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科技改革

时间:2022-02-01 03:40:00

导语: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科技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科技改革

科技创新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其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创新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科技创新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合理,农业增长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增长的战略举措,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通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十五”规划期间达到48%,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目前,我国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外,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也面对不少挑战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丰产栽培、农田改造等技术的集成,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水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良种培育、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单产和效益。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和装备设施。攻克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产后减损、清洁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林业、水利、气象、食品产业及农用工业等科技进步。

——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优良品种、丰产栽培、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宜技术,进行大面积应用,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生产手段的方向加快转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2008年,全国300个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了26.7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近414万周边农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旱作节水等一批重大技术得到跨区域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要加强农业基础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等研究,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要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切实保障政府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

——要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对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既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又要注重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人才大军。2008年,在全国670个县3.3万个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3万名村级防疫员开展了系统培训。

——要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08年,全国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了311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近2000位农业科研专家。其中来自科研单位的占63.5%、教学单位的占21.7%、企事业单位的占14.8%,切实做到了科技上中下游的有效衔接,提升了农业科研力量的整体合力。