夸大所推广行为的好处,而淡化其不足。例如,在甘蔗种植中强调可以获得多少补贴、奖励,但忽略获得补贴和奖励的条件。另一方面,推广者往往站在国家的宏观角度,希望扩大推广规模,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忽视了农民微观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和自身的多样化需求。例如种植木薯、甘蔗、橡胶,从传播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国家的能源战略、县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农民更多地是为了自身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思考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在于个体的多样化需求——更省工、好过年、可以轮作、满足家庭需要、拿到更多的收入等,但农民的这些多样化追求经常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所忽略。农民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目标追求在现有的推广服务活动中远没有实现协调统一,致使推广者倡导的活动,农民不太关心,不愿意参加,农民的迫切需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不能充分考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效果大受影响。两者能否达成统一,是各角色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进行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2)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决定了推广者主导着整个推广过程,推广方法、内容等均遵照推广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行为方式,而忽视了农民的认知行为规律。由于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农民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在不同的“生活世界”。农民遵循一种粗放的感性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往往遵循一种精确的科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主要根据其科学理性进行决策,能够从比较“理性”的方式去考虑各种生产行为的优劣,其观点往往经过了多次科学实验的验证,在宏观或微观上都具有较多可靠的依据,但在微观上常常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目标追求、观点态度、所处生产生活条件的多样性以及生产传播环节的复杂性。农民不是根据完全的理性判断进行生产行为决策的,其思维方式与推广者有很大的不同。农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空间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农业生产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其决策依据不是精确计算、科学比较所得的最优结果,而主要是根据自身或他人经验、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自身的认知判断、家庭生产生活的需求等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觉(一种有限的认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的思维具有科学、理性等优点,但常常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农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民的思维虽然不够精确、科学,却常常更加切合农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两者各有利弊,应该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相互结合。但现实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主要是传播者利用自己理性计算的结果去说服农民,不符合农民粗放式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其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要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取得成功,推广服务者应该学会以农民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并充分利用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学习规律为传播活动服务。

(3)现有推广体制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政府官员和推广人员,而很少利用乡村中极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乡村精英。农村中的乡土人才、乡村精英非常熟悉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普通农民的认知行为特点,而且自身已经具备较强的认知行为能力,能够思考得更加全面和长远,生产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预见性,知道如何预防风险,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手段,能够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新的技术,获取新的信息,想方设法与政府人员、科研人员、村干部等搞好人际关系,以便能够在信息、技术、资源、机会等方面获得他们的优先支持和帮助。如果能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和作用,并将其优点扩散到普通农民身上,会极大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效果。综上所述,现有推广理念、推广方法、推广内容、推广体制,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并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阻碍了各角色的深入参与和合作,也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不利于增加农民智慧和提高农民认知行为能力,严重限制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果。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科技推广、传播干预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逐渐走到尽头,失去生存空间。

4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策略与方法建议

根据以上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过程与方法的分析,本文认为要根除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弊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利益导向和资源分配机制,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增强农民和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决策和利益资源分配中的发言权,政府与农业部门在其中主要承担管理的职责,而将农业科技推广的职能与任务全部改由社会主体来进行。这些社会参与主体包括企业、农民协会与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可转为公益性的非政府服务组织,不分级别。在国家相关投入能够得到保证和自身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应该能够有更强的服务动力和能力,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申请、决策和运行机制,增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发言权、决策权和管理权,确保他们的权利与利益,使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具有更强的参与积极性,农民科技推广服务资源投入能够更加直接和有效地指向目标群体和农业活动。

(3)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理念、体制、方法、内容,促进知识传播、共享与转化,加强农民认知行为能力培养,为农民生产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要突破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困境,一方面,应该立即对传播理念、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强调隐性知识与智慧的传播,加强农民的参与,注重传播过程中的协作与会话,促进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农民认知行为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传播体制的改革,增强传播者的组织、领导、管理以及创造新的赢利增长点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中去,加强乡村精英在农村发展中的组织、领导和传播作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利用多学科思维方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的信息与技术服务,结合具体情境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应客观评价农业科技传播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过于贬低或夸大它的作用,尽可能找出问题并采取措施,发挥农业科技传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